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中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是上坟祭祖的日子怀念先辈是孝道的体现,孝乃百善之先很难想象一个对于自己有生养之恩的父母都不能恪尽孝道的人能为国尽忠、对朋友义气那种的人或许谈起“仁义礼智信”来头头是道,能做到何种深度就不好说了当然,如果做不到“床前一碗水”那“坟前万吨灰”就毫无意义,不谈也罢,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二月二能不能上坟 二月二上坟?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二月二能不能上坟 二月二上坟

二月二能不能上坟 二月二上坟

民俗中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是上坟祭祖的日子。怀念先辈是孝道的体现,孝乃百善之先。很难想象一个对于自己有生养之恩的父母都不能恪尽孝道的人能为国尽忠、对朋友义气。那种的人或许谈起“仁义礼智信”来头头是道,能做到何种深度就不好说了。当然,如果做不到“床前一碗水”那“坟前万吨灰”就毫无意义,不谈也罢。

上坟不是封建迷信,祭祖也不是虚应故事。曾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祖先开创了基业,怎能使我们不心怀敬畏和崇拜?人人都难免一死,若能留下一片天空给子孙,死而无憾!我们在上坟的时候,想到逝者为我们所做的一切,反思我们应该给与后人些什么,这是极有意义的事情,值得所有人郑重其事。

这几年,照例是我这个赋闲在家的人代表父母(也代表自己)去给祖父母和外祖父母、伯父、伯母及其他亲戚长辈上坟。寒冷的冬天已经过去,虽然在清晨还能感觉到一些凉意,但是天空不再满是阴霾,落日不再黯淡无光。我们走在田间地头,可以看到细小的各色的野花开得星星点点的,生机盎然,像孩子们充满希望的眼。离绿叶披拂、百花争艳还有一段时间。也许是受到人们悲思的感染,坟边的树都显得有些落寞,它们萧然站着,临风兴叹,望丘唏嘘。墓地的左右有两条河,波澜不兴,呜咽着缓缓流淌。

我记得一位故人,去世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的女儿都无法从失怙的阴影中走出来。她总是余悲不尽,哀伤欲绝。有好多次,我见到她,都发现她正在抽泣,两只眼汩汩如泉,脸上满是泪水。我问她原因,她说是怀念父亲,情难自禁,以至于潸然泪下。我安慰她,可是收效甚微,她依然沉浸在悲痛之中,不能自拔。“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都是莫大的悲哀!

父母把子女含辛茹苦养大,受尽劬劳而清福未享就撒手人寰,怎不令人肝肠寸断、痛彻心扉?一个人自呱呱坠地来到这个世上到牙牙学语、就校求学,大抵不曾须臾离开父母的呵护与关爱。移干就湿,不离左右,衣食住行,刻刻在心,父母可谓尽职尽责。“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而况人乎?若是等到人死不能复生了,儿女纵有再多孝思,又有何益?反复吟哦“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是怎样的一种况味?

父爱如山,母爱如海。没有做过父母的人是无法完全体会这几个字所包含的全部意义的。《诗经》中有一篇《蓼莪》是悼念父母的名作。真可谓字字带泪,句句泣血。白乐天有一首《燕诗示刘叟》,明写双燕,实颂人伦,用浅显易懂的话道出了为人父母者的艰辛和不易:“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衔泥两椽间,一巢生四儿。四儿日夜长,索食声孜孜。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觜爪虽欲敝,心力不知疲。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辛勤三十日,母廋雏渐肥。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 燕的生长期短,三十日后,雏鸟便能羽翼丰满。为人子女者,三岁还在父母怀抱的,估计不少;成人后不劳父母忧心的应该不多。所以,父母的辛勤操劳短则数年,长可几十年。远非诗中说的“辛勤三十日”可比。 养育子女,在父母来说是天职,分内之事,再苦再累也不足为外人道,更不值得夸耀。但是对于子女而言,父母的劬劳称得上“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我们小时候,谁没有享受过“僭越”于家庭的待遇?父母吃的、穿的、用的和子女吃的、穿的、用的不可相提并论。虽然一个家庭,俨然不同阶级。为人父母者忧心如焚的不是工作的脏、累、差,不是生活的苦、穷、难,而是不能够担当起养家糊口的重任。需要去做的,虽刀山火海,不避其险;需要担当的,虽千钧万磅,不辞其艰。如果不能为子女遮风挡雨,给与应有的关爱和呵护,则是最惭愧最汗颜的事。

步至坟地,便会想到种种往事。节哀顺变保重身体,只是劝慰开解的话。痛失怙恃,深入骨髓的哀伤不是想节就能节的。 我多次见过母亲在外祖坟前,哭的撕心裂肺。即使墓木已拱,即使她已两鬓如霜。每当那个时候,我便想起哭灵这一行业来。古人有丁忧的轨制,上至达官贵人,下到平民百姓。居丧期间,不能婚嫁,不能宴乐。出殡上坟之时,“稽颡泣血,喉咙都哭哑了方住”是常见的情状。哭灵的出现,据说是在宋代,也算是应需而生。《红楼梦》中有一段记述:“小丫鬟名唤宝珠的,因秦氏无出,乃愿为义女,请任摔丧驾灵之任……在灵前哀哀欲绝。”宝珠的行为类似于哭灵。有人反对哭灵,说:雇佣有靡费之嫌,花那些钱不如在父母生前拿来孝敬。我觉得,如果真能于父母在世时极尽孝道,奉汤侍药,无所不至——即使居丧时不掉一滴眼泪——我们不单无可厚非,而且还要引为楷模。但是想想我们活在世上几十年,有多少人能像父母对待我们一样去反哺回馈?说到靡费,我们小时候向父母要东要西,索取无度时何曾想到过“浪费”二字?尊长驾鹤西游,诀别难逢,就想到了“浪费”,不只有些小题大做,更有些不近情理。 当然,我反对无谓的铺张浪费,提倡俭省节约。但是任何事物的两面性,我们都应该辩证的去分析,客观的去评判。 而且,我一直都认为:哭灵和上坟最积极的一面不是痛哭悼念,是劝孝倡善。有些人父亡母在,有些人母丧父存,无论哪种情形,鳏寡者的赡养都需要考虑。龙钟老态,孑然一身,何等凄楚,多么可怜!优秀的哭灵者往往在涕泗交流之际,大放悲声之时,不忘引导子、女、媳、婿等晚辈思考鳏寡老人日后的生计问题。未雨绸缪,早做准备,而不是推诿卸责,不管不顾。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在哀悼死者的时候,虑及活人的未来,是对死者最大的敬意和对亡灵最好的交代。长歌当哭,亦诉亦哭,只是方法和手段,目的是呼吁我们不忘囊恩,及时行孝。千万不要等到“冥冥重泉哭不闻”的时候再捶胸顿足,悔恨当初。我们不妨在悲痛之余,歌哭声中,思忖自己对父母的回报和照顾是否还能做得更好,对子女的教育及影响能否做到更好。这才是上坟祭祖的真正意义所在。

人固有一死,概莫能免。只要不留遗憾,没有悲哀可言。在世时承担自己的责任,尽到应有的义务,死后埋骨青山、含笑九泉也不枉来人间一趟受这无尽的罪业了。“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是先贤的旷达,亦不失为一段佳话,让我们良久低徊。

跪在坟前,人之最大悲痛,不是父母见背。而是即使父母还健在,兄弟间少了亲善孝悌、争家夺产、推诿赡养老人的责任;夫妇间少了忠诚扶持、同床异梦、背弃抚养孩子的义务;生活中充满了尔虞我诈和晦云阴霾。这样的日子生有何欢?死有何哀?

不过,我们也不必过于悲观,因为我们还有孩子。只要我们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前路就会修远,家族就会昌盛。环顾左右,皆是利欲熏心之人,我们只有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到儿子们身上。“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希望他们能引以为鉴,以后少走弯路。这样,即使我们一世籍籍无名,亦不足悲伤。爱在,心在,传递下去,就是希望!

朝露晶莹,日晞未干,莫不是山川的眼泪?荒草离离,随风偃伏,莫不是在向逝者跪拜行礼?

明媚阳光下,一缕风吹来,把春天的气息带至坟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