李渔是明末清初中国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艺术天才。他“过一地即览一地之人情,经一方则睹一方之胜概。且食所未食,尝所未尝。”可谓吃遍了大江南北的美食美味。
他曾这样总结南北饮食习惯:南人饭米,北人饭面。久居北方的我很佩服李笠翁的经典总结,北方人的确对面食喜爱有加,人们将小麦粉做成各式各样的食物,蒸馒头、烙大饼、擀面条、包饺子、蒸包子随心所欲地变着花样吃。
那么,南方人又是如何食用稻米的?在鱼米之乡上饶盘桓数日,也算对江南人无辣不欢、无米不饭有了相对深入的了解。上饶人把食用稻米做到了极致。在三清媚文学创作基地“六一草堂”,主人招待客人的食物几乎全是稻米做的美食,如灯盏米粿、弋阳年糕、麻滋粿、韭菜粿、糯米煎饼等,真真让饱享口福、大开眼界。
在铅山陈坊古镇采风时,我们再次吃到了做法不同的炒年糕和油炸粿。在北方,我们是看不到像陈坊这样的风情古镇的。如此古镇也只在云贵川闽赣才有吧。
我到过贵州天龙屯堡,也游历过湖南有名的凤凰古城,他们与江西铅山的陈坊古镇看上去味道比较接近,只是陈坊看上去比较破旧罢了。
明清时期,陈坊曾是个繁华集镇。现在还保留有一条两华里的明清古街。街两侧商铺林立,是清一色门板店铺,铁匠铺、银匠铺、裁缝铺、木匠铺、中药铺、理发铺等一家挨着一家,走上街头便有种时光倒流的感觉。据说,过去这里生产一种连史纸,是高级书画必用纸。经陈坊河,汇聚河口,经信江,销行日本、韩国等国家。
老街很静,不时遇到坐在竹椅上的抽烟的老者,他们眯着眼不言不语,对行色匆匆的过客视而不见,似乎也习惯了被陌生人围观的生活。只有胖哒哒的铁匠呱哒呱哒拉动风箱,或叮叮当当敲打烧得红彤彤的铁块闹出一点点响动,那声音很遥远。
老街中段,有家卖油炸粿的铺子,一位身材细长的老大爷正在支着油锅炸制油炸粿。这情景,倏忽让我想起家乡范庄集市上的黄米面油炸糕和胜芳镇北桥的“瑞发祥”炸糕来。其实,各地都有炸糕,上饶的做法显得更有趣些,因为它是使用模具的。
上饶当地人把油炸粿也称韭菜粿,我们曾在三清媚“六一草堂”吃过一次,可惜没看到是如何做出来的。所以,在老街上我很认真地观赏了油炸粿的制法。
说起来,油炸粿的制作方法还是比较讲究的,大约分为粿皮制作、馅料配制及油炸粿品几个步骤。
皮,是将稻米碾成粉与水一起调和,让米粉与水渗透均匀,这样便可作成雪白的粿皮;馅料的配制,是以韭菜为原料,将韭菜洗净切碎,加上豆芽、虾仁、香菇、胡萝卜和猪肉丁等,用食用油或猪油炒至半熟,加入适量的精盐、味精和辣椒酱等佐料搅拌。
老大爷做油炸粿有一种专用模具。他一手握住铁皮小勺的竖直手柄,一手把调好的米浆铺一层于铁勺中,再加馅料,随后舀些米浆浇盖住馅料,放入热油锅中炸,中途在锅沿上把油炸粿磕出来继续炸成金黄色。
看着做出来的美食,入口的感受是不一样的,那种期待与焦渴增添了美食的诱惑。油炸粿外焦里嫩、香脆可口,味道很特别。当地人不怕辣,往往喜欢再配上些辣椒酱,这样吃起来更加美味可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