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这个字,是我们现在现实生活中,非常常用的一个汉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几乎离不开这个字的使用,并且这个字的字意很多。

杞人忧天简短寓言故事和寓意(小学课文里的杞人忧天)(1)

传统文化里的“气”,是一种形而上的存在

比如,中医学常用“气血”这个词,“血”是一种可见物,比较容易理解。那么无色无味、无形、又没有体积重量的“气”是什么?这种肉眼不可见,无法用当代科学手段观测的“气”真的存在吗?

在现代科学里“气”一般指的是气体、空气,那么传统文化里的“气”是什么?总感觉一句话两句话说不清楚。因为“气”在传统文化中,更多的是形而上的哲学含义。提到传统文化中的“气”,我们普通人想到的可能有“气功”、“精气神”,“贵气”,“元气”等相关的词汇。

关于“气”的论述,在传统文化中多用“炁”这个字。气的概念来源,最早可以追溯到道家的学说,也有说源于《易经》。气论,现在仍然广泛应用于医学界并有所继承发展,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之一

杞人忧天简短寓言故事和寓意(小学课文里的杞人忧天)(2)

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对“气”的共同认知——无处不在

那么,几千年来传承至今的“气”在先秦时期,是如何描述的呢?其实,对于“气”的理解,在“杞人忧天”这篇小学课文用一句话讲述得清晰明白。

“杞人忧天”的故事节选自《列子·天瑞》,我们一起来看看其中对于天的描述一句,把“气”的内涵,说得非常透彻。

天,积气耳,亡处亡气。——《列子·天瑞》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是由“气”所形成的,到处都是气。没有没气的地方。其中,“亡”通“无”。

杞人忧天简短寓言故事和寓意(小学课文里的杞人忧天)(3)

上述这句话,是故事中开导“杞人”的人,这个开导者,与后面的长庐子、列子相比而言应该算是位普通人。后面长庐子这位当时知名的导师,也重复认可了这个观点。由此可见,对于“天”和“气”的理解,在先秦的时候已经是较为普及的。

通过上述文字,我们可以看出,在先秦时期的观点来看,“气”是形成天地万物的基本元素之一,是一种无处不在的存在物。

“气”,更像现代科学里“场”的概念,是构成万事万物的一种基本元素

杞人忧天,是小学课文里一个故事,流传很广。其中对于气的描述,学校老师考虑到孩子的理解能力,直接解释为气体,我们一般会认为这个“气”与现代所说的气体一致。

但是仔细分析,会发现两者完全不同。

杞人忧天简短寓言故事和寓意(小学课文里的杞人忧天)(4)

首先,现代科学研究里的气体是有重量和体积、密度的,有些气体无色无味,但有些气体则有气味。但是在先秦时期对于气的理解,则更像是现代物理学里面“场”的概念,无形,无色,无味,也没有体积和重量。从某种意义上,这种“气”可以看作一种极细微的物质,为肉眼和现代科学观测手段所不可见。

当然,不可见并不意味着没有。比如现代物理学里的磁场、电场、暗物质都不可见,但却又都真实存在。

杞人忧天简短寓言故事和寓意(小学课文里的杞人忧天)(5)

其次,先秦时期的“气”是无处不在的,宇宙万物皆统一于气。哪怕在宇宙形成的最初混沌状态,都有气的存在。显然,当代科学研究的“气体”并非如此。也就是说,先秦时期“气”的概念范围要更加广泛。

第三,传统文化里的“气”,具有时刻运动变化的性质,并非一成不变。

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庄子·知北游》

气者,体之充也。——《孟子》

气,积而成天。气,聚而生人。可见,传统文化中的“气”遗址在不断的聚散、上下、升降、伸展、震荡。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气,具有动态变化的特征。

综上所述,从几千年的文化发展来看,在传统文化中,将宇宙万物统一于“气”,也就是说,在我国古代朴素唯物论中,认为“气”是宇宙的本体。就中医学而言,气又是生命存在中最大的概念,是构成人体的基本元素,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就宇宙而言——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