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上下五千年,拥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知识体系,还可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真正地做到了与时俱进。文化与时俱进,那可是非常难得的,因为大多数的文化都产生于某一个固定的时间段,是固定时间的固定产物。而然,虽说如此,但中华的汉字诗词的的确确做到了与时俱进这一点。

苏轼三次被贬去哪里(苏轼夜晚散步看到一幕)(1)

可能当时留下某些汉字和诗词的人也没有想到,自己的作品也能与时俱进,这就是我们文化的先进之处,不停地前进,先进的文化始终在引领着一段潮流,同时也不会抛弃旧的原本的文化。

在北宋时期的春天的某一天夜晚,苏轼吃完饭出来散步。回家的途中,看到了两种不同的景象:一边是明亮的月亮挂在黑沉沉的夜空中,洒下温柔的月光,照在花花草草上,同时花花草草散发出丝丝缕缕的清香,很是安静,一片优雅宁静的景象;一边是达官显贵们依旧沉醉的舞榭楼台之中,纸醉金迷,很是喧闹,一片繁华热闹的景象。

苏轼三次被贬去哪里(苏轼夜晚散步看到一幕)(2)

这两种景象充斥着苏轼的脑海,极具张力而又生动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强烈的反差。于是,苏轼回家便拿起笔和纸,写下了这首春宵诗,却被冤枉在写洞房之事:

《春宵》北宋·苏轼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苏轼三次被贬去哪里(苏轼夜晚散步看到一幕)(3)

这首诗的开篇“春宵一刻值千金”就很明确地写出了春天夜晚的每时每刻是无比珍惜和宝贵的。然而,也就是这句,随着时代的发展开始逐渐变味了。现在更多的人认为“春宵”就是指洞房之事,所谓的洞房花烛夜。不过,在这首诗中,苏轼明显就是被冤枉的,跟洞房之事没有丝毫关系。在这首诗中,“春宵”就是字面的意思,春天的夜晚,没有丝毫的引申。

苏轼三次被贬去哪里(苏轼夜晚散步看到一幕)(4)

紧接着第二句和第三句就形成的强烈的对比,这可不是苏轼自己在脑海里想象的,而是自己真的看见了这种景色,给苏轼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从而也反映了苏轼对这些达官显贵们的厌恶,大好的春宵不珍惜,熟视无睹,尽沉醉在纸醉金迷当中,同时更侧面讽刺了当朝的风气。

最后一句“秋千院落夜沉沉”,不管达官显贵们如何喧闹喧哗,外面的“春宵”依旧在那,但他们根本没有丝毫的关心,简直是浪费了这无比美好的春宵。外面的春宵没有享用,只能独自在那浪费直到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消失。

苏轼三次被贬去哪里(苏轼夜晚散步看到一幕)(5)

纵观全诗,此诗通俗易懂却又立意深沉。在冷静自然景色的描写中,含蓄委婉地透露出苏轼对达官显贵们醉生梦死、贪图享乐、不惜光阴的人的深深谴责。

编辑:张圣平

摇摇晃晃,晃晃摇摇。品味云端,坠入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