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悄无声息混进了大唐长安?是谁就在望楼武侯的眼皮子底下,把大批“违禁物品”偷运进了长安?,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30分钟看懂长安十二时辰?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30分钟看懂长安十二时辰(为什么说读懂这首诗)

30分钟看懂长安十二时辰

是谁悄无声息混进了大唐长安?

是谁就在望楼武侯的眼皮子底下,把大批“违禁物品”偷运进了长安?

又是谁和一个从死牢出来的人,展开了一段明里暗里殊死搏斗的故事?

......

这故事围绕一个死囚展开。

他脸上的疤痕在大唐天宝年间的阳光下熠熠生辉。

仅在12个时辰之内,泱泱大唐的“首都”长安,大祸一触即发。

狼卫、里正、靖安司、龙武军......这些陌生的名词,像一幅陌生的画卷在我们眼前铺展开。

这就是最近热播的古装悬疑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

懂这部剧的方式也许很多。但我想从一首唐诗开始

01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唐诗,家喻户晓。

还没上学的孩子,就有背得滚瓜烂熟的。

简单明了,清新自然。是这首诗留给我们几代人共同的印象。

可是,到了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这里,从靖安司主理何监的口里说出来,说给不良帅张小敬听,却成了另外一番意味

何监的那番话,大致是这样的:

碧玉妆成一树高,说的是当时大唐太子已经形成自己的势力;

万条垂下绿丝绦,说的是太子的势力与爪牙遍布全国;

不知细叶谁裁出,说的是不知道是谁纵容了太子,让他“谋反之心”由小变大;

二月春风似剪刀,是说正是仁慈与温柔才助长了太子的二心。

明明是一首清新脱俗的写景诗,怎么可以这样解释呢?

这番意味,得从“影射”说起。

从字面意思来看,一个事物投射出影子,于是我们可以从影子去推测、想象某事物的原样。

到了表达和写作中,这就是“借此说彼,暗指某人某事。”

来看两个例子:

《醒世恒言·陈多寿生死夫妻》:“把一团美意,看作不良之心,捉鸡骂狗,言三语四,影射地发作了一场。”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八篇:“书中人物,几无不有所影射。”

这两个例子,已经告诉我们,说的是这个,实际所指却是另外一个,这便是影射。

主人公张小敬,也就是个那个死囚。当他得知狼卫要火烧大唐长安的时候,一意孤行要彻查所有备有油料的住户和商铺。

此时,靖安司主理何监,说出了这首《咏柳》诗的被人曲解为“影射”之意,就是想要改变张小敬我行我素一查到底的做法。

这是要告诉他,这事已经不好办了,我们后台没力量呀。

02

现在,咱们可以来说说,为什么靖安司助理何监在“圣上”面前不得势了。

圣上,不用解释,当然是指皇帝(人物原型:唐玄宗李隆基)。

何监(人物原型:贺知章),其实是太子的老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所以,所有人都有理由相信:

太子如果要谋反,作为老师的何监,万万脱不了干系。不是幕后主使,便是同谋合伙。



可是,要把这一点坐实,多少要有点证据啊!



怎么办?

你何监不是文人么?文人总离不了舞文弄墨。那好办,我就到你的诗文里找一找。

就不相信找不出一点把柄。

于是,那首《咏柳》就成了别有用心的诗作,是一种映射。

这不就把“莫须有”的罪名加到何监的头上去了么?

03

影射,源远流长。

要是从思维方式的角度追究起来,恐怕要说一说“意象思维”。

中国古人善于运用“取象”。仰观天象,近取诸身。

为了把一个意思说清楚,常常会抓取一个具体形象的事物来指代或象征。比如,香草美人,通常是用来喻指美好的理想愿望。

相信你已经看出来,这种思维方式与西方重逻辑的分析型思维不一样,中国传统意象思维的优点是富于灵感,带有跳跃性和创造性。

但它的缺点是不够严密、精确,缺乏科学性。

这就给后世那些“偷奸耍滑”玩弄文字的政客们,留下了发挥的巨大空间。

想想清代的文字狱,很多肆意妄为的歪解曲解,然后给人扣上谋反的帽子,不就是这样吗?

04

至此,我们已经明白,《咏柳》这首诗之所以被曲解成影射太子谋反,在剧情中只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因为太子与何监是一条船上的人,那么靖安司也就成了个“不干净”的地方。

接下来的逻辑就顺理成章了:

第一,狼卫(突厥)在上元节意图摧毁长安,这也可以被说成是太子这一派借助外邦力量达成自己的目的。

第二,圣人对于靖安司“抓狼”有功,不赏不封,自然在情理之中。

第三,靖安司任用死囚来办事,不管你成功与否,都有违大唐律令。

......

总而言之,做错做对都是罪。

如此一来,何鉴的学生靖安司代理李必要想实现自己的仕途理想,基本不可能了。所以,还不如站在长安百姓的立场,成就一个”救世主“的形象。

而不良帅张小敬早就看透了官场的利益纷争,宁可选择做一个我行我素的“阎罗王”,也不愿意选择服从规矩。

他的个人力量与“个人英雄”色彩,无疑是长安百姓内心长出来的,一丝朴素而又温暖的“大都情怀”。



读懂了电视剧中的《咏柳》,也就看懂了《长安十二时辰》。

这真是,读懂《咏柳》,已非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