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献皇后刘娥
引言章献明肃皇后刘娥的一生可谓是个传奇,从一个播鼗歌女一路打怪升级,最后居然成为了宋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她是连学也没上过的妇人,居然将一帮贵族、进士出身的大臣玩弄于股掌之间,但她又不是个只知玩弄权术,不懂国计民生的普通妇女,她临朝称制十余年,内外肃然,纪纲具举,海内无虞,国有成宪。对于维护宋朝安定,过度到仁宗皇帝亲政是有功劳的。
她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除了有一些偶然因素之外,这跟她的个人品质也是分不开的。
成都
幼失怙恃,嫁做人妇,出川谋生,路遇异人1、幼失怙恃,嫁做人妇
《宋史·列传第一》记载了章献皇后刘娥的家室,她的原籍是太原,祖父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晋和后汉时期的右骁卫大将军(正三品);刘娥的父亲叫刘通,是宋太祖时期的虎捷都指挥使(禁军首领)、嘉州刺史(四川乐山)。因为父亲在四川上班,当时她们全家都搬到了四川成都居住。
刘娥是刘通的第二个女儿,刘母庞氏怀刘娥之前做了个胎梦,梦见天上月亮入怀,才有的刘娥。史书记载:后在襁褓而孤。刘娥一点点就没了爹,她就被寄养在了姥姥家(《宋史》:鞠于外氏)。
汴梁
那她是四川人,为什么到了东京汴梁呢?
史书记载的并不详细,有的说是她早早地嫁给了蜀人龚美,龚美带她去的汴梁城。司马光的《涑水记闻》中记载了龚美之前的职业是银匠,而且嫁给龚美的时候,刘娥就是龚美的邻居,刘娥当时就是倡妇,以播鼗卖唱为生。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刘氏始嫁蜀人龚美,美携以入京,既而家贫,欲更嫁之。”
司马光《涑水记闻》卷六:龚美以锻银为业,纳邻倡妇刘氏为妻,善播鼗。既而家贫,复售之 。
长芦古寺
南宋学者王明清写的《挥麈录·余话卷》中记载了章献皇后在去汴梁城路上的这样一段故事:
章献明肃初自蜀中泛江而下,舟过真州之长芦,有闽僧法灯者,筑茅庵岸旁。灯一见,听其歌声,许以必贵,倒囊津置入京,继遂遭际。及位长乐,灯尚在。后捐奁中百万缗,命淮南、两浙、江南三路转运使创建大刹,工巧雄丽,甲于南北,俾灯住持,赐予不绝。
这段记录说的是:刘娥出川是通过坐船沿长江而下,路过南京长芦寺,碰到了福建僧人法灯和尚。当时刘娥正在卖唱赚钱,法灯一听她的声音不凡,断她以后定然富贵,就倾囊相授,资助她进的京城。等到刘娥当了皇后,她非常高调地赏赐了法灯和尚,并且为法灯修建大庙,令他做主持。故事的前面是在刘娥微末之时,可能没有史官的现场记录,但是后面的事比较大,并且朝廷要发淮南、两浙、江南三路转运使建庙的事情,史书一定有记载,所以这段记录应该是很可靠的,它证实了刘娥出川的路线是沿长江而下,到达南京,再转到汴梁城的。
王小波李顺起义
2、出川原因的推测
刘娥为何要出蜀呢?没有任何史书做记录,但是我们去看一下刘娥出川时的历史背景,就会发现真相不会那么难理解。
刘娥出生在公元968年的四川成都。四川向来是天府之国,物产丰富,人民富庶,成都更是沃野千里,水旱从人。刘娥不好好在成都待着,跑到汴梁去干嘛呢?事实上,她是和丈夫逃荒出去的!
陈桥兵变之后,赵匡胤黄袍加身,取了后周天下。赵匡胤是有抱负的,他要统一天下,就需要充足的军费供应,因此他就瞄上了有钱的后蜀。灭了后蜀之后,太祖纵兵劫掠,将府库中的金银财宝、绢帛布匹运往开封,号称“日进纲”。这种劫掠持续了十几年才结束,劫掠过程中,还要强征民夫,严重打击了四川的经济恢复。
四川人多,可耕土地平均下来是不太多的,老百姓还会从事纺织、茶叶等行业来赚点钱补贴家用。为了最大限度榨取钱财,北宋在四川实行“博买务”,完全垄断了布帛交易,普通老百姓就不能自由买卖布匹,失去了一项重要的谋生手段;朝廷还将茶叶设成专卖,底价收购茶农手中的茶叶,又抬高大米的价格,致使茶农纷纷破产;当地的大地主也趁机盘剥百姓,越来越多的农民破产、失去土地、小商小贩也大量失业。一个天府之国一时间居然民不聊生,老百姓已然活不下去了。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川民为了活下去才纷纷外逃,刘娥只是四川流民中的一员而已。刘娥离开四川没几年时间,四川就爆发了王小波李顺起义,虽然起义最后被镇压下去,但是旁户、博买务等恶政被取消了。
所以说,刘娥出川并非是偶然,这是北宋朝廷在四川失政的结果。她的少年时光所经历的这些离乱也深深影响到了她,使她能够在成为统治者之后,不忘记底层人民的疾苦。
房价问题在宋代也是令人头疼的
3、路遇异人,指点前程,来到汴梁,生活困难,卖身王府
刘娥顺长江而下,其最初目的只是为了谋生,有口饭吃就可以,所以她当时去的是真州。如果她着这个地方能有吃有喝,嫁个好人家,她也不会去开封了。也许冥冥之中真有天命,法灯和尚的出现,改变了她人生的轨迹。法灯认为她必为贵人,劝她去天子脚下等待机会,并且给了她去开封的路费,就这样刘娥神使鬼差地来到了开封。
法灯给的钱总是有限的,也不能管刘娥夫妻一辈子啊。好在龚美有锻银的手艺,刘娥又会播鼗卖唱,两口子一块赚钱,他们又没有孩子要上学、交学费。怎么会像司马光说的“既而家贫,复售之。”呢?龚美穷的都要卖老婆了!
两口子一起赚钱,在天子脚下、繁华地东京汴梁城居然过不下去日子了!原因是什么呢?也许房价是个重要原因。我们在《东京梦华录》中看到汴梁城的物资供应是很丰富的,物价水平也不算太高,有学者曾经计算过一个普通汴梁人一天吃饭的钱要20文就够了,这个价钱龚美夫妇也应该能赚出来,但是平均上房价,一人就要100文,有80%的支出都是房租钱!
北宋初年起,朝廷就没有控制好汴梁的房价,太平兴国二年时,汴梁的一所房子的价格就升到了白银10000两,相当于铜钱一千万枚。“且如祖宗朝,虽宰执亦是赁屋。”朝廷宰相一级的官员也是常年租房子住的。像是龚美这种小手工业者,更是居住艰难,要是龚美再租了铺面,情况就更糟了。龚美最后顶不住房价,行将破产,只好将老婆刘娥卖掉。
既然要卖老婆了,就没有什么脸面不脸面的事了,要卖就卖个好人家,卖个好价钱吧。后来的事实证明,龚美这个思路是对的,有高枝不攀,难道去攀低枝么?也是凑巧,刚好碰到了襄王赵恒的宫指使张耆要采买四川宫婢,于是龚美就想把刘娥卖给了张耆。
宫女
4、进入王宫,成为宫女,倍受宠爱,旋尔被逐
张耆这个人从十一岁就开始跟着赵恒,是赵恒的亲信。赵恒登基后,他被封为西头供奉官,可以在御前携带武器的。史书说这个人“为人重密,有智数”,还说他“颇知传记及术数之学,言象纬辄中”。他好像也一眼看出刘娥贵不可言了,于是向赵恒极力推荐,就这样,刘娥就进入了襄王宫中成为了宫女,时年十五岁。
至于赵恒为什么喜欢刘娥,这个事很难说,但他们的感情确实很好,史书说:“大有宠”。到底有多宠呢?以至于赵恒的奶妈秦国夫人都很讨厌刘娥了!
宋太宗赵光义瞧着太子有些不对头,就问赵恒的奶妈:我瞧这小子最近虚得很啊,眼圈黑的不行,最近他身边有什么人啊?这个奶妈本就讨厌刘娥,巴不得向皇上告密,碍于太子名声,不好开口。现在皇帝问了,自然是不能欺君的,要和盘托出,自己还可以加点小佐料。太宗一听奶妈的禀告,非常生气。这还没当皇帝呢,就如此作践自己的身体,这怎么能行!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老子的班还指望你来接呢。照这么个弄法,别在我前头就挂了。赶快把那个宫女撵了出去!
这个奶妈事真多
奶妈得了圣旨了,高兴的不行,赶快回到襄王宫中就要撵刘娥,这样就可以重新霸占太子了。
要说这个刘娥也真是有本事,她和真宗是同年的,短短几天相处,她就紧紧地抓住了赵恒的心。现在父皇下了旨意,要撵刘娥,他不能不撵,但心里实在放不下。放不下能怎么办?奶妈在旁边看着呢。他只好安排张耆把刘娥带回家先养着,自己经常找张耆玩,就可以再和刘娥相见了。也不张耆真的会看人怎么的,他断定刘娥以后肯定会大富大贵,尽管刘娥现在被赶出来了。对刘娥照顾的比照顾自己亲妈还谨慎,因为自己的年纪和刘娥相仿,这个年纪这个岁数,有些话好说不好听,为了避嫌,他干脆把宅子让给刘娥住,自己又花了五百两银子另外祖的房子住。对刘娥的日常生活供应都是亲自过问,从来不敢懈怠。刘娥在张耆家一住就是十五年。这十五年对于任何普通人的婚姻来说,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
在这个期间,宋太宗还为赵恒指配了潘美的女儿为太子妃,六年之后去世(989年),没等到赵恒登基。淳化四年(993年)太宗指了宣徽南院使郭守文的次女为太子妃。赵恒身为太子,其他近身的女子也不能少了,而刘娥无名无分地住在张耆家,年纪越来越大,她是个什么样的心情,等到宋真宗继位的时候,她已经29岁了还没有子嗣。她的未来还有希望吗?
宋真宗
丈夫登基,迎进宫中,无名无分,结盟杨氏刘娥一直在张耆家待到29岁,太宗驾崩,真宗登基,还是惦记着刘娥,把她召到了宫中。不知道刘娥本来就是不能生育,还是真宗在此期间没怎么临幸她,她在这十五年中是一直没有子嗣。
刘娥入宫后,一直无名无分,而且年纪又快三十岁了,此时的章穆郭皇后比她小八岁,出身名门、年轻貌美、谦约惠下,还生了太子赵祐。刘娥是一丢丢当皇后的希望都没得,但是刘娥并没有表现出什么野心,所以也不会感到痛苦,毕竟这里比她年轻时卖唱乞讨的日子要好的多,而且也能常常见到丈夫,比住在张耆家也强了不少。她在这里还找了一个好闺蜜:杨氏。
在后宫怎么能没有好姐妹?
说杨氏和刘娥的友谊像姐妹,是不准确的,刘娥是公元968年生人,杨氏是公元984年生人,两个人整整差了16岁!怎么会像是姐妹呢?说是情同母女也是有的。刘娥入宫时已经27岁了,杨氏才11岁,按说两个人不可能有什么共同语言。但是仔细看看,杨氏是益州郫县人,刘娥也在四川生人,她们算是老乡了。
杨氏的出身也不甚高贵,刘娥可能在杨氏入宫之后,担任了照顾她的角色,两个人真的是情同母女,所以才能一直保持和谐的关系。要真是情同姐妹,到了在男人面前争宠的问题上,是随时都可能反目成仇的,很难保持数十年和谐的关系。她跟杨氏的感情很难说不是她自己刻意安排的。以刘娥现在的年纪,宫中的美人如云,跟她们争怕是争不过的,就像《甄嬛传》里面的皇后,自己年老珠黄,就不宜上场跟年轻的争斗了,但是可以扶植年轻人跟华妃竞争啊。
皇后也培养了安陵容、祺贵人来争宠
在后宫中,刘娥选择了一个跟自己年纪差这么大的盟友是很讨巧的。一方面,年纪差别大,自己可以在心智上一直处于领导地位;另一方面,现在自己还有点姿色,等自己完全老了,杨氏刚好是好时候,处于优势的时间就要更长一些。
刘娥每次晋封都拖着杨氏,大家共同进步,这是维持同盟关系一个重要的因素。景德元年,刘娥封正四品美人(36岁了,还没孩子),杨氏封了正五品才人(刚20岁);大中祥符中,刘娥被封为修仪,杨氏是婉仪,都是正二品的阶级;大中祥符五年,刘娥成为皇后(44岁),随后杨氏也被册封为正一品淑妃(28岁)。史书说:(杨氏)通敏有智思,周旋奉顺后无所忤,后亲爱之,故妃虽贵幸,终不以为己间。刘娥将李氏生的孩子据为己有后,自己年纪太大,没有精力抚养,就给了杨氏抚养,杨氏尽心抚养仁宗,在刘娥死后,居然被尊为太后,死后又追封了章惠皇后。
宫斗利器麝香
另外一点有意思的是,杨氏如此受真宗宠爱,自己居然没有怀过孕!真是引人暇思啊。
名分就是地位、就是工资待遇啊
多年隐忍,终得名分,晋封美人,太子去世,机会出现1、入宫多年,没有名分
有了盟友还不够,刘娥从公元997年入宫后,中间六年时间一直无封。直到景德元年(1004年)才封为正四品美人,是真宗不想封她?肯定不是,真宗对她的感情是很好的,毕竟是初恋么。
那问题在谁那里呢?肯定就是皇后了,皇后管着内命妇的升降权力,既然皇帝宠爱刘娥。为何皇后一直不给刘娥名分呢?
郭皇后自己出身名门,又生了三个儿子,虽然早夭了两个,但是赵祐是活到九岁的。表面上看她的位置固若金汤,她犯不上给自己培养竞争对手,提拔这个提拔那个的。除非其他嫔妃有所生育,按照祖制,必须给册封,其他情况一概不予册封。更何况刘娥出身歌女,还不明不白地在府外住了十几年,怎么能轻易给她封号!每每真宗提起册封的事来,皇后只要说她没生孩子,给什么册封,就把真宗的嘴堵的死死的。
一个小孩居然就可以决定一个国家的命运
2、皇子夭折,机会出现
如果不出意外,刘娥这辈子也就没有什么指望了。可是事情就是这么鬼使神差,1003年,赵祐病了,郭皇后一下子慌了。这中间刘娥做过什么,正史中没有记载,但是按她的年纪,算是宫中的老大姐,当时除了皇后,其他的宫人也没有封号。按道理,这时候刘娥就要忙着前后张罗,该请大夫的请大夫,该祈福的祈福,给皇后也分了不少忧虑。
虽然最后赵祐还是病死了,但是刘娥是没有功劳还有苦劳的。再说她在赵祐生病期间对自己表现的极度维护,也令皇后多少有些感动。另外,赵祐的死让她自己反思,是不是自己一直吝啬给后宫的封号的行为,也是不妥当的,上天才夺走自己的孩子?于是对于给后宫封号的事,她心里也开始有些活动了。
赵祐刚刚去世,真宗的另外一个皇子紧接着也死了。真宗的嫡母万安皇太后李氏又生病了,这个闹心啊,搞得公元1004年春节宋真宗都过得不不愉快。这么多倒霉事一起发生,肯定是年号不吉利,于是宋真宗就想着办点喜事冲一冲,顺便把年号也改为景德,1004年就是景德元年。
正月初一就宣布大赦天下,初十就晋封了刘娥为正四品美人、杨氏为正五品才人,这样刘娥就成为当时除皇后之外的,品秩最高的后宫了。此时受封,刘娥是个很幸运的,当年三月己亥日,皇太后李氏在万安宫崩逝。若是晚一点册封,赶上李太后去世,三年国丧,刘娥更不知道猴年马月能册封了,还好叫她赶上了这波升职。
萧太后
多事之秋,后宫无计,年长懂事,为君分忧景德元年真是个多事之年,也是刘娥的机会之年。皇太后李氏去世后,六月里又死了宰相李沆;八月里, 辽承天太后萧绰、辽圣宗耶律隆绪亲率20万大军南下,直逼汴梁城。朝中群臣在压力下直接分成主战和主和两派,宋真宗的性格在强硬的父亲和母亲的培养下,早就变得有些唯唯诺诺了,这是他第一次面对这种危机时刻,你说他能没有压力?
这些压力他跟谁去说?皇后刚死了儿子,精神头本来就不好,哪里听得这种骇人的事。何况皇后跟真宗差着年纪了,他们之间差着8岁,有代沟的。真宗在她眼里是皇帝,是男人,是大哥哥,应该啥事都搞的定。若是说了软话,说自己烦了、怕了、没辙了,这皇后不说笑话真宗,也是难以把知己话说进真宗心缝里去的。
越是到了这个时候,越得看初恋女友的。刘娥和真宗同年,真宗是农历十一月底的生日,刘娥保不齐还比真宗大一点。初遇真宗时,她已为人妇,又曾经在民间做过艺人,懂人情,知冷暖。在寓居张耆府邸的时候,据说无事之时,她还博览群书,对政事颇有见地,并非一无知妇人。
遇到这么难的时候,真宗不能轻易对旁人吐露心声,这样会损害自己的形象。唯独对旧人刘娥才能敞开心扉,诉说此时的不安和焦虑。
随着辽军的逼近,斥候传警竟然到达一夜五次,参知政事王钦若、签署枢密院事陈尧叟皆主张迁都,新宰相寇准力主反击。但这都是外臣建议,真宗心里面怎么想的,别人无从得知,看真宗之后的一些决定,很难想象,就这样一个优柔寡断的人最后居然决定要御驾亲征了。蔡东藩说: 观其(真宗)在道逗留,望敌惊心,一若身临虎口,栗栗危惧……仍由真宗胆怯之所致耳。虽然寇准在朝堂上激烈地主张跟辽人对抗到底,但是还与主和派的言论啊,为何真宗最终选择了御驾亲征,这里面难道就没有刘娥的鼓励?
最终,宋辽和议,签订了澶渊之盟,宋真宗认了比自己大15岁的萧太后做婶儿,比自己小4岁的耶律隆绪为弟弟,每年交些岁币,开榷场,维持两国的和平状态了事。
澶渊之盟中,刘娥对于宋真宗感情的支持,让宋真宗有了依赖感。随着真宗的敞开心扉,经常给她说朝堂上的事,刘娥也开始有机会接触到了朝政。
狸猫换太子
皇后去世,中宫虚悬,借腹生子,终封皇后郭皇后自太子赵祐死后,身体就一直不好,景德四年(1007年),郭皇后陪着真宗视察西京洛阳,回来没多久就去世了,这下皇后的位子就空出来了。
宋真宗此时就想把刘娥拱上皇后之位,但是刘娥现在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她没生孩子。所以真宗一提封后这个事,立刻遭到大臣的反对。为了排除刘娥为后的可能性,大臣赵安仁甚至推荐了前宰相的孙女沈才人为后。真宗和刘娥一看这个架势,硬上怕是不行的,只好再等等。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刘娥知道自己很难生孩子,杨氏就是能生,也不能让她生,她太活泛,万一有个变化,自己很难控制,还要物色一个更老实的。
一日,刘娥到寺院烧香,遇到了寺院的一个女尼,生的貌美出众,看着腰身又有宜男之相,心中一动。她私下里打听这个女尼的来历,知道她原来是杭州人,父亲李仁德还是左班殿直,母亲死后父亲给她找了个后妈,打小就待她不好,养成了她木讷不语的性格,不意想,没几年父亲又去世了,继母改嫁,她无处容身,只得落发为尼,寄身寺院。这样如浮萍无根的貌美女子正好合用,更难得的是她性格内向不言。于是刘娥就将她带入了宫中,做自己的侍儿,那时候刚刚十几岁吧,但是养几年就派上大用场了。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刘娥和真宗刚好遇到了立后的阻力,她就跟真宗商议要借腹生子。这个事情在民间传说中,真宗是不知道这回事的。但是从现有史料上看,真宗完全知道这个事,而且这个事有很大程度上就是他安排的。
《宋史·列传第一》记载,真宗因为李氏“壮重寡言“,才让她“司寝”;怀孕时还用玉钗占卜过李氏所怀是男是女;生育前三个月,仁宗向朝臣宣布是刘娥怀孕了,并且晋封了刘娥为正二品修仪,晋封了杨才人为正二品婉仪;生了仁宗之后,封李氏为正七品崇阳县君,后来仁宗又临幸过李氏,李氏还生了一个公主,可惜早夭了。后来李氏从七品县君,升为正五品才人,又晋升为正二品婉仪;刘娥还让自己的哥哥刘美(龚美)去寻找了李氏的弟弟李用和,授予了官职。
李氏就这样默默无闻,缄口不言,包括仁宗继位之后,她也没有出来认儿子,“妃(李氏)嘿处先朝嫔御中,未尝自异”。宗室中有人知道内情,但是畏惧刘娥的权势,况且这个事真宗也都门清,人家一家子认可这个事,外臣就更不好说什么了,反正仁宗确实是真宗的骨血这就行了。
于是,刘娥儿子也有了,而且是真宗唯一的儿子,母凭子贵,此时出身论就显得一点也不重要了。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十一月,刘娥进德妃,当年十二月正式封为皇后,这一年她44岁。
史上最奇特的前夫关系
对待前夫问题上,刘娥展现的与众不同的思维刘娥当时来到汴梁城时,除了丈夫龚美,在没有别的亲属。两个人的日子过不下去了的时候,龚美要将刘娥卖掉,单论这个事,刘娥应该记恨的。但是她进襄王府时,赵恒问她京城里有没有亲戚。她向赵恒说他有一个哥哥叫刘美,也在京城,于是赵恒就召见了刘美,给他安排了差事。登基后,又安排了外戚常任的三班奉职(武职,相当于大内侍卫)。
(龚美)初事真宗于藩邸。真宗即位,迁右侍禁。
刘娥为何要这么做呢?
一则,他们夫妻二人以前感情可能确实不错,典妻之事出于无奈,况且龚美联络张耆,送她入襄王府,算是间接给她的富贵,所以刘娥不记恨他。
二则,按史书记载龚美的事迹来看,他为人极为稳妥,也有正义感,办事从来没有出过错。在嘉州任上,曾亲自慰抚患病军士,供给药物。刘娥有很多秘密的事,都交给龚美处理,比如说寻找李县君的亲属,他也做的很周到,是个可用之人。刘娥在蜀地有些刘氏宗亲,在刘娥封后后,仗着刘娥的势力强占百姓的盐井,闹出不少事端,相比之下,龚美真是个省心的了。
三则,刘娥自己在汴梁真的无人可用,照顾自己的张耆,说到底是皇帝的人,自己也不能随意指使。留龚美在民间,万一被坏人利用,供出自己曾经是有夫之妇,岂不是数十年心血一朝化为泡影?将龚美认作哥哥,一方面,自己有人可用,另一方面,可保龚美不传旧闻。有这个思维的人就不是一般的女人啊。
天禧三年(1019年)五月初,刘美被授为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兵柄在握。七月间就发生了周怀政兵变,寇准的同党周怀政在寇准罢官之后,企图发动兵变,废刘皇后、杀宰相丁谓,逼皇帝退位,拥立太子。事情败露,周怀政迅速被捕,如果没有刘美掌握禁军兵权,这是无法做到的。
寇准有没有野心呢?
干预朝政,险些被废,整倒寇准,掌控大权1、真宗不豫,皇后参政
同武则天干预朝政很相似的是,都是皇帝身体出了问题,没有精力处理朝政,皇后代皇帝分忧,结果一点点就大权旁落了。
我们先来说说宋真宗这个人,他的意气风发在景德元年御驾亲征时,已经消耗殆尽。澶渊之盟后,他愈发变得犹疑不定,搞什么“东封西祀”,装神弄鬼伪造天书降世,大兴土木建造玉清昭应宫,一阵穷折腾。《宋史》评价“一国君臣如病狂”“内之蓄藏,稍已空尽”。
大中祥符五年腊月里,立了刘娥为皇后之后,他的身体也不太行了,没有精力处理朝政,就开始一点点把批阅奏章的事,交给刘娥。前几年他还挺恣儿:老子不用上班,全靠有个好老婆,里里外外一把手,打理地井井有条。
但天底下无能又据高位的人都有一个毛病:狐疑。正因为他们没有能力处理事务,不得不把工作交给别人来做。同时他们又没有那种魄力和自信,可以相信自己的眼光,把事情放心交给信任的人去做。他们总担心自己会看走眼,担心手底下的人会造反。要么就采用两拨立场对立的人相互制衡,要么就是不停换人,让这个人干一阵,就撤掉再用其他人。这样朝局始终会在自己的控制之下,却忽略了自己能力低下,能在自己低能力水平控制下的朝局,必然是离着欣欣向荣的安定团结的朝局水平相去甚远。
刘娥辛辛苦苦干了几年,还真不错,“凡处置宫闱事,多引援故实,无不适当者。”“周谨恭密,益为帝所倚信焉。”(《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十九》)
丁谓
2、太白昼见,天禧之变
但事情总在暗地里起变化,天禧三年(1019年),太白星白天出现了,这是异象,赶快让司天监给算算,这是咋回事?司天监上奏曰:(太白)昼见而经天,是谓争明……女主昌。这句话一下子戳了真宗心窝子一下,他狐疑的性子马上就犯了,跟自己的心腹周怀政说了自己想让太子监国的事。
大家想想这个事啊,太白昼见这种事,不是司天监这种专业的机构整天观测,谁会去注意啊,就是皇帝自己,你让他认认太白星在哪,他都不一定知道。出现这种星象也必然是司天监上报的,以前有没有录像,头一天出现的,第二天报告,就是瞎说也没有证据的。史书说“占曰”,其实不用占,《史记·天官书第五》里面明明白白写着呢。
那这个事儿就有可能有猫腻了,因为武则天的时候,也有同样的事情发生,真是那么巧,还是司天监里面有寇准的人?这个就让大家自己寻思去吧。皇帝的心腹周怀政也是寇准的人,按说刘后参政批奏折的事是后宫的事,外臣怎么知道?皇帝自己累了不写,让都承旨代笔,都盖皇帝的章子,怎么就知道是刘后的意见呢?都少不了这些内外勾结的事情。
之所以司天监敢报这个事,就是寇准、周怀政等人摸透了宋真宗的心理了,他们刻意利用天象和真宗的狐疑,达到废后的目的。
皇帝跟周怀政说了让太子监国的话了,然后寇准就知道了,进宫面见真宗,密谋“太子监国”事宜,这件事极其隐秘,只有真宗、寇准、周怀政三个人知道,商量妥了之后,寇准连夜出宫,找到翰林学士杨亿,起草诏书。很快杨亿就把诏书写好了,等着寇准等人安排人马控制住皇后的人后,宣读诏书。
杨亿
结果这个杨亿未能慎密,这种掉脑袋的事情,居然让自己的小舅子张演知道了,这个小舅子在外面饮酒时,把这件事说秃噜了。很快皇帝和刘皇后两边都知道了。让太子监国,就等于架空刘娥。皇帝怕败露之后,皇后生气,立刻翻脸不认账了,“不记与准初有成言”(《续资治通鉴·宋纪三十四》)把责任一股脑都推给寇准。寇准的政敌丁谓又紧接着助攻,就把寇准罢相了。跟着这种没有担当的主子,干这么危险的事,寇准还敢这么莽撞地往上冲,最后当了替罪羊,他自己也要担负一定的责任的。
《东轩笔录》卷三:天禧末,真宗寝疾,章献明肃太后渐预朝政,真宗意不能平。寇莱公探知此意,遂欲废章献,立仁宗,策真宗为太上皇,而诛丁谓、曹利用等。于是李迪、杨亿、曹玮、盛度、李遵勖等协力,处画已定,凡诰命,尽使杨亿为之,且将举事。会莱公因醉漏言,有人驰报晋公,晋公夜乘犊车往利用家谋之。明日,利用入,尽以莱公所谋白太后,遂矫诏罢公政事。
丁谓和刘娥原本不是一个阵营的,但是寇准这边的人不懂得分化对手,各个击破,而是一个劲地攻击,搞得对手们在危险面前主动联合起来,无疑是减少了自己的胜算的。
禁军
太监周怀政一看寇准被罢相,丁谓和刘娥现在有汇流的迹象。丁谓为相之后,肯定要清洗寇准同伙,自己在“太子监国”事件中,起着主要策划人、联络人的作用。下一个遭到清洗一定是自己,跑不了的。俗话说: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不如我先拼了吧。于是他就谋划着杀丁谓、废刘娥、复相寇准、拥立太子、逼真宗退位。好歹周怀政还是真宗的心腹,居然最后动了逼真宗退位的心思。想想真宗也是失败,手底下怎么使出这样的人来!
周怀政让弟弟周怀信去联络了平常跟自己挺好的朋友,“客省使杨崇勋、内殿承制杨怀吉、合门祗候杨怀玉议其事,期以二十五日窃发。”也活该这个周怀政失败,像这种掉脑袋、诛九族的事,任平时你们的交情有多好,你怎么好意思搅别人进来?不是都逼在眼前,坐同一条船上的人,是不敢与之同谋的。
这三个杨兄弟人家也没参与你架空皇后的事,也跟皇帝没有仇,凭什么跟你搅这个浑水?当时碍于情面跟周怀政商议好了,回家越寻思越不对头,终于在二十四晚上下定决心,不跟他混了。杨崇勋派人把周怀政造反的事跟丁谓说了,丁谓找到了曹利用商议。周怀政造反主要目的是针对丁谓和刘娥啊,这事肯定要让刘娥知道,她哥哥手里掌握着禁军呢,跟她一说,这个事就不废除灰之力了。现在寇准只是被罢相而已,还在汴梁城呢,万一哪一天皇帝哪根筋搭错了,再复相也说不一定,一定要趁机整死他,周怀政是寇准的密友,让皇后搞周怀政,事后跑不了寇准。于是曹利用连夜见了刘娥,之后的事情就很简单了,第二天早起,周怀政及其党羽都被秘密处决了,好像什么事情都没发生一样。
雷州风光
紧接着丁谓就要把这个事往寇准身上引,还逼反了寇准在永兴军的心腹朱能,最后朱能兵败自杀。
所有事情平息之后,寇准被一步步降职、变到边远地区,最后死在了雷州。史书上说是刘娥矫诏贬寇准,真宗还不知道,还问左右:"吾目中久不见寇准,何也?"。但是周怀政造反也有逼真宗退位的打算,真宗真的就觉得寇准是无罪的?是不是也是有意让刘娥分谤,故意装作不知呢?
在假妈手里长大的仁宗
清除丁谓、曹利用,最终大权独掌天禧三年的风波过后,真宗的身体已然很差了。寇准被流放之后,朝政就完全由刘娥和丁谓把持。乾兴元年(1022年)真宗驾崩,太子登基。在天禧年间,刘娥和丁谓联合是要对付寇准一伙,现在寇准被清除了,他们之间的矛盾也渐渐暴露出来了。太后刘娥想着临朝听政,皇帝成年之前,自己把着大权;丁谓跟寇准斗了那么多年,好容易当上了宰相,当然也希望好好地过把瘾,不希望太后插一脚进来,想着法的架空太后。但是说到底丁谓是臣,太后和仁宗是君,她们掌握的资源要比丁谓多的,很快刘娥就找到了丁谓跟宦官雷允恭勾结,擅移皇陵地址的事罢了丁谓的官,抄了丁谓的家,贬到了比寇准还远的海南岛洗海澡去了。
干掉丁谓之后,刘娥就开始临朝听政,天禧功臣还有一个曹利用,曹利用不同于丁谓,丁谓是个文官,没有兵,好收拾。曹利用是武官,他手底下是有兄弟的,一时不能下手,但是这个人天禧之后,也有点飞扬跋扈了,不服刘娥管制,刘娥是容不得他的。最后,刘娥找了个罪名说曹利用他侄子醉酒穿黄袍,有谋反之罪。还是大臣觉得有些牵强,力保曹利用不死,刘娥也没有办法,只好贬了他的官。曹利用这个人心气高,受不得这个屈,在发配路上自杀了。
这样,刘娥就扫清了她眼前素有的障碍,大权在握,从一个流浪歌女变成了临朝称制的女主,开了宋朝女主临朝的先河,坐了宋家十一年江山。她还一度动过效法武则天的念头,几经探试,称帝的条件都不成熟,虽然僭制穿了皇帝的衮袍,也没有将称帝的事付诸行动。临死前,他在仁宗面前一只撕扯自己的衣服,众人不知为何。参知政事薛奎说:“太后不愿先帝于地下见她身穿天子之服。”最终,刘娥是以皇后服饰装殓的,也结束了她传奇的一生。
太后刘娥
结语刘娥的一生,细细品来真的是神奇。倘若宋朝不在蜀地实行苛政,川民富庶安居,刘娥就不会跟随丈夫出川;倘若路上没有遇到法灯禅师,刘娥就不会去汴梁城;倘若汴梁城日子好过,龚美也不至于卖老婆,刘娥也不会进到襄王府;倘若郭皇后的儿子赵祐不死,郭皇后不死,也轮不上刘娥当皇后;倘若李氏生的不是男孩,刘娥还是立不了皇后;倘若杨演不醉酒误事,太子早早监国,刘娥就被架空;倘若杨崇勋不告密,周怀政举事成功,历史也没有刘娥什么事。
但是历史有偶然性就有必然性,川女貌美,流民入汴梁,赵恒才闻得川女貌美,即便没有刘娥、也有李娥、孙娥会到天子脚下讨生活;汴梁城生活成本高,卖老婆的不止龚美一人;赵宋子嗣稀少也是常态,宗系数易,也不算偶然;刘娥刻意安排李氏侍寝,李氏不生,她还可以安排其他人;与寇准、丁谓较力之前,她的人已经把控禁军指挥权,寇准等人胜算不大。
历史就是这样在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辩证关系中发生,看似偶然中有体现着必然,刘娥的思维与众不同,能在宫外隐忍十几年;入宫多年没有名分,也未见她又所怨言;能跟杨氏保持数十年的和谐关系,不生嫌隙;面对反对她的人,她又能用的霹雳手段,干净利落地处理;更重要的是为政十几年,王朝能在安定中有所发展,比很多皇帝治国的时候都好,这都是她的个人才能的表现,并非用偶然可以解释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