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投眼里的可落地项目(硬科技项目独家定制)(1)

以0.01毫米彩色柔性显示屏而爆火的柔宇科技终止了自己的上市之路。

就在同一天,包括湘园新材、恒兴科技、建科集团、贝尔生物、创智和宇、恐龙园在内的6家正在创业板排队的企业被终止IPO。

这仅仅是拟IPO企业“撤退”的开端,在此之后,已有69家企业终止了IPO。

大规模的撤退,让业内开始流传,“IPO收紧了”。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在2月末对此进行回应表示,“今年以来,IPO保持了常态化发行,既没有收紧,也没有放松。”

既不是历史上的“堰塞湖”,那么,IPO撤回率高企,或与新刑法出台的严监管政策有关。据悉,2020年12月26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刑法修正案(十一)(以下简称“修正案”),对企业相关违法刑期及罚金的都进行了提高。

量没有收紧,质才是关键。

01 避风头、还是心虚?柔宇、云知声明星项目接连撤退

2月19日,云知声终止了科创板上市审核。

AI语音技术起家的云知声于2020年11月提交了上市申请,此番撤回,原因绝不简单。毕竟,云知声的上市申请已经受理了108天,可以说,就差临门一脚了。

云知声总经理黄伟表示,“先发展业务,再看看”,停止审核主要是公司业务发展的考虑,希望抓紧时间把业务做好。

云知声是业内较为知名的企业。成立至今,云知声完成了9轮融资,截至2019年,每年都保持至少融资一次的频率,可见资本对其的偏爱。在投资方的阵容上,也不乏启明创投、京东数科等知名的投资机构和产业资本。

据中国恒大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独角兽报告2019》显示,云知声的估值为12亿美元,位居独角兽行列。

在云知声提交招股书后,有自称为科大讯飞长期投资者的网友在互动易向科大讯飞提问:云知声称其语音病历和家电智能语音模组领域两者的市场占有率皆高达70%。科大讯飞则对此回应,“市占率70%的表述与事实严重不符。”流言纷纷,让云知声上市之路坎坷。

但这绝不是一家之难。

柔宇科技从出发到成长都伴随了市场极大的争议,一方看来柔宇大胆创新,另外一方则认为柔宇是“玩概念”,并直指柔宇是显示屏行业里面的笑话。

市场观点众说纷纭,并没有妨碍到柔宇的快速发展。2020年的最后一天,柔宇提交了上市申请。2个月后,柔宇撤回IPO申请。对此,宇科技公告称,因该公司股东结构存在直接层面的“三类股东”等适格性的情况尚待进一步论证。

“截至2020年6月30日,公司累计未分配利润为-24.27亿元,预计公司首次公开发行后,公司短期内仍无法盈利,无法进行现金分红,甚至可能触发《科创板股票上市规则》第12章第4 节强制退市条款的规定,公司股票将面临终止上市的风险。”柔宇科技称。

在柔宇科技、云知声等知名企业的撤回IPO后,有两种主流观点,第一IPO收紧、第二退回企业的心虚。

从过去的经验看,中途撤回上市申请原因不少,比如,开心麻花此前撤回理由是“因拟进行股权结构调整”,再或者因为业绩下滑、盈利规模不足,或是管理不够规范,所以选择主动撤回申请材料。

知名经济学家宋清辉表示,未获得证监会反馈意见的情况下就撤回IPO申请,原因有很多,可能是为了“避风头”,也有可能自身问题较多,需要通过撤回的形式加以弥补。宋清辉表示,在即将上会的情况下,这些企业却要撤回IPO申请,说明企业的问题较为严重,如涉嫌包装上市等。

02 先定规矩、再抽查 强监管吓退69家企业?

根据大象研究院数据显示,2020年11月、12月平均每周上会数量分别为22家、18.2家,2021年1月、2月平均每周上会数量分别为15家、10.33家,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具体到周,去年11月2日-8日,共有26家上会企业,到了3月8日-3月14日首发上会的企业仅有6家,审核数量不敌此前的四分之一。

事实上,上会数量呈个位数的现象已经持续两周。

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高莉曾回应,不存在刻意收紧IPO的情况。但从每周上会的数量看,几乎是断崖式下降。

企业的撤回和上会数量下降,真实原因与去年年底发布的一则政策相关。

2020年12月26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刑法修正案(十一)(以下简称“修正案”),并于2021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

从核心修订来看:第一,对于欺诈发行,修正案将刑期上限由5年有期徒刑提高至15年有期徒刑;第二,对于信披造假,修正案将相关责任人员的刑期上限由3年提高至10年,罚金数额取消20万元的上限;第三,对于律师、会计师等中介机构人员在证券发行、重大资产交易活动中出具虚假证明文件、情节特别严重的情形,部分情形将处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

2021年3月1日起,刑法修正案(十一)正式开始实施,这势必让正在筹备上市但存在问题的企业有所担忧和惧怕。

这也解释了为何春节后终止IPO的企业数量激增。wind统计,2021年以来共有69家企业终止IPO,其中春节后终止的企业有32家,占总体的46%;69家企业中创业板有41家(其中2家审核不通过)、科创板23家、主板5家。

除了《修正案》的威慑,还有一个原因。就是1月底证监会的抽查。中国证监会1月29日发布实施《首发企业现场检查规定》。根据现场检查规定,检查对象自收到审核、注册部门书面检查通知后十个工作日内撤回首发申请的,原则上不再对该企业实施现场检查。但在撤回申请后十二个月内再次申请境内首发上市的,则应当列为检查对象。

风投眼里的可落地项目(硬科技项目独家定制)(2)

图片来源:中国证监会官网

1月31日,证监会、中国证券业协会披露,组织完成了对20家首发企业信息披露质量抽查的抽签工作。

截至2021年2月25日,20家被抽查的企业仅剩浙江国祥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华之杰电讯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扬瑞新型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3家IPO申请公司仍在正常排队。

其中,16家申请企业已经撤回材料并遭监管层终止了上市审核,分别是7家科创板拟IPO公司、9家创业板拟IPO公司。而九州风神也早在2020年12月4日因“更新财务资料”中止其IPO申请并且至今未恢复。

路上查酒驾,只有3辆继续前行,其余纷纷掉头,拟上市企业的质量堪忧。

IPO全面从严,监管层对项目的问询比以往更为严格。最直接的表现是,IPO问询次数增加,过去IPO大多经历二轮问询,如今三轮问询的案例迅速增加。

“一旦查到,后果是很严重的,处罚也是很严肃的,如果按照造假处理,未来上市的希望很渺茫,涉及到的人员也会受到牵连。”业内投行人士说。

​03 避免“带病闯关” PE/VC能回归价值投资吗?

今年1月,因经营业绩与预测存较大差异,尚沃医疗遭警示。除此之外,证监会对保荐机构中信证券代表人丁元、石坡予以监管警示

在承销商和券商等都开始担心之时,PE/VC们也开始冷静下来。虽然监管追责点到券商为止,但投资机构要为LP赚钱,上市趋严,投资上也需要提高门槛。

近几年,PE/VC行业走上快车道,上市企业背后出现了大量的投资机构。

证监会数据显示,至2020年底,已登记管理人2.46万家,已备案私募基金9.68万只,管理规模15.97万亿元。

截至2020年三季度,私募股权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累计投资于境内未上市未挂牌企业股权、新三板企业股权和再融资项目数量达13.2万个,为实体经济形成股权资本金7.88万亿元。

此番上市退潮,不仅让券商、保荐机构需要擦亮眼睛,投资机构也不能独善其身。

1月29日,证监会披露了2020年证监稽查20起典型违法案例,其中就包含6例财务造假案。6家企业背后的投资机构又作何感想?

从注册制的落地和科创板火速开板后,企业上市速度大幅提升,降低了盈利的硬性标准,一些试图带病闯关的企业试图抄近道,去二级市场牟利。

与此同时,不少风口行业和明星项目也受到了资本的热捧,为了正抢到热门项目,并实现短期内上市退出,投资机构的风控标准开始动摇。一些机构为了争抢项目,甚至忽略尽调环节。

除了投资人的忽视,还有一类项目,可谓是为“骗投资人而生”。

李开复就曾说过,“我见了一个做内衣的,也说自己是人工智能的企业,这是非常不正常的现象。现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泡沫化特别严重。”

这样的现象开始向硬科技这种高技术壁垒的行业转移。

“不少企业开始迎合投资人的需求做PPT,”业内一位投资大佬对融资中国表示,“甚至出现了很多 TO VC的项目。”

这类项目既不To B、也不TO C,而是专门面对投资机构而设立,在PPT中,无论是项目产品、团队背景都完全迎合投资人喜爱的项目类型。

不过,再好的狐狸也逃不出来了猎人的眼。

只要投资机构在行业里有一定的认知,并开展全面的尽调,就不会轻易上当。而那些选择投资的机构,很可能是自身投资流程有问题,更或者是本身就是追风口的人。

可以说,IPO并未收紧,堰塞湖也不会再度形成。量未缩紧,只是质出了问题。针对这样的态势,监管开始越发严格。无论是现场抽查还是政策的制定,都传递了严监管的信号。

未来,对上市企业而言,由规则变严,才是澄清二级市场环境最好的办法。而传递到一级市场,去伪存真,那些具备投资能力、不轻易被风口吹乱心智的投资机构,才能走得更加长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