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中有作如是观吗(如是我闻金刚经系列导读之十八)(1)

于晓非,1985-2015年任教于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现任净名文化教育公益促进会(筹)名誉会长,喜马拉雅FM2017年度历史人文类十大节目“于晓非《金刚经》导读”主播。

现在开始逐字逐句学习《金刚经》经文。《金刚经》现存六个汉译本,鸠摩罗什大师的译本流通最广;我们尊重习惯,以鸠摩罗什大师译本为基础,重要的段落、词句,参看梵文原本和玄奘大师、义净大师的译本。

三十二部分

坊间流通的鸠摩罗什《金刚经》译本,分为32个部分,32个“分”,每一分还都有个名字,比如说“法会因由分第一”、“善现祈请分第二”。但是原本的鸠摩罗什译本是没有这些名字的,这是梁武帝的儿子昭明太子后来所加的内容。自从昭明太子加上32个名字后,佛教界始终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加得好,能够帮助学习领会《金刚经》的法义;有人说不好,佛陀的经不能随便加东西。这个争论一直持续到今天。

对照梵文原本可以看到,《金刚经》分成32个部分,不是昭明太子所为。现存《金刚经》梵文原本就把《金刚经》分成了32段,昭明太子的32段与现存梵本32段的划分,基本吻合,所以把《金刚经》分成32段不是昭明太子的发明,他应该是见过《金刚经》梵文原本。但是《金刚经》梵文原本只是把《金刚经》分成了32段,每一段并没有名字,“法会因由分”、“善现祈请分”这些名字,确实是昭明太子后加的。我个人的看法是,昭明太子加的这些名字,也许对学习《金刚经》有所帮助,有所提示,但经中毕竟原本没有这些名字,所以只能作为参考。佛教徒诵持《金刚经》时,这些名字是不应诵持的,它们确实不属于经的内容。所以这次共同学习《金刚经》,这些名字都是略过去的。

如是我闻

看《金刚经》第一句话:

“如是我闻:”

一部完整的佛经都是这句话开头。当然这部经得完整,比如大家经常念诵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就不是“如是我闻”开头,一上来是“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为什么?因为现在经常念诵的《心经》译本,是节本不是全本,全本依然还是“如是我闻”开始。为什么?这是佛陀的教诲。

当年弟子阿难问佛陀说:老师啊,您涅槃以后,我们这些追随着您、亲耳聆听您教诲的弟子,将坐到一起,把您老人家一生的教诲,共同回忆一下,共同唱诵一下,叫“samgīti”——坐在一起共同唱诵。这个词后来汉传佛教译为“结集”——我们将把您老人家一生的教诲结集一下,那么您老人家的每一次课,就算作一部经;阿难问老师:我们结集时,每一部经开头,这话可怎么说呢?老师就阿难的这个问题做了回答。释迦牟尼老师回答的话用梵文来表达就是“evaṃmayāśrutam”,三个词组成,“evaṃ”意为“如此这般的”、“就是这个样子的”,“mayā”是“被我如何如何的”,“śrutam”的动词词根是“śru”,“听”的意思,“śrutam”,“被曾经听”。三个词串起来,如果用现代汉语做个翻译,就是“被我如此这般地听说过的”,古人翻得很雅:“如是我闻”。多数都是译成这四个字,译得非常好。

金刚经中有作如是观吗(如是我闻金刚经系列导读之十八)(2)

金刚经正解.清龚穊彩注.扈正智校.光绪9年.铜活字版

重要的是,“如是我闻”这句话表达什么法义、传达什么样的文化精神呢?要设想一下这个场景,是学生阿难问老师说:老师啊,您涅槃以后,我们这些弟子们将把您老人家的教诲结集一下,每部经开头,这话怎么说呢?这是阿难提的问题。老师是针对阿难的这个问题告诉阿难说:你们以后结集我经时,先说“evaṃmayāśrutam”,“被我如此这般地听说过的”。一定要认真设想这个场景。大家想一想,什么意思?其实释迦牟尼老师为阿难这些弟子们在日后结集他教诲时制定了结集的基本原则,也就是日后结集我经典的时候,要遵照着“被我如此这般听说过的”这样一个原则去结集。什么意思?怎么听的,就怎么结集,千万不要在结集我的教诲时肆意地、自作主张地补充补充、修改修改、发展发展、提高提高、删减删减,不可以,怎么听的就怎么结集。可以讲,释迦牟尼老师没有授权阿难这些弟子们在日后结集他教诲时对他的教诲进行修改、删减,必须如实结集。

这一点非常重要。为什么老师不授权阿难他们在结集时可以修改老师的教诲呢?原因很简单:佛陀是圆满觉者,形象地讲,是彻底从梦中醒来的人,而阿难这些弟子们,醒来了吗?还没有。没有从梦中醒来的人,对彻底从梦中醒来的人的教诲,没有能力去发展、补充、提高、修改、删减,因此老师不授权。老师对阿难这些亲近的弟子都不授权,那我们这些后世的、末法时期的学习佛法的众生,就更应该遵照老师的教诲去如实理解他的教诲。我们没有资格、没有能力对老师的教诲去发展、补充、提高。甚至可以说,佛陀作为圆满智者的教诲,自诞生起就是圆满自足的,没有给后人留下丝毫的发展、补充、修改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这就是“如是我闻”这句话的第一个最重要的法义。

后世的佛教徒、佛弟子、学习佛法的人,打开每部佛经,当看到“如是我闻”时,就要联想到这是阿难这些弟子们当年如实记载的老师的教诲,这些教诲都是佛陀他老人家亲口所说,因此如果是一位佛教徒,对下边的教诲要如实信受。这是我对“如是我闻”这句话的理解。

继续往下看:

“一时,”

在那么一个时候,

“佛在舍卫国”

“佛”是鸠摩罗什《金刚经》译本出现的对释迦牟尼的第一个称呼。“佛”,前面讨论过了,梵文是“buddha”,觉者。“在舍卫国”,舍卫其实不是国,是城,“śrāvasty”。鸠摩罗什为什么译成“国”呢?印度这个国家,两千多年历史上,跟中国不一样,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帝国时期比较长,分裂成小国的时间比较短,而印度相反,更多的时间是小国林立,少数的时间是大一统帝国。释迦牟尼时代,小国林立,有16个大国,其中有个国家叫“Kauśala”,古译“拘萨罗国”,这个国家后来分裂成两个国,北拘萨罗国和南拘萨罗国,舍卫城位于北拘萨罗国。舍卫城是当时北拘萨罗国非常重要的城市,经济繁荣、文化昌明,也是佛陀经常讲法的地方。而在印度有个习惯,有时称呼一个国家并不直接称呼这个国家的名字,而是用这个国家比较代表性的城市来称这个国家的名字,所以拘萨罗国,有的时候也就称为“舍卫国”。

祇树给孤独园

“祇树给孤独园,”

这是舍卫国一座花园的名字。为什么叫“祇树给孤独园”呢?这是用两个人的名字命名的,“给孤独”是个人名,其实这个人原本也不叫“给孤独”,叫“Sudatta”,是释迦牟尼时代舍卫国一个非常有钱的长老。这位先生很有钱,但不是守财奴,他乐善好施,经常拿出钱财去赈济无家可归、孤独无助的人,因此落得美名“给孤独”。这座花园的地皮是给孤独的。另外一个人叫“祇陀”,“Jeta”。祇陀是舍卫国国王波斯匿的儿子,是个太子。这座花园里的树是祇陀的,因此花园里的树叫“祇树”。所以花园得名叫“祇树给孤独园”。其实这座花园原本是祇陀的,给孤独是释迦佛的弟子,他认为这里很适合佛陀说法,因此他就说:哎,祇陀,你把这花园卖给我吧?祇陀实际不想卖,就难为给孤独说:你若能把这花园的地上铺上一层金子,这花园就送你。他想这样一难为给孤独,给孤独就打退堂鼓了;但给孤独太想要这座花园了,因此就铺上了黄金,那么祇陀不能食言,就送给了给孤独,因此花园的地皮是给孤独的。但是祇陀说:铺上金子的地方是你的了,树根底下你没铺上,这树还得是我的呀!所以这座花园就属于这两个人的,他们把它供养给了释迦牟尼老师。释迦牟尼后来经常在祇树给孤独园讲课,这是释迦牟尼一个重要的讲学地点。祇树给孤独园,有些经典也译作“祇园精舍”。

继续看下一句: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聚。”

“比丘”是梵文词“bhikṣu”的音译,“bhikṣu”什么意思?是要饭的人,古译“乞士”。这一天释迦牟尼与1250个要饭的人在一起。难道释迦佛是跟乞丐帮在一起?为什么?

本文由净名精舍根据喜马拉雅FM“于晓非《金刚经》导读”第018讲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