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等,是流行于我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始于唐,盛于宋,至明清时,已成为与元旦齐名的主要节日之一那么,盛行千年的中秋节有哪些民俗活动呢?,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南京中秋节有玩什么游戏的习俗?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南京中秋节有玩什么游戏的习俗(有一个活动竟教人做贼)

南京中秋节有玩什么游戏的习俗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等,是流行于我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始于唐,盛于宋,至明清时,已成为与元旦齐名的主要节日之一。那么,盛行千年的中秋节有哪些民俗活动呢?

头等大事,当然是赏月:赏月来源于古人的祭月活动,后来演变为民间习俗。而中秋节赏月活动,大约开始于魏晋时,不过没成习俗。及至唐代,中秋赏月开始盛行,宋朝时正式确定为中秋节。与唐朝不同,宋朝人赏月常常感物伤怀,且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透出伤感之情。当然,宋朝人过中秋节也有快乐的时候,《东京梦华录》载:“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这说明,宋朝的中秋夜还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游人如织,歌飘千里。

中秋第二大事,当然是吃月饼:据《洛中记闻》说,唐朝僖宗曾在中秋节吃月饼,感觉味道好极了,特安排御膳房做月饼赐给新科进士们吃。这应该是最早关于月饼的记载。宋朝,月饼有“金花”、“芙蓉”、“荷叶”等称呼,制作方法更精致。苏轼有诗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酥是油酥,饴就是糖,其味美香甜,读诗就能闻到。

中秋第三大事:祭月。古有“秋暮夕月”之俗。夕月,就是祭拜月神。在月下,设大香案,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外的,在家的,都要算在一起,不多不少。

中秋第四大事:燃灯。中秋灯内燃烛,用绳子系于竹竿,悬于瓦檐或露台,也可用小灯砌成各种形状,挂于高处,称“竖中秋”或“树中秋”。有钱人家悬的灯,有的高达数丈,家人齐聚灯下,饮酒作乐。寻常百姓家也要竖一旗杆,挂几个灯笼,自得其乐。

中秋第五大事:观潮。古代,江浙一带的人们在中秋除了赏月,还有观潮习俗。中秋观潮由来已久,汉代枚乘《七发赋》就有详尽记载。汉以后,中秋观潮更盛。苏轼《八月十五日看潮》诗曰:“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

中秋第六大事:玩兔儿爷。就是孩子们玩耍的一种泥塑玩具。其形状是人形,有兔嘴兔耳。头上竖两只长耳朵,嘴是兔子嘴,其他与无异。现在市面上已见不到兔儿爷的踪影,仅作为民俗文物在博物馆展览,或者在工艺品店里出售。

中秋第七大事:走月。皎洁的月光下,人们衣着华美,三五结伴,或游街,或泛舟,或登楼。在南京,望月楼、玩月桥,清朝,狮子山下有朝月楼,都是“走月”胜地;旧时南京人“走月”还有特殊祈盼:凡未生子的已婚妇女,中秋游夫子庙,随后再走过一座桥,据说可有“梦熊之喜”,即可怀孕生子。

中秋第八大事:吃螺、鸭:民间认为,中秋田螺,可以明目。后经查,螺肉所含的维生素A是眼睛视色素的重要物质,可见此说法言之有理。但为什么一定要在中秋节食之呢?有人指出,中秋前后,是田螺空怀的时候,腹内无小螺,因此,肉质特别肥美。如今在广州民间,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间都有炒田螺的习惯。西南的仫佬族讲究在这一天杀鸭子。南京的桂花鸭、咸水鸭、樟茶鸭也往往在这个时候销路很好。

中秋第九大事:饮桂花酒。中秋之夜,人们赏月,耳闻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酒,也成了节日享受。桂花不但可供观赏,还能食用。屈原的《九歌》说:“援骥斗兮酌桂浆”、“奠桂兮椒浆”。清人潘荣陛的《帝京岁时记胜》也说,“时品”饮“桂花东酒”。

中秋第十大事:偷葱偷菜。据传,未婚少女如果在中秋夜偷得别家菜园中的葱或其他蔬菜,她将来就能遇到如意郎君。台湾俗语说:“偷着葱,嫁好郎;偷着菜,嫁好婿”指的就是这一习俗。每到中秋节,青年男女都溜到别人家菜园子,东抓西摘,与后来的人们在互联网“开心农场”里偷菜,一样开心。不过,这种偷盗行为不入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