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黄河花园口决堤(1938年黄河花园口大堤被炸8年后)(1)

花园口

对于郑州北边的黄河南岸的花园口,在大家的脑海里,第一印象大约都是在1938年的时候蒋介石为了阻挡日军的进攻,把黄河花园口的大堤炸开了,洪水汹涌而下,造成了大片的“黄泛区”,给人民造成深重的灾难。但黄河的这个决口什么时候被堵上,堵口的时候国共双方又进行了什么样的博弈,很多人大概都没有关心过。其实这一段历史造成的影响以及重要意义都一点不亚于这里被扒开时的情形。下面咱们就来了解一下这段历史。

在开始正式内容之前,咱们先简单回顾一下黄河大堤在花园口被扒开的历程以及所造成的影响。

1938年5月,徐州会战也就是台儿庄失利之后,开封沦陷,郑州成为当时华北地区所能控制的最后一座重镇,它地处平汉陇海铁路枢纽处,又处在山区和平原交界地段,扼守黄河天堑,所以无论是从政治形势上还是军事用途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如何阻挡住日军的进攻脚步?蒋介石下令,炸毁黄河大堤以水阻挡日军。

1938黄河花园口决堤(1938年黄河花园口大堤被炸8年后)(2)

1938黄河花园口决堤(1938年黄河花园口大堤被炸8年后)(3)

黄泛区

1938年6月5日,先是在河南省中牟县赵口放水未成功,6月6日改在郑县花园口,6月9日花园口掘堤工程完成,上午9日汹涌的黄河水开始下泄,从此花园口成为全河夺流口门,黄河就此改道,洪水一股经中牟、开封、太康沿涡河于安徽怀远入淮河;另一股沿贾鲁河经西华、淮阳由周家口入颍河,经商水、项城、沈丘,在安徽正阳关入淮河。造成的损失如下:

形成了5.4万平方公里的黄泛区,淹死89万人,逃离390多万人,1250万人受灾,有44个县被淹,涉及豫皖苏三省:

河南省:郑县、广武、中牟、尉氏、通许、扶沟、西华、鄢陵、洧川、商水、项城、沈丘、淮阳、开封、陈留、杞县、睢县、柘城、鹿邑、太康。

安徽省:太和、阜阳、颖上、临泉、毫县、涡阳、蒙城、怀远、凤台、寿县、霍丘、凤阳、灵璧、泗县、五河、盱眙、天长、蚌埠。

江苏省:宝应、高邮、淮阴、淮安、泗阳、涟水。

之所以叙述各县的名字,是因为有的县可能不是长时间被水淹没,或者是黄河水刚下来之时和黄河丰水年时被淹。同时,洪水所到之处,河湖淤积,土地沙化,无数生命财产,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

决口对日军所造成的影响:

给日军的西进造成了困难和损失,日军的进攻停止。位于黄河泛滥中心区的日军,其来不及撤走的车辆、火炮、坦克等辎重武器设备均沉入水底。约4个师团陷于黄泛区,损失2个师团以上,淹死上万人。原定的以淮河水运为后勤补给线、日军主力由北方进攻汉口的作战计划破产。在日本国内,全体内阁成员向裕仁天皇叩头谢罪,第一次让日本朝野感觉在中国的战争并不像当初想象的那么好打。日本放弃了从平汉线进攻武汉的计划,改为走蚌埠过淮河再到合肥的路线,从长江北岸进攻武汉。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在花园口决口将近4个月后,最终没能挽救武汉被攻陷的命运。

堵口肇始:

早在1939年,郑县县长就致电中央,建议趁决口较短,工程较小之时尽快堵口。而此时由于抗战正在异常艰苦的时期,国民政府无精力也无实力进行这项工程,只能任黄河水在黄泛区肆虐。1940年,在收到安徽等地呼吁堵口的便函后,国民政府经济部曾作出批示,黄河决口等抗战胜利,即开始堵口。

1945年9月抗日战争结束后,在1945年10月到1946年12月短短2个多月间,黄泛区涉及各省一共提交了24份电文呼吁堵口。这样再加上一些民主党派、社会团体的呼吁,国民政府于1946年2月成立黄河堵口复堤工程局,开始准备堵复工作。

其实当时国民政府进行黄河决口堵复工作有两个目的:其一自然就是社会各界的呼吁以及恢复经济,建设家园等形势的需要,其二就不能放到了台面上来说了,黄河故道区域主要分布在冀鲁豫三省。自花园口到原入海口的利津两岸有大堤1200多公里。国民党军队的防区只有齐河到济南6、70公里,此外都位于共产党统治下的各解放区,如果把花园口决口堵住,河流就会回到故道,就会将连片的解放区分割开来,黄河形成天堑之后,就有可能把在黄河南岸的解放区重新夺回来,起到以水代兵的作用。

1938黄河花园口决堤(1938年黄河花园口大堤被炸8年后)(4)

黄河由黄泛区回归故道后对解放区的影响显而易见

堵口难点:

一是花园口的决口太大、水流太急。花园口的口门在刚过水时宽度在堤顶为10米,在坝底为4米,但经8年冲刷扩大,到1946年3月开工时实测口门宽有1460米,新旧河道底深差达11米。

二是黄河故道的大堤需要维修。黄河在花园口决口之前的故道形成于清代咸丰五年(1855年)6月黄河在河南铜瓦厢的决口,在山东省利津入渤海,这次改道之时清朝正是内外交困之时,各地战乱频发,没有组织堵口,也无财力去修筑堤防。直到光绪年间才陆续形成了两岸的大堤,但是由于人力财力限制,大堤修筑的标准就低了,黄河大堤不够高,不够厚,河槽弯曲,险工较多。在花园口决堤之前,本来就属于急需修复加强的状态。而在决口之后,八年的地貌就变化特别大了:故道的大堤有的挖战壕、种庄稼,开了缺口走大车,有的甚至把堤挖平了种地,护堤的砖石做了碉堡和墙基。河槽里也垦成了麦地,有的地方修了铁路和公路,还形成了1500多个村庄。

因此堵口可不仅仅是堵口这么简单,还要涉及下游的迁民、修堤等工作,涉及的人力、物力十分巨大。

1938黄河花园口决堤(1938年黄河花园口大堤被炸8年后)(5)

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

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以下称联总)

说起黄河花园口堵口,不得不提到一个国际组织: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它成立于1943年,发起人为美国总统罗斯福。需要说明的是,这个名字里的“联合国”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同盟国参战国家,并非现在的这个联合国。成立该组织的目的是救济、重建二战受害严重并且无力复兴的同盟国参战国家。中国因受害最严重成为最主要被帮助国家,施予帮助者美国、英国与加拿大。在中国, 1945年1月,国民政府设立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以下称行总)作为与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的对应机构,在延安则于1946年4月相应成立中国解放区救济总会,负责接受和分配联总提供的救济物资。

艰难的谈判以及在刻意的时间段堵口相纠结

民众有需要、国民政府有决策、国际组织给物资,各种必备的条件都都有了,是不是可顺利开工堵口了呢?

事情一开始,就具有浓浓的阴谋的味道。由于黄河故道区域有三分之二都在共产党控制下的冀鲁豫边区内,所以黄河堵口及回归故道工作是需要国共两党相互配合才能进行的。但是直到1946年1月,国民政府的黄河水利委员会及联总的顾问塔德一行六人。由开封到菏泽查看黄河古道,共产党方面才正式了解到国民政府已经开始筹备黄河渡口工作了。

为了拯救饱受黄水泛滥之苦的黄泛区人民,又不至于酿成第二次人为的水患,共产党方面以大局为重,同意堵口让黄河回归故道,不过要先复堤迁移河床居民而后堵口。并积极进行了大复堤的准备工作。但是国民党政府并不与共产党方面协商,即于1946年3月1日在花园口开始打桩,动工堵口,这一举动受到了全国各界的谴责。在全国人民的压力下,3月3日国民党政府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前往新乡会晤了正在举行军事调处的周恩来,马歇尔,张治中,商洽了有关黄河堵口复堤问题,决定各方面派出代表谈判,以求得合理解决。

1946年3月20日,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派出晁哲甫、贾心斋、赵明甫等人为代表,前往开封,从此开始了一年零三个月与国民党政府谈判斗争。

晁哲普等人到达开封后,同国民党黄河水利委员会,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国民党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的代表进行了接触和协商,经过多次谈判,于4月7日达成了初步协议。主要内容是:

1、堵口复堤程序,堵口复堤同时并进,但花园口合龙日期要等到下游复堤、修河、整理险工完成后再确定。2、施工机构问题。3、河床村庄迁移救济问题。

开封协议之后,各方利用8天的时间,从菏泽到河口进行了查勘,后于4月15日又在冀鲁豫行署菏泽交际处又举行了黄河问题会议。对开封协议的内容进行了细化、具体化。

但是4月17日的时候,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出了“黄河堵口复堤决定两月内同时完成”以及“黄河汛前全部完成堵口工程”,这是对开封和菏泽协议中的“不确定花园口合龙时间”协议条款的违背,透露出了其想在汛前堵口完成,实现以水代兵目的的决心。

关于堵口的时机问题,国民党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工程技术人员,同联总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政府之间也有不同争汉。堵口工程所需要的物资材料巨大,据说最初计划需要石料15万立方米,秸料柳枝2500万公斤,采集和运输都需要相当长时间。石料来自于黄河北岸的新乡潞王坟石场,运到花园口需要用火车运输,但受受黄河铁桥的行车限制,每天最多只能运1200立方米,全部石料需运半年。而下游复堤工程短期内也的确无法完成。因此,主张堵口工程延迟到汛后进行。这个主张首先遭到联总顺问塔德的极力反对,他是个美因人,抗日战争前

在中国从事水利工作多年,20年代就参加了修筑河南贯孟堤工程和山东宫家堵口工程。推迟堵口的计划提出后,他前住上海向联总中国分署汇报,说工程完成无问题,同国民党政府相呼应。国民受政府行政院院长宋子文立即电令要求按照原定计划于本年7月前完成。

7月、8月就是黄河的汛期了,赶在这个时间节点之前完成堵口,其目的昭然若揭了。国共两党的在这个问题的分歧显而易见,一方是催着要求尽快堵口合龙,另一方要求待所有移民、修堤、取直河槽等工作完成后才能进行合龙。虽然中共极力反对,但黄河堵口的工作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到4月底的时候,将近1500米的口子已完成了1000米左右。5月初,白崇禧、胡宗南等将领还到花园口视察,催促堵复工作进程加快。

在此时,在开封已无法解决这个问题了。5月中旬赵明甫、王知一同联总河南区主任范海宁共同前往南京,期望在更高层解决问题。中共代表周恩来副主席当时正在南京,在他的直接领导下进行了谈判工作。先后达成了南京协议、周恩来同塔德的六点口头协议以及马歇尔、薛笃弼、周恩来三人对执行协议的保证,明确规定:6月15日之前花园口以下故道不挖引河,到6月15日以不使下游发生水害为原则,经双方协议后再改变。工程所需的一切器材、工粮,由联总、行总负责供给,不受任何军事、政治影响。

解放区的复堤工程

在加强与国民党政府谈判的同时,在解放区的内部也紧张地进行着复堤工程。虽然正赶上麦收的大忙季节,但5月底冀鲁豫行署还是动员起了沿黄各县群众20多万人,要求把大堤修复到1938年国民党扒开花园口之前的状态,每个民工每天1公斤小米。6月8日山东渤海区也动员了18岁以上50岁以下的民工先后40多万人投入了施工。各村都组织了生产互助组或者代耕组,保证上堤民工按时收麦和秋种。夯实工具不够,各地就地取材改造了一批石硪,人们把石滚、条石甚至庙宇中的石香案也献了出来。在远离黄河的内黄等县,也动员了大批民工自带工具支援沿黄人民修堤。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黄河大堤初步得到了恢复。

但在修堤的过程中,还受到了国民党政府的破坏。按照协议由国民党政府向解放区提供的修堤工款、器材、物料、河床居民的迁移费迟迟不予拨付。还派军队袭击修堤工地,杀害治河员工,烧毁和抢走治河物资等价值达20多亿元。为了揭露敌人争取救济物资,周恩来副主席在致马歇尔的备忘录中指出:至6月27日解放区仅收到面粉500吨;国民党政府在其统治区只修南岸不修北岸,企图淹没位于北岸的解放区。

1938黄河花园口决堤(1938年黄河花园口大堤被炸8年后)(6)

第一次堵口失败

在联总工程师塔德的坚持下,不顾历次黄河谈判协议,国民党政府单方决定于1946年6月23日开始抛石准备合龙,希望在7月1日完成。由于黄河故道淤积和口门上游的冲刷,花园口决口处的上游河底比故道低近5米,必须把水面抬高4米,才能全河回归故道。但由于伏汛较往年提前来到,水量、挟沙量猛增,再加上运力有限,石料不够用,打好的排桩接连被冲走,7月上旬,东半部180多米长的排桩全部被冲走,第一次堵口失败。

1938黄河花园口决堤(1938年黄河花园口大堤被炸8年后)(7)

继续谈判

由于南京协议之后,国民党政府答应拨给的施工粮款和河床迁移费用均未拨付。7月中旬,周恩来副主席在上海同国民党的代表再次举行会谈。经过激烈的争执和谈判,最后议定:复堤工程所用工款为100亿元,河床居民救济款共150亿元。

1938黄河花园口决堤(1938年黄河花园口大堤被炸8年后)(8)

堵口进行时

在战斗中进行的第二次、第三次堵口

1946年6月底,在花园口第一次堵口失败,水淹解放区的阴谋受挫后,国民党的军队加紧了军事进攻。7月下旬,白崇禧在新乡召开军事会议,计划兵分三路进攻冀鲁豫解放区。但刘邓大军乘国民党调动兵力之际,于8月10开始在陇海路上发动了反击,解放了陇海路沿线5个县、12个车站,控制铁路300多公里,切断了郑州与徐州之间的联系在菏泽西南大杨湖一带将国民党军第三师一举歼灭,并俘虏了其师长。为了配合其军事进攻,国民党政府于10月5日恢复花园口堵口,并限期12月底水归故道。到了12月15日,在龙口开始大量抛石,随着石坝的升高,水位也随着抬高,流速增大,12月20日,用于施工的栈桥被冲断,第二次堵口宣告失败。经昼夜抢护,虽然石坝缺口得以恢复,但此时已是严冬,河中已有冰凌出现,无法顺利下桩,再加上口门缩小带来的水流增强,接连出险。12月27日,国民党政府在未通知中共方面的情况下,在挖开引河,向故道放水,,意图减小堵口处的流速。但在1947年1月15日,部分石坝下陷4米,桥桩被冲断,石坝缺口扩宽到了32米,第三次堵口又失败了。

接连的三次谈判和会谈

由于双方矛盾升级,国民党政府消极的对待应履行的支付工款和救济款的义务,1946年底和1947年初,双方进行了张秋会谈、邯郸会谈和上海会谈。张秋会谈最终未签订协议。邯郸会谈主要是解决黄河故道引河放水问题,会上联总的工程师塔德表明“只占全河水量的百分之二,不会造成大的损害”,遭到了大家的一致反对。随后中共代表发出了声明,谴责堵口放水的行径,并要求及时发放工款、救济款、设备等问题。这些严正声明,促成了上海的再次会谈,虽然没有改变国民党政府早日合龙的决定,但解决了工程粮款的问题,国民党政府在会谈后将拖欠的40亿元工款以及150亿元河床居民救济款陆续拨出。

1938黄河花园口决堤(1938年黄河花园口大堤被炸8年后)(9)

即将成功

堵口成功

第三次堵口失败后,工程局连日召集技术人员开会,分析原因,又商讨出新的堵口方法,并将参与堵口的民工增加至6万多人。到1947年3月7日大坝加固、向故道引河开挖全部完成,3月8日开始堵口,3月15日堵口成功,黄河水归故道。

1938黄河花园口决堤(1938年黄河花园口大堤被炸8年后)(10)

堵口之后的沙地

位于下游的解放区在堵口完成河水下泄后的情况

花园口堵ロ成功之时,在解放区尚有有120余里堤坝未修复,险工37处未完成。不过这一时期水量较小、水流较慢,且各工段第一期的修补旧堤工作己大致完成,但还是迫使下游地区不得不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加紧复堤,掀起抢险护河自救运动。到6月27日,修复故堤及整理险工基本已全部完成。花园口堵口后,黄水汛期的第一次洪水在1947年7月底到达,没有发生较大险情。

此时,故道河床内的村庄均被淹没,黄河口三角区75%被淹没,被淹没地区交通运输均停顿;在河北和山东,不包括河口地区直接受洪水影响的就有75000人。1947年3月21日时,故道水深处已达2丈,宽达3里,由于一些堤段尚未竣工,部分险工也未修复,加之水势不断上涨,一部分地方已溢出河槽,水势已达的地区,部分村庄被淹,粮食等物受到了损失。到了4月桃汛之际,因水量有很大可能溢出河槽迫刷两堤,沿故道各县临时成立防汛指挥部,组织星夜抢修加高险工埽坝,迁移河道居民。此后,修复黄河水道、安排抗洪抢险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成为这一区域的政府和人民的主要任务。

最终“以水代兵”的如意算盘没有打响

在这次堵黄河决口使之回归故道的事件中,国民党方面一开始的计划就是想以西起风陵渡东至济南的1000公里黄河天堑为防线,在该地段用少数兵力采取守势,以黄水代替军队阻止共产党领导下的的华东和晋冀鲁豫军队的机动配合作战,以便逐次用兵,各个击破。同时在其两端的山东和陕北采取攻势,即所谓的“哑铃战略”。

但是,黄河回复故道不仅没有实现国民党方面的以水代兵策略,反而让共产党方面在复堤过程中征集到民船,为刘伯承、邓小平率部渡过黄河奠定了基础。1947年6月30日夜,从濮县至东阿县150公里的黄河战线上,刘邓大军强渡黄河,黄河南岸国民党军队的防线土崩瓦解,所谓“四十万大军”的黄河防线全面崩溃。至此,国民党以水代兵的计划彻底失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