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非遗新疆桑皮纸传承人、新疆国画院常务副院长兼秘书长魏宝山,经过数月创意策划的“第一本非遗桑皮纸册页”制作完成,并请八十五岁高龄的著名书法家席时珞题名并创作。

《册页》为十八折、三十六页,内页和封面均采用和田墨玉县出产的原生态手工桑皮纸,特邀安徽册页制作工匠精心制作。创作书写内容包含了《兰亭序》《岳阳楼记》等历史名篇。

古色古香、蕴含深厚历史和沧桑感的非遗桑皮纸,配上席时珞精致的魏碑、唐楷,彰显独特的艺术魅力。

桑皮纸什么样的(桑皮纸久远一册永流传)(1)

桑皮纸什么样的(桑皮纸久远一册永流传)(2)

桑皮纸什么样的(桑皮纸久远一册永流传)(3)

桑皮纸什么样的(桑皮纸久远一册永流传)(4)

桑皮纸什么样的(桑皮纸久远一册永流传)(5)

桑皮纸什么样的(桑皮纸久远一册永流传)(6)

桑皮纸什么样的(桑皮纸久远一册永流传)(7)

桑皮纸什么样的(桑皮纸久远一册永流传)(8)

桑皮纸什么样的(桑皮纸久远一册永流传)(9)

桑皮纸什么样的(桑皮纸久远一册永流传)(10)

千年历史非遗新疆桑皮纸

新疆桑皮纸古称汉皮纸,起源于汉代,主产于中原,特产于西域,是古丝绸之路上伟大的发明,被誉为人类文明的“活化石”,在新疆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

桑皮纸沿丝绸之路传入西域后,最早在和田生产,后又传到吐鲁番、哈密等地,是丝路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桑皮纸和丝绸一样,沿古丝绸之路一直传播到中亚和欧洲,是古代中原与西域、中国与亚欧各国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和见证。可以说,丝绸之路有多长,桑皮纸的传播就有多长;丝绸之路影响有多远,桑皮纸的影响就有多远。

桑皮纸以新疆境内生长的桑树、胡杨碱、土碱为原料,经伐条、浸泡、剥皮、锅煮、过滤、锤捣、发酵、捞纸、滤水、晾晒、揭纸、分类、打磨等13道主要工艺制成。 按照用途可分为生活用桑皮纸和书画用桑皮纸,尺幅大小不等。

桑皮纸具有吸水性好、防虫蚀、纸质抗拉力强、历千年不褪色等特性,弥足珍贵,深受古代书画家的青睐,唐玄奘用其抄经,宋苏轼拿此作画,明清时期还被官方用于制作钱币、公文。1912至1928年杨增新主政新疆时,在乌鲁木齐曾开设培训桑皮纸制作匠人的“传习所”,大力推广、使用桑皮纸。

桑皮纸曾经是丝绸之路书画史上理想的文房一宝,是造纸业的主角。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这门古老技艺濒临消失,传承制作人屈指可数,只有和田地区墨玉县布达村十个家庭纯手工制作桑皮纸。

2006年,新疆桑皮纸制作技艺被首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自治区文旅厅、墨玉县政府、新疆国画院开始关注、支持桑皮纸的传承和保护,中央电视台也制作专题片宣传报道,墨玉县普恰克其镇也因此成为远近闻名的“桑皮纸之乡”。

2018年,国务院扶贫办、文化和旅游部将墨玉县确定为全国首批十个“非遗 扶贫”重点支持地区。

如今,制作和销售桑皮纸,已经成为墨玉县农民就近就业、居家就业、增收、脱贫、致富的一大途径。(非遗新疆桑皮纸传承人魏宝山/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