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学记

【必学第一】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xiǎo)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开发自心的智慧,征聘良臣来辅佐,可以小有名气,却不足以感动大众;诚恳请教贤达人,体惜帮助远方人,可以感动大众,却不足以教化人民。君子要想教化人民,改善风俗,必须办学。

【教学为先第二】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yuè)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玉石不经打磨,不会变成玉器;凡人不经学习,不会懂得人道。因此古代的君王建国主政,都是从人道的教学开始。《悦命》上说:“始终牢记:学道为本。”就是这个意思吧。

【教学相长第三】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yuè)命》曰:“学学(xiào)半。”其此之谓乎?

虽然有美味佳肴,不亲口品尝,就不晓得它究竟美在哪;虽然有无上大道,不努力修习,就不知道它到底好在哪。所以,必须读经学道,才知道自己道行不足;必须教书育人,才知道自己功夫差。知道自己道行不足,才能人自为师,自我教育;知道自己功夫差,才能人自为徒,自主学习。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悦命》上说:“学习和教育,各占对方的一半。”就是这个意思吧。

古文学习篇(文白学记全文)(1)

▲高下相倾,教学相长

【大学之道第四】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xiáng),术(suì)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jiào)。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yuè)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古时候搞教育,家族有家塾,党中有党校,术中有武馆,国中有大学。年年有新生入学,隔年有一次大考。入学后第一年,考察经书断句技能和立志高下;第三年,考察敬业程度和合群能力;第五年,考察求学广度和尊师境界;第七年,考察研讨水平和交友之道。七年小学毕业,叫做小成。第九年考察触类旁通、坚忍不拔而又不违师训的能力,达到要求就可以大学毕业,叫做大成。这样,才能够走出校门,进入社会,教化百姓,移风易俗,近边人心悦诚服,远方人纷纷归顺,这就是从“小学小成”到“大学大成”再走进整个社会实修实证的大学之道。《记》中有话说:“小蚂蚁及时练习衔泥做窝。”就是这个意思啊。

【七大教伦第五】

大学始教,皮弁(biàn)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qiè),孙(xùn)其业也;夏(jiǎ)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liè)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大学的开学典礼上,师生都得戴礼帽穿礼服,献上祭菜,祭祀先师,表示尊师重道(一);然后唱诵《诗经·小雅》中有关君臣和睦的三篇诗歌《鹿鸣》、《四牡》、《皇皇者华》,开始修炼为官之道(二);学生每天上学,都以鼓声为准,打开书包,谦逊学习(三);教师则用戒尺教棍,整肃纪律(四);未经占卜吉日举行大祭,天子和朝廷教官都不能视察学校,好让学生有大量时间顺着自己的志趣从容地学习(五);教师要密切观察进度,不主动灌输,以保护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由志趣(六);高年级学生请教老师时,低年级学生只能陪听,不能越级插问,保证学习按部就班不越级(七)。这七点,是施教的大原则。《记》中说:“不管学什么,为官之道的修炼从如礼做事做君子下手,君子之道的修炼从立志游志起步。”就是这个意思吧。

古文学习篇(文白学记全文)(2)

▲起跑线

【正业居学第六】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兑(yuè)命》曰:“敬孙(xùn)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大学的教学,要求在适当的季节教适当的课程,课后和假期也有适当的自学内容。不会弓弦指法,就不能顺手弹奏曲子;不学辞藻比兴,就不能顺口吟诗放歌;不懂整衣肃冠,就不能顺心礼貌待人;不学游戏六艺,就没有乐和学习兴致。所以,君子对待学业,必须心怀大志,勤奋修学,有张有弛,寓学于乐。这样,才能安心学业,亲近师长,友爱同学,信守道义,即便离开了良师益友,也不会学坏。《悦命》上说:“恭敬又谦逊,适时又敏捷,修学效果就一定好。”就是这个意思吧。

【教法第七】

今之教者,呻其占(chān)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fú)。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如今的教师照本宣科,教训的多,责备也多,进度那么快,不管人家能不能接受,管理做不到心悦诚服,上课做不到因材施教,教学方法违背人性,教学要求自然南辕北辙。这样一来,学生就讨厌学习,怨恨师长,只感到学习的辛苦,尝不到学习的甜头。即便全部学完了,也会很快忘得一干二净。教学无章法,原因就在这里。

【兴教四法第八】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xùn),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大学的育人方法,一是防患于未然,叫做早做预防;二是在孺子可教时就给予开导,叫做及时点拨;三是教学进度不越级,叫做循序渐进;四是相互切磋共同成长,叫做友好观摩。有这四种方法,教育事业就能蓬勃发展。

古文学习篇(文白学记全文)(3)

▲这也是循序渐进吗?

废教六法第九】

发然后禁,则扞(hàn)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xùn),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yàn)朋逆其师;燕辟(yànpì)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出事了才手忙脚乱去禁止,抵触情绪就大,难以凑效;学习的有效期过了才去学,再怎么勤学苦练,也难有收获;教法杂乱无章,学生就漫无头绪,找不到下手处;一人独学而没有同修,就会孤陋寡闻;交友不当,就会违反师训;恶习不改,就会荒废学业。有这六大毛病,教育事业就会毁于一旦。

【善喻第十】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dǎo)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dǎo)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君子既懂得兴教之道,又了解废教之因,就可以当老师了。所以君子的教学工作,是慈心引导而不硬拉,热心鼓励而不打压,精心启发而不死灌。慈心引导而不硬拉,就让人亲近;热心鼓励而不打压,就容易长进;精心启发而不死灌,就独立思考。能够让人亲近、容易长进而又独立思考,就称得上是善于开导的明师。

【学者四失第十一】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学生常有四种过失,做教师的必须洞察。人在学习的时候,有可能贪多求快,或者得少为足,或者掉以轻心,或者裹足不前。犯这四种过失,是因为心态不同。了解学生的心态,就能帮助他们补救过失。教师的作用,就是帮助学生发扬成绩,补救过失。

【善教继志第十二】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zāng),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会唱歌的,会让人跟着自己引吭高歌而情不自禁;会教书的,会让人跟着自己潜心思考而身不由己。这种教师说话,既简洁又明白,既精炼又丰富,一两个比方就能让人豁然开朗,真的是“让人跟着自己潜心思考而身不由己”。

【至学为君第十三】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zhǎng);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惟其师。”此之谓乎。

君子看到求学难易的不同,就知道学生素质的高低,然后就能对机说法,因材施教;能因材施教,才能当老师;能够当好老师,才能做官员;能够做好官员,才能作君主。所以,所谓老师,就是学习为君之道。由于这个缘故,选择老师不可以不慎重。《记》中说,“三王四代,最重师资。”就是这个意思。

【师道尊严第十四】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求学的门道很多,尊敬老师最难做到。老师受到尊敬,道门才有尊位;道门有了尊位,学生才会敬学。所以君王对待臣子而不以臣礼相待的情况有两种:一种情况是臣子担任尸主代替死者接受祭祀时,君王不能把尸主当臣子对待;一种情况是臣子担任君王的老师时,君王不能把老师当臣子对待。大学的礼仪规定,哪怕是给天子上课,老师也不能待在背南朝北的臣位上,就是为了尊敬老师。

古文学习篇(文白学记全文)(4)

▲君臣都以经典为师

【进学之道第十五】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yuè)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会学的,老师省心而效果加倍,学生反而感恩戴德;不会学的,老师费心而效果减半,学生反而怨声载道。会问的,就像砍木头,先砍纹理直顺容易开裂的部分,再砍纹理纠结不易开裂的节根,久而久之,会终于相视一笑,问题迎刃而解;不会问的,就刚好相反。会答问的,就像撞钟,撞得轻的就响声小,撞得重的就响声大,先让学生放松,从容地提问,才能畅所欲言;不会答问的,就刚好相反。这都是进修的办法。

【听语第十六】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靠死记硬背来讲课、问答,就不够资格作老师。一定要引起兴趣,让学生愿意听,然后才讲。学生想问却问不出来,这时候可以启发启发;启发了如果还是不会问,可以暂时放下。

【君子三察第十七】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冶金高手的儿子,一定先学推拉风箱,把握火候;制弓巨匠的儿子,一定先学烘烤竹子,编织簸箕;训练小马拉车,要反过来,把小马栓在车后,让它跟着车子走。君子看懂这三种教学方法,就可以立志求学了。

【学官师亲第十八】

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古代的学者,善于比较事物的异同加以归类。鼓声不是五音,但是演奏五音不配上鼓声,就不大和美;水色不是五色,可是调配五色不添加水分,就不够灿烂;学生不是五官,可是政府五官不经过学习,就不善管理;老师不是五服,可是亲族五服不经受师训,就不够亲和。

古文学习篇(文白学记全文)(5)

▲治学与治世

【君子务本第十九】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本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君子说:“大德大圣,不会专领一职;大道大行,不会专用一器;大信大用,不必千金一诺;大时大机,不可死守一刻。”洞察这四大原理,就可以一心一意,守住本分了。夏商周三代仁王的祭川仪式,总是先祭河,再祭海。也就是先祭水的源头,再祭水的归宿,这就叫做抓根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