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居寡人用,时忘四运周。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新葵郁北墉,嘉穟养南畴。

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

命室携童弱,良日登远游。

“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

陶渊明放弃官场的故事(陶渊明官场沉浮13年)(1)

生命的无常和短暂,时间的无情和永恒,这是世间亘古不变的真理!

若是因为害怕即将到来的未知的未来,而战战兢兢小心翼翼,把日子过得不自在,那还有什么意思!

人活一世,不在乎长与短,只在乎乐不乐,有无意义,才是最真!

归去来兮,官场沉浮似路尘,不归田园等几时?

陶渊明放弃官场的故事(陶渊明官场沉浮13年)(2)

陶渊明,他生于东晋,晋朝易代后,他就辞官归隐了,做了晋朝遗民。

陶渊明祖上也曾荣华富贵,“媵妾数十家僮千余,珍奇宝货富于天府”,但如此富贵,陶渊明并没有享受过一天。

陶渊明出生之时,陶家家道就已经中落了。

陶渊明有时连饭也吃不上,甚至冬天还穿着夏天的薄衣。

但一切的贫穷和困苦,并不能妨碍陶渊明的好学,“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此时的陶渊明读了不少书,学了不少儒家经典。

陶渊明也和一些有志之士一般,有着兼济天下的壮志,“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

另一方面,陶渊明生性洒脱,喜好丘山,这也成了他日后归隐田园的一个契机。

陶渊明出仕之时已有30岁,对于读书人来说能够出仕便是光耀门楣、是实现理想。

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陶渊明,自然也是很想出仕做官。

陶渊明放弃官场的故事(陶渊明官场沉浮13年)(3)

另外,陶渊明也是为了生活。陶家贫穷,时常吃不上饭,吃不饱饭,陶渊明就算是为了家,也要做官挣钱。

但是生性洒脱散漫的陶渊明,哪里受得了官场这个污浊的牢笼,哪里忍得了层层的争权夺利你谋我算。

在出任彭泽令仅仅80天,陶渊明便彻底的告别了这场十三年的官场沉浮,十三年的尘网樊笼。

一首《归去来兮辞》,道尽了他的喜悦,“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乃瞻衡宇,载欣载奔”;道尽了他的向往,“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道尽了他对归家的渴望,“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陶渊明放弃官场的故事(陶渊明官场沉浮13年)(4)

官场十三年,陶渊明看透了官场的黑暗腐朽,他不愿意受此行役之苦,他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归隐田园。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大地万物复苏,欣欣向荣,这与官场的黑暗和污浊截然相反。

在这欣欣向荣的春天,陶渊明犹如新生,焕发出了属于他的独特的生命之光。

“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人生短暂,生死难料,若是苦苦追求不可得之事,失去了原本的自由,如此生命,有何意义?有何欢乐?

生命短暂,及时行乐

天地长不没,山川无改时。

草木得常理,霜露荣悴之。

谓人最灵智,独复不如兹。

陶渊明放弃官场的故事(陶渊明官场沉浮13年)(5)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

生命,生来脆弱。

当死亡之神降临时,生命的光显得无比的暗淡苍白。

没有人,能够敌得过生命的无常,能够抵挡住死亡的冷酷。

所谓道家的长生,不过是心理上的慰藉,精神上的抚慰。

对于死亡,陶渊明有着敏感而深刻的认识,他不信道家长生,他清醒的知道“天地赋命,生必有死”,“我无腾化术,必尔不复疑”。

对待生死,坦然面对,面对生命短暂,及时行乐,“得酒莫苟辞”,陶渊明表达了他直面短暂之生命及时纵酒行乐的人生态度。

陶渊明放弃官场的故事(陶渊明官场沉浮13年)(6)

“穷居寡人用,时忘四运周”,悠居田园的陶渊明时时享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惬意,少有与人来往,他时常忘记今时何月,时常忘记四时变换。

并非是陶渊明不知,也并非是他忘记,而是他要在这知与不知中感受生命意义,寻找生命乐趣!

“空庭多落叶,慨然已知秋”,陶渊明因为忘记四时变换而感受到独自一人穷居的孤独落寞,也因为飘散的落叶感受到秋天的枯寂。

生命的变换犹如四时变换,但是四时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永恒不变,但是生命却难以长久,失去了就不再有。

在我们感受生命无常时,在我们对于来日的未知所恐惧时,其实想一想陶渊明所想的“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便可吧!

不要去管来日,只要快乐度过今时今日,便不虚此行吧!

陶渊明放弃官场的故事(陶渊明官场沉浮13年)(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