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悦

顶着“中年偶像剧”和“发疯文学”的标签开播,却上演了一回收视口碑双逆袭的好戏,正在湖南卫视、优酷热播的都市情感创业剧《星辰大海》无疑成为年末剧市中的一匹黑马。 从《那年花开月正圆》到《亲爱的自己》编剧苏晓苑在女性题材创作上向来落笔生花,《星辰大海》是其展现“她力量”的又一代表作。近日,苏晓苑接受了半岛全媒体记者的微信采访,分享了创作感受。

苏晓彤星辰大海(从被嘲到)(1)

这个“大湾区”的故事有原型

记者:苏老师,您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个时代故事来创作,有人物原型做支撑吗?

苏晓苑:我是上世纪70年代生人,大学毕业的时候已经是上世纪90年代了。我对那个年代特别有感觉,创造这样一个时代的一个故事,也是我想对自己20年前的一个感受,或者是一个回望。说到故事的原型,简爱身上,确实有我一个好朋友,也是我中学同学的一个影子。她大概也是在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大学毕业去了广州,进了外贸行业。每年春节的时候她会回到成都,给我讲她在广州的故事,在行业里的经历。在现实生活中是真实发生的,有些故事我就写到了剧情里。

记者:这个剧在推广上大家都抓住了“大湾区”上世纪90年代自贸经济发展的背景,在这种时代主题的人物创作上有什么难度?

苏晓苑:我在成都长大,学习、工作和生活,相对来说,大湾区对我来说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地方。但我朋友她跟我讲了很多她的故事,她朋友的故事,当我着手把这故事变成剧情的时候呢,也做了大量采访和调研工作,包括外贸行业、所谓广漂人群,去了解她们,了解所处的时代背景下她们的喜怒哀乐。

记者:大湾区题材对您来说是一个命题作文吗?您怎样在剧情设计中融入广州的味道?您和您的这位广州朋友觉得剧组在人物造型、道具、置景等方面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广州还原得如何?林峯、谭耀文、恬妞这些TVB演员,她们的表演会给这部剧增添一些湾区商战味道吗?

苏晓苑:对我来讲这不是一个命题作文,要说命题,可能是我自己给自己的一个命题。我从上世纪90年代,对于广州的向往,结合对到广州打工的这些女孩子的感受,构成了这么一篇作文。说到造型,道具置景这些,应该是归功于我们的余丁导演,真的非常厉害。

我听说谭耀文老师演戏的时候,全场都是屏住呼吸的,恬妞也是我年少时候的女神,包括林峯在内,他们有得天独厚的那种气质,和我们的人物相契合。

苏晓彤星辰大海(从被嘲到)(2)

刘涛、林峯给了角色温度

记者:刘涛和林峯是你理想中的简爱和方恒之人选吗?您觉得他们两位和角色主要有哪些契合的地方?

苏晓苑:当我把剧本交给时代光影的王总(总制片人)的时候,他问过我这样一个问题,您觉得谁来演简爱比较合适?我当时给她的名字就是刘涛。

我不知道准不准确,但被认可了。据说等刘涛(档期)就等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后来我意外地得知,其实她有在广州生活的经历,在广州生活了很多年。她就是简爱,就是有简爱身上的那种劲儿,仿佛就像是宿命一样,全部在她身上都有。

林峯是一个惊喜,我没有想到会请到他来演这个戏,我身边有好多他的粉丝,对TVB的电视剧也有着深深的情结。在开机宴的时候,林峯就坐在我旁边,他说话的感觉和气场是浑然天成的。刘涛和林峯就是我心目中的简爱和方恒之。

记者:对刘涛、林峯两位主角的表演评价如何?对网友提到“中年偶像”的味道,您怎么看?

答:拍摄过程当中我有去探班,包括开机的时候也看过他们拍戏,但是对于表演我是门外汉,我只是作为一个编剧到现场去感受。我在看了样片之后,非常感动。我觉得两位演员的表演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料。我塑造的人物只是二维的,而他们让这个人物变成立体的,有了温度。

苏晓彤星辰大海(从被嘲到)(3)

一直在创作心之向往的女性

记者:在《星辰大海》中,您期望通过简爱塑造一个什么样的女性,向观众传递什么呢?

苏晓苑:每次下笔之前我都没有刻意去要塑造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就是觉得周莹、李思雨、简爱她在那儿,我慢慢地去找到她们,然后把她们介绍给所有的观众,就是这样一个感觉。我在写我喜欢的女孩子,我心之向往的女性。

记者:跟《那年花开月正圆》的相比,同样是年代剧、大女主成长,你觉得刘涛饰演的简爱这个角色有什么闪光的特质?

苏晓苑:和《那年花开月正圆》相比的话,周莹身处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非常黑暗的年代,而简爱身处一个最好的时代,她自己也会有这样的感慨。我们可以往后看,会看到简爱作为一个女性,她的收获和体会。我也不能说简爱对当代女性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其实我觉得在我们今天这个时代,女孩子身上的那种闪光点,其实是越来越多,被越来越多的人看到,简爱只是她们中的其中一个而已。

记者:《那年花开月正圆》,到《星辰大海》,观众对于大女主这个题材的反应,从热捧到冷静的转变,您有没有注意到这种变化?大众欣赏发生变化之后。作为创作者的编剧要怎么做?

苏晓苑:其实在过往创作当中,我和我的编剧朋友们也曾讨论过,我们到底创作什么样的题材。其实我现在的感觉是,编剧并不是因为什么题材热就写什么题材,或者什么题材我们就去回避它,我觉得其实题材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创作态度。我们还是得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去对待自己的每一个作品、每一个人物、每一场戏。其实有的时候我们与其说在关注大众欣赏发生什么变化,不如说关注这个时代在发生什么变化,今天我们应该讴歌什么,赞美什么,应该还是关注生活本身、时代本身。

苏晓彤星辰大海(从被嘲到)(4)

编剧都怕被评论为“狗血”

记者:苏老师,您有关注有网络的一些质疑么?您如何看待一些观众的批评?

苏晓苑:我觉得一部电视剧的作品就像一场接力赛。编剧跑的是第一棒,当我跑完之后会交给导演、演员、后期的剪辑老师,甚至是宣传老师。而这部剧作最后其实是由观众来完成的,所以观众对一部作品的评价,不管是什么样的评价,我都衷心接受,而且没有什么好解释的。1000个观众心中有1000个哈姆雷特,每个观众的哈姆雷特都值得去尊重。

记者:您怕不怕用户一上来因为一些“美强惨”剧情内容,被扣上故事“狗血”的帽子?

苏晓苑:我当然怕,所有编剧都怕被评论为狗血,但是怕也没有用。因为这个评判确确实实是交给观众的,观众给了你一个什么样的分数,给了你一个什么样的评论,我们就得虚心的去接受、反省,并提高自己。

记者:留意到有人说“发疯文学”,对您的创作有影响吗?

苏晓苑:当我看到“发疯文学”还有“中年偶像剧”的说法,非常惊讶。我觉得我们的观众,特别是我们网络上的这些朋友们,他们的幽默感、智慧、洞察力,以及他们的提炼能力、玩梗的能力,真是让我非常佩服。但是说句老实话,它更多的可能只是观众给予我们这个剧的一个标签,其实对于创作者来说呢,还是要遵循创作规律、遵循市场,审美规律,继续去创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