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蒲河生态廊道的自然环境根本改善之后,沈阳市对蒲河的发展定位相应提升,蒲河生态经济带的产业发展设想随之出台在规划的指引下,蒲河新兴产业全面开花,拉动了各流经区域的经济快速发展蒲河,已挥别生态景观打磨的初级阶段,阔步挺进了建设沈阳经济区黄金走廊、产业绿带的发展新路,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沈阳产业结构调整方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沈阳产业结构调整方案(沈阳迈入蒲河时代)

沈阳产业结构调整方案

自蒲河生态廊道的自然环境根本改善之后,沈阳市对蒲河的发展定位相应提升,蒲河生态经济带的产业发展设想随之出台。在规划的指引下,蒲河新兴产业全面开花,拉动了各流经区域的经济快速发展。蒲河,已挥别生态景观打磨的初级阶段,阔步挺进了建设沈阳经济区黄金走廊、产业绿带的发展新路。

筑巢引凤 蒲河成为产业投资洼地

随着蒲河生态环境改善,落户蒲河生态经济带的大企业、大项目大幅增长。2012年,新民市蒲河生态经济带招商推介会成功吸引来广州、香港、浙江、山东等地的企业家200余人,签约项目168个,签约总额210.8亿元。而放眼沈北新区,现已汇集国内外企业4000家,其中,规模以上知名企业10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20余家。据统计,2013年,沈北蒲河生态经济带新引进项目103个,创造了每三天引进一个超3000万项目的“沈北速度”。预计今年沈北蒲河经济带还将新签约项目100个,计划总投资1000亿元。

投资于洪区蒲河生态经济带的隆基泰和集团、北京联东投资集团、中国地产发展控股有限公司等企业的负责人一致认为,蒲河生态廊道在生态引领、产业集聚、城乡统筹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同时,沈阳市不断优化服务环境,进一步坚定了他们投资的信心和决心。

环境为发展筑巢引凤,沈阳市真正形成了以蒲河生态廊道为依托的产业发展格局。在绵延180公里的蒲河流域,沈阳市正在着力打造新兴产业集聚区、高新农业示范基地、现代商贸物流基地、装备制造配套产业集聚区、特色旅游服务带、现代农业示范区等六大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生态旅游、现代农业、新兴工业及现代服务等产业,并设想在五年内形成“一廊、三区、三带、三通道”的发展格局,实现综合实力的新跨越,经济总量比2012年翻两番,都市现代农业、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工业以及现代服务业居于主导地位,在三次产业中占比分别达到70%、60%、80%以上。

多元融合 支撑新一轮振兴发展

在蒲河生态经济带全景产业发展框架下,近年来蒲河沿线各区县(市)结合实际,纷纷出台了高起点的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定位、细化发展任务,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方向。

沈北新区站在沈阳经济区的高度系统谋划,确定了建设沈阳生态田园新都市、国家新型工业化先导区和蒲河生态经济带核心区的战略定位。新民市围绕“郊区城市化、县域郊区化”,确定了蒲河生态廊道“全域城镇化、产业化”的目标。于洪区则以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新型城市化为目标,在蒲河生态经济带重点发展装备制造配套产业、现代物流产业、新兴工业、商务商贸、现代都市农业、文化休闲旅游产业。

在明确的发展定位下,蒲河全流域已形成以发展商业、文化、旅游、服务业等新兴产业为重点,产业布局与沈阳转方式调结构并进的良好发展态势。

加速升级 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把握辉山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难得机遇,依托于洪、辽中两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蒲河生态经济带特色农业增长迅速,都市现代农业水平不断提高。截至目前,新民市一乡一业乡镇达到27个,实现了全覆盖,并被省政府评为一县一业示范县。沈北新区成功举办了首届观光节,吸引游客50万人次,网络点击率突破100万人次,成为沈阳都市农业发展的新名片。

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同步的是蒲河生态经济带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蒲河生态经济带围绕东北总部基地、恒润冷链物流、国际健康养老社区等一批投资强度大、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重点发展金融、物流、教育、养老等产业,商贸商务、文化行政、休闲宜居、金融服务功能逐步完善,现代服务业体系初步形成。以蒲河、永安、胡台、近海等新城为主的新兴高技术产业基地已经形成,预计到2015年,仅道义地区规划建设的31平方公里光电产品制造产业园便可实现产值1000亿元,成为东北最大的光电产品产业园。而围绕军用飞机、通用飞机零部件、大部件制造及整机装配,沈北航空产业园已汇聚中航工业空气动力研究院、国泰航空、西子航空等多家重点企业,截至目前,沈北新城航空类项目已签约13个,计划总投资56.5亿元,同时产业园计划用5-10年的时间,在沈阳构造航空全产业链,实现航空制造及相关产业产值1000亿元,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航空高端制造业基地。

今天的蒲河两岸已经成为沈阳资源密集、生态优越、活力旺盛、潜力巨大的产业发展热土。市发改委负责人表示,横穿沈阳北部的蒲河生态经济带,已在产业发展上带动沈阳迈入蒲河时代。此刻,蒲河岸边,广袤的产业新兴之地正肩负起新的使命,描绘着沈阳经济崛起的宏伟前景。

本报记者 张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