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特约作者 | 妈小咪
最近,有网友发贴求助:
刚上一年级的女儿,布置的作业有这样的问题:“你曾经或现在是否有轻生的念头”、“假设产生轻生的念头,你会选择告诉谁”……
家长很为难,不知道怎么回答孩子。
贴子在网上公布后,许多家长提出异议,表示才一年级的孩子,不合适回答这类问题,有家长甚至庆幸,没有让孩子直接做答。
看完这条消息,我不禁想起小时候,每当春节时,父母便会提前很久“警告”我们,在过年期间,不要说带“死”字的话。
当时,收到这样的警告,总是特别好奇,为什么不能说“死”字,总会有意无意地把“死”挂在嘴边,收到的往往父母的一记白眼,亦或他们对亲戚朋友表示“孩子不懂事”的歉意。
马东在《奇葩说》说过:“面对生死这件事,是我们所有汉文化里面的人,缺的一课。”
在传统教育中,“死亡”是特别忌讳的话题。华东师范大学就曾做过一次相关调查,有63%的家长就表示过,难以接受向孩子开展和死亡相关的活动。
父母拒绝面对死亡时,孩子们又是怎么想的呢?
曾有机构对上海中小学生做过调查,数据显示:
上海有24.39%的中小学生曾瞬间想过 “结束自己生命”,认真考虑过的占15.23%,更有5.85%的孩子曾计划自杀,且有1.71%的孩子自杀未遂。
是不是很疑惑,小小年纪的孩子,怎么会如此轻易的决定生死?
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
从小缺乏生命教育,不懂生命来之不易,且无法重来,也无从感知,失去生命是一件多么遗憾的事,孩子又如何能懂得生命的贵重。
上周未带女儿回老家玩,刚进村子,就看见一群人在议论纷纷。
张大姐8岁的儿子没了,村里人说,可怜了这孩子,活生生被他咒死的。
孩子最近的考试考了倒数,张大姐生气得对孩子又打又骂,孩子一气之下离家出走了,一家人找了整整一晚上,后来是在河里被找到的。
张大姐是个急脾气,在教育孩子方面,不是打就是骂,脾气一来,少不了对孩子说“你怎么不去死”、“再烦就打死你”。
而她自己受到欺负时,也常要死要活的闹,还曾经喝过农药。
生死一念间。张大姐心中的悔与痛,或许只能由下半生去偿还。
许多人指责张大姐强势的教育方式,却极少有人提及,为什么孩子会轻易的走上“轻生”的路。
同为母亲,不得不反思,孩子在一个把生命看得如此轻贱的环境下成长,对生命的敬畏之心更无从感知。
近几年,打开网页一搜,就会弹出成千上万条少年儿童自杀的新闻,而且越来越低龄化。
江苏句容,有个9岁的小男孩,因为撞碎了学校的玻璃,害怕受到惩罚,留下一封遗书之后,从17楼跳了下去。
重庆10岁男孩,因看电视跟父亲引发争执,不服父亲管教,从20楼家中一跃而下当场死亡。
扬州市花园小学11岁男孩,因未完成作业被老师批评,留下“学习太累、上学太累、活着太累”的QQ签名,在厨房上吊身亡。
……
孩子们的行为,是在用生命与不满抗争,拿生命去赌气。
这些选择结束生命的孩子,有一个共同点:当对生活无法把控时,便用“轻生”的方式,去抵抗对自我的无力感。
这样的年纪,对死亡的理解,充其量只停留在“永远失去”的层面,至于永远有多远,或许在他们结束生命的那一刻,也无从说得清楚。
轻生,从字面理解,就是轻视生命。
台湾高雄师大教授张淑美在《儿童生死教育之理念与实施》一文中指出:儿童在4岁左右就会产生死亡的概念,如果无法得到父母或老师的正确引导,容易对死亡产生错误认知,进而产生负面情绪,影响一生。
家住美国纽约州的9岁小姑娘Heaven,因要玩手机被妈妈拒绝,就选择了自杀
看似是孩子沉迷手机后的疯狂,其实,是孩子把生命当工具,用来得到想要的东西。
若知生命可贵,怎会如此轻贱。
学者谷口雅春曾说,生命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课,最可怕的人,就是对生命没有敬畏。
自轻者,他人的生命往往也不值一提。
4月7日,河北保定顺平县两名初一女生遭到另外四名女生的欺凌,两分钟内竟被连续抽打36记耳光。
2016年4月,山西运城15岁休学少年在网吧被同校6名同学殴打致死;
2016年4月,重庆彭水某中学初二学生在厕所内被同学持刀捅死;
2018年3月,云南昭通某中学初一女生在宿舍遭9人轮番殴打;
每每看到类似新闻,总会脊背发凉,实在不敢相信,这些行为居然是我们的孩子所为。要知道,他们是天使、是精灵,是含苞待放的花朵,是一切美好的代名词。
心理学发现,人的潜意识中就是热爱杀戮,喜欢通过践踏弱小来获取成就感,这是人的劣根性,也是人兽性的一面。
校园霸凌,就是兽性的一面,生命在实施霸凌的孩子眼里,可能只是供他们达到目的,或是玩乐的工具。
当孩子问:“妈妈,什么是轻生”时,请直言不讳的告诉孩子:那是轻视生命的行为,不可取。
生命是宇宙间的奇迹,是上苍馈赠给我们的最珍贵的礼物,因而我们对生命需要有一种敬畏感。一个人怎么看待自己的生命,也将如何面对生命中发生的每件事。
女先生杨绛曾说过:“我燃起生命之火,当这团火将近枯萎熄灭时,我也该走了”。
在人生的初级阶段,父母就是孩子的生命之火。
曾经过看一新闻,一个母亲患急性髓系白血病,两次面对死亡的召唤,她14岁的孩子目睹母亲在面对死神时的勇敢,毅然决定两次给母亲捐赠骨髓。
用一个生命去感染另一个生命,就是为人父母的意义所在。
如果说,珍惜生命是一个人的本能;那么,面对死亡的态度,则是对生命的另一种致敬。
网上有个叫《小男孩的宠物金鱼葬礼》的视频,孩子捧着一条死去的金鱼,走进卫生间,为他的金鱼朋友送别后,便放进马桶里。
当金鱼被冲走时,孩子哭得很伤心。很明显,他意识到了,金鱼朋友再也不会回来了。
让孩子面对生命的结束,会让他们感到从未体验的难过,也能让孩子认识到,生命一去不返,从而体会到生命可贵。
生命教育,不仅是让孩子懂得热爱生命,也要接纳死亡的定律。
懂得生,感知死,才是人生完整的过程。
生命教育不是成年人跟孩子讲生命有多重要,该如何热爱和珍惜,而是先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坚定而温和、接纳而包容的爱,体验过发自肺腑的快乐和生命力的自由绽放。
只有感受过生命的美好,心底埋下希望的种子,才会对生命有所眷恋。
因为爱,才有了孩子的生命;唯有爱,能让孩子的生命,更加丰富多彩,向阳生长。
作者简介:妈小咪,儿童心理学研究者,在文字里潜心修行,不愿为母则刚,只愿回首莞尔一笑,微信公众号妈小咪。《教育》特约作者。注:本文所有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