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字面上怎么理解意思(对空的理解)(1)

对于“空”的词语有很多,像:天空、空军、空气等等。这样的词语给我们既有抽象的事物,同样也给我们实实在在的事物,相对于“空”而言就是“有”,对于“有”解释就是存在,“空”是不存在。如是,“有”和“空”自然相互对立。既然有,必定不是空;既然空,必然不是有。但以般若中观的智慧观察,空和有却是一体的,并非截然对立的二元关系。所谓空,不必在有之外,也不必待事物毁灭之后才是空。佛法所说的有是缘起有,有的当下,就是自性空。因而,佛法的特殊之处就在于依有明空,有空一体。

我们从三个方面对空进行理解与解释:分破空、观空、自性空。

分破空:又称析空观,通过对有的分析,由粗而细,由细而微。佛教的有部学者,就是采用这种方法对五藴色身进行分析,发现在五藴色身中,所谓的“我”了不可得,从而提出“我空”。但在分析色心现象时,一直分析到物质或精神不可分析的部分时,提出“极微说”,认为此极微法实有,因而形成“我空法有”的思想。分破空的意义在于破除人我执。至于物质现象,倘加以分析,极微也是不能成立的。《唯识二十颂》就对极微说进行了破斥:只要有体积,就存在东西南北上下六方,就还可以分析,由此认为极微说不能成立。

从字面上怎么理解意思(对空的理解)(2)

自性空:世间外道由于不了解诸法的缘起性,在接触事物时,难免出现自性见,以为事物自己有、自己成、本来如此的。小乘有部虽知缘起之理,但同时也认为诸法本有自性。而以般若中观的观点来看,自性与缘起是不能并容的。《中论·观有无品》说:“众缘中有性,是事则不然,性从众缘出,即名为作法……性若是作者,云何有此义,性名为无作,不待异法成。”缘起是作法,由众缘所作而成;自性乃无作,自已有、自己成,不待众缘便可成立。因而,中观学者认为:缘起必然无自性。此为自性空。而“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从字面上怎么理解意思(对空的理解)(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