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岁以后是人生的第二个生命阶段,有更多的空闲时间可以好好规划自己的晚年生活。在儿孙绕膝坐享天伦之乐时,有些老年人还为自己曾经的梦想不断努力,活到老学到老。因为学习,将带来不一样的风景,换来开阔的眼界,良好的心态,还有健康的体魄。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天堂学习感悟(老有所学之互动篇)(1)

学乒乓的老妈

易州米(保定)

由于前几年做过一次腿部手术,老妈总感觉腿上没力气,在我和弟弟的几次动员下,她拿起球拍开始学打乒乓球。

老妈几十年为家操劳,除了会打一点儿太极拳外,什么体育项目也没接触过,但出乎我们意料的是,她自从拿起球拍就放不下了。

第一次打球,我给老妈准备了一只我用过的旧球拍,或许是她本就具有运动天赋,我把打球的要领简单一讲,做了几下示范后,她只练习了十几分钟,居然就能和我在小区院子里的水泥球台上有来有往地推挡了。此时正好有两个老妈的老同事从一旁经过,看见老妈打乒乓球,意外之余免不了称赞一番,这让老妈美得不行。

有了初登球场的美好经历,老妈的运动细胞被全面激活。我不在家的时候,她自己也开始看体育频道。不知道通过啥渠道,她很快结识了小区里几位老年球友,并一起出现在了球台边。在我的协助下,她关注了两个乒乓球公众号,向乒乓球粉丝的方向大步迈进。而且,在接下来的一个暑假里,我早晨睡懒觉的习惯被老妈彻底改变,每天我都和她迎着晨曦练球,直到练得大汗淋漓。

不仅如此,不打球的时候老妈也常常琢磨球,逐一体会搓球、推挡、扣杀的动作细节,有时突然会就某个问题向我发问,感觉不是在求教,倒像在考我。老妈正渐渐由粉丝升格为“球痴”。

有一天下着小雨,我从外面回来时发现,老妈和两个球友冒着雨还在打球。这让我既感动又心疼,把老妈拉回家数落了一通后,立刻下单从网上买了一副乒乓球台。到货后我把沙发挪开,把球台支在了客厅里,并且严肃地告诉老妈,雨天必须在家练球!

或许是在家里打了几次木质球台的原因,老妈对乒乓球有了新的体会,再不愿到小区院子里打水泥球台了。看老妈有点不开心,我就和她说,您把球友都约咱家来打球不就得了吗。可老妈又嫌人多屋子小,让我一时也没了办法。

几天后,我下班回家,一进门就见老妈难掩兴奋,一问才知道,老妈和一帮球友与小区物业进行了协商,物业同意专门为大家腾出一间库房作乒乓球室,那间屋子能宽宽松松摆下三副球台。这下小区里更多的人也能参与到乒乓球运动中来了。

我真替老妈和球友们高兴,马上对她说,那先把咱家这副球台搬过去吧。老妈回答,晚了!早有球友的孩子一下买了三副球台放好了。看来,支持老人锻炼的晚辈真不少呢。

现在,老妈他们的乒乓球室里打球的人下到十来岁的小孩,上至耄耋老者,每天都乒乒乓乓一派热闹景象。老妈当然是其中最积极的一个,挥舞着我刚为她更换的“狂飙龙”新球拍,在球台上不断打出更强的旋转和更快的速度。

为老妈加油!

“文盲”母亲学电脑

春江水(湖南常宁)

不久前家里买了一台电脑,摆在父亲的卧室里。添置这件物什的初衷,是用它来打印父亲那些换稿费的文章。只是学打“五笔字型”却极费神,从打印社请一位小姐来教,学了三天,父亲只会打一句“一台电脑三千元”,再打别的字就像捉虱子一样,又难又慢。

写文章是一种形象思维,云在天上怎么飞,鱼在水中如何游,在笔尖上容易描绘得出来。可坐到电脑跟前,睁眼闭眼,只剩下一堆“王旁青头戋五一,土士二千十寸雨”的五笔字型口诀。于是,云“飞”不开了,鱼“游”不动了。打来打去,父亲便明白这实际上是一种纯机械操作,须下大功夫死记硬背。父亲怕自己的肉脑袋装满了这些死东西,那些有形象的活东西就跑了,哪还有文章可写呢。但不写文章,要这台电脑派什么用场?想来想去,就剩下一条路了:请一位电脑录入小姐上门打字服务,每月给她按时计酬。

母亲听了父亲的意见,晚上睡不着了,翻到左边哎一声,翻到右边嗨一声。半夜里突然坐起来说:“明天买本书,我来学电脑。”小学都没毕业的“文盲”母亲学电脑,听起来就像佘太君八十岁挂帅一样,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天一亮,母亲就爬起来,上街买了电脑书,可怜她不懂英语,甚至连拼音也不会,怎么开机,怎么才能调出菜单来,坐到电脑前,一愣就是两三个小时。看母亲那样,父亲便说:“算了吧,一个月给打字小姐几百块钱酬劳费,我熬几夜多写几篇文章就有了。”

母亲不言语,那些日子她天天坐到深夜。某夜,父亲入梦良久,母亲一声“你听!”将父亲从梦中叫醒。啊,是打印机均匀移动的声音,一下又一下,似乎是被母亲臣服了的哀叹。父亲起身一看,嘿,中午写的一篇散文,母亲已经打出来了,只打错了两个字。小学都没毕业的“文盲”母亲居然学会了连师范学院毕业的父亲都头疼的电脑,真让人惊讶。父亲再抬头看了看母亲,眼里竟有了一种陌生感......

耄耋老人电脑写作

王永江(张家口)

老年人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不但衣食住行要有规律,还要心情愉快精神饱满,要寻找自己的爱好兴趣。老年有成熟之乐、天伦之乐、发展个性之乐、领受兴趣之乐,有充分的行动自由,有全额的可支配时间,可以去做年轻时想做却又没时间精力做的事情。完成一世愿望,不要遗憾地离开人世,这也是一种快乐。老人活的是一种心态,而且心态决定了晚年生活的质量。老年人也要经常学习接受新鲜事物,做到活到老学到老,保持晚节。

我1932年出生,这一生可以说经得多见得广。在晚年能把我一生中所见所闻留给后人,是我最大的愿望,也是我最大的幸福。这就需要动笔把它写出来,然而手写不但速度慢,而且手又颤抖,写一篇文章很困难。听人们说在电脑上打文件是一种先进的方法。十多年前有电脑的人家不多,那时候我外孙女正在学电脑,我家买了一台,我就跟着她学。因为我不会汉语拼音,只好学五笔字型打字法,五笔字型打字法需要死记,我下定决心每天学习一两个小时。经过一段时间学会了打字,开始虽然打得不快,但比手写要好得多,我很是高兴。后来,我不但打字快了,还学会了排版网上查找资料和使用邮箱等,于是我就开始正式打文件。

2014年《张家口文史》出一期老企业专刊,登了我五篇文章,让我喜出望外,坚定了我用电脑打文件的决心。2015年《张家口文史》“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专辑一书中又登了我三篇文章,接着我又给《张家口晚报》和《燕赵都市报》投稿,这两家报纸也登了我的文章。这几年《张家口文史》登了我十一篇长篇文章,《张家口晚报》和《燕赵都市报》登了我五十多篇文章。

通过打电脑写文章,使我深深体会到,老年人打打电脑写写文章是一种锻炼大脑、活动关节的好方法,它可以起到预防老年痴呆健忘的作用。文章一旦发表,心中不知有多么高兴,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心情愉快了就会乐观,保持乐观的心情也是一种长寿的秘诀。

现在电脑已经普及广泛使用,然而我们这一代老年人会用电脑的人不多,老年人也应该学会电脑,也应该体会一下新鲜事物,学会用电脑来充实晚年生活,使晚年生活更丰富。

图书馆里过晚年

刘希(湖南常德)

那日,我让父亲去图书馆接参加活动的孩子,路过报刊阅览室,父亲看见一群老人正在读书看报,不由得心里一动,便进去拿了一个报夹看了起来。回家后,他像发现新大陆一样,跟我夸赞图书馆真漂亮,看书的氛围很好。女儿在旁边得意地说:“那是当然,图书馆就是天堂的模样嘛。”这句话可把父亲逗乐了。

第二天一早,父亲独自去了图书馆,直到中午才回家。吃饭的时候,他跟我们讲他在报刊上看过的各大新闻,讲看到的知识和趣闻,他对图书馆赞不绝口,图书馆窗明几净,有空调,有开水,可以边看报刊边喝茶,想看的报纸应有尽有,还说像他这样爱阅读的老人,最该去的地方就是图书馆。

父亲年轻的时候未能读高中,为此他一直耿耿于怀。不过这么多年,他养成了读书看报的习惯,从书本获取的知识滋养了父亲的生活,也让父亲在艰难困苦的岁月里,一直没有放弃过希望。他一直教导我们多阅读,因而我们全家对书本、对高级知识分子都心生敬畏之情。

发现这个图书馆,可以说是父亲人生的一大幸事。图书馆离我家虽然有近三公里的路程,他需要转一趟车再走十分钟才能到,但他坚持每天都去,风雨无阻。

为了做好详细的读书笔记,父亲还特意买了一个超厚软皮笔记本,他把重要的知识都记载在上面,回到家就拿出来温习,每每看到他戴着老花镜,像个孩子一样,我就忍不住打趣:“爸,您这是准备考大学节的奏呀!”父亲就会板着脸,一本正经地回答我:“就是要考大学,我得把我以前丢失掉的那些时光找回来。以前是没有机会,让我白白地错过了。”

那天,我陪父亲去了一趟图书馆,发现父亲竟然有了新的朋友圈子。大家在图书馆门口就同父亲打招呼,像老友一样攀谈。父亲偷偷跟我说,这是老教授呢,那是老领导呢,都是大学问的人,他们都是我的朋友。不过呢,他们退休了,人人都平等了。你看他们,还不得跟我一样,天天跑图书馆来读书看报?看父亲得意的眼神,我知道他耿耿于怀的事情,也终于彻底地放了下来。

如今,图书馆依旧是父亲每天必去的地方。父亲说,他就在图书馆安度晚年,有书香做伴,有老友做伴,他的晚年很幸福。

年过半百方触“网”

李忠勇(石家庄)

中国有句老话,叫作“人过四十不学艺”,而我却认为,人应当活到老学到老,不然思想和行为就跟不上飞速发展的新形势。我今年67岁,开始接触学习电脑时51岁,十多年来,虽然算不上电脑通,但用五笔打字写作、网上阅读、聊天、打游戏、收发邮件、玩论坛和博客、微博等能够应用自如,一些同龄人羡慕我学会了上网,我也庆幸自己掌握现代化信息工具,老年有了用武之地。

过去我对于电脑可以说是“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看到别人玩起电脑来废寝忘食,说起网络聊天交友来津津乐道,感到很不理解,不知道电脑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吸引力。2003年底,我从县公安局领导岗位退居二线后,决定用自己的笔和爱好,专门从事公安宣传报道工作,为公安民警讴歌,再为公安建设和社会发挥一分光和热。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闻媒体已逐步实行无纸化办公,发稿使用现代化的传稿方式,过去那种靠手写稿往报社邮寄稿件的办法,已不适应形势的需要。我当时每天手写好稿件后,还得找人打印,求别人电脑传稿很麻烦,极为不便。在此情况下,我便花了6000多元购买了电脑和U盘,开始学习打字。由于年龄大了,记忆力差了,五笔的字根很难记,我就一遍一遍地反复背,并与键盘上的符号相对应,反复练习,还购买了一本《五笔字型编码词典》,遇到不会的就查词典。经过半年多的刻苦学练,终于学会了五笔和拼音两种打字法和用传真、电脑发送邮件。有些稿件要求配照片,常请以前的同事帮忙,老给人家增加负担,我又花2000多元购买了数码照相机,实现了自己采访、自己打字、自己照相、自己用网络邮箱发稿“一条龙”作业,这样写起稿来方便多了,大大提高了写稿效率。

后来,我又紧跟网络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步伐,赶上了“时髦”,先后在《河北公安网》《新浪网》《中国警察网》注册了博客和论坛,并担任了中警网论坛写作版块版主,在博客和论坛发表了大量的原创作品,既给社会和网友提供了许多新闻信息,又锻炼了自己的写作能力,丰富了业余文化生活,陶冶了思想情操,同时还结交了一大批良师益友,真是一举多得。

我如今尽管已经办理退休手续好几年了,但仍然还在县公安局坚持写稿,现已在全国各级媒体刊发新闻作品达上万篇(次),并编著出版《新闻写作技巧暨作品集》《金盾之歌》《陉山亮剑》等书籍。从2012年以来,连续4届被《人民公安报·中国警察网》授予全警十佳和优秀通讯员称号,最近石家庄市公安局还给我记三等功。为了写好稿,我天天继续不停地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在有限的人生路上追求、跋涉、拼搏、向前。我从学习网事的实践中体会到,年龄不是问题,重要的是心态,要学就下力,要做就做好。只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年龄再大,困难再多,任何新知识、新事物,都是能够学会运用的。

我爱写散文

王新军(邢台)

退休后,要有点兴趣爱好才好,要老有所学嘛。我的爱好就是写写散文,在报刊上发一发。

我写散文是从2016年年底开始的,在这之前,我就喜欢欣赏散文。现在有时间了,脑子里也有了些积淀,于是也想写写,抒发一下自己的情感,描写亲身经历过的一些事情。让自己的文字成为别人欣赏的精神佳肴,那该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事情啊。于是就有了我的第一篇散文《棉衣》。

现在在寒冷的冬天,男女老幼都穿着轻便暖和五颜六色的羽绒服,不用再穿厚重的棉衣过冬了。我回忆起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前,母亲在炎夏为我们兄弟姐妹八人做薄棉衣,在冬夜的煤油灯下一针一线做厚棉衣的情景。母亲已去世多年,但这情景依旧恍如昨日。我含泪写下散文《棉衣》,投给了邢台的《牛城晚报》,不久便刊登在2016年12月13日该报的《牛尾河》专版上,我兴奋不已很受鼓舞。

此后我就经常写些自己亲身经历过的,和生活息息相关并且有意义的事情,力求质朴叙事,把真情实感落实到纸上,注重细节,要让读者看了产生共鸣有所触动,在语言文字方面反复斟酌修改。《割麦》这篇文章就是这样写成的,刊登在《燕赵都市报》2017年5月15日的《夕阳正红》专版上。这进一步鼓励了我写好文章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体会到写好散文要有较厚重的生活经历,凭空想象是不行的,还要虚心向别人学习。此后我的脑子经常处于边回忆边思考的状态,有了灵感,无论白天在何处,或者半夜睡醒,赶紧取出纸笔记下来。老伴说我都着迷了,满脑子想的都是文章了。

我时常想要好好写写现在的美好生活和退休后老有所学的事,于是就写了《我爱太极拳》《我爱读报》两篇文章,这是我的真实体会和感受,分别刊登在《燕赵都市报》2018年5月7日和9月17日的《夕阳正红》专版上。

为写好《好吃易做的苦累》这篇文章,我专门买了一斤半青菜,再次体验“苦累”的制作过程,然后将制作过程分四个步骤详尽描述,并将成品拍下照片作为文章的配图。此文刊登在2018年5月27日《燕赵都市报》的《家常》专版上。我想人们看了这篇文章肯定也就会做了。

写作已融入我的生活中了,如果有段时间没写文章,心里就空落落的,好像生活中缺了点什么。我爱写散文,决心要继续写下去。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我收藏了不少报纸和杂志上的好文章并经常翻看,见到介绍写作方法和技巧的文章就抄下来仔细揣摩,以指导自己的写作实践。两年来,共有三十多篇文章刊登在《燕赵都市报》《牛城晚报》《邢台老年》《快乐老人报》上。写作使我充分享受到了笔耕的乐趣,体验到了别样的人生精彩,也使自己的品位不断提升。

老有所学其乐无穷

周辉(石家庄)

在我的学生时代,流传着一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受这种说法的影响,我对语文课不十分重视,只是完成老师交给的作业而已。我喜欢读小说、看杂志,也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中学毕业后报考的是航空学校,毕业后分配到飞机制造厂当技术人员,写个工作总结或技术论文还马马虎虎,谈到文学创作那是“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退休后才明白,文学写作有多么重要,所以就想在有生之年补上这一课。

2005年,已经65岁的我背上书包走进了河北老年大学,在文学班当了一名插班生。我坐在教室里用心听老师讲课,认真做笔记,仿佛又回到了学生时代,唤醒了我那未泯的童心。在陈国伟教授的教导下,我系统地学习了古代文学、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学习了散文、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的欣赏与写作。老师鼓励我们边学习、边写作,大胆给报刊投稿。同学们经常互相切磋写作方法,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一位老同学在课间休息时送给我一本健康手册,当时我还不知道她叫什么名字,我这个新同学能受到老同学的主动关怀,让我十分感动。我把这件事的经过写了一篇小文章《一本健康手册》,寄给了中国老年大学协会主办的《老年教育——长者家园》杂志。没过多久,我竟然收到了杂志社给我寄来的稿酬和样刊,真让我喜出望外。这是平生第一次,我的文章不但能发表,还收到了稿酬,同时也增加了我学习文学写作的信心。

在老师的鼓励和同学们的带动下,我边学习边投稿,我的拙文陆续发表在各级报纸杂志上,有的还获了奖。2008年,我的小文《从收音机到电脑》获得了“改革开放三十年征文”优秀奖;2009年,我的一篇《难忘1949》获得了“解放六十周年征文”优秀奖。2008年,我加入了石家庄作家协会。

为了写作和投稿方便,我又学会了用电脑打字和收发文件,只要用手指点点鼠标,敲敲键盘就能把我所需要的资料尽收眼底,把我写的文章用电子邮件发送给各个报刊,比邮寄稿件方便多了。为了投稿,我订阅了几份报纸和杂志,这些报纸和杂志也成了我的良师益友,其中就包括《燕赵都市报》。我的稿件不但经常在报刊上发表,还能受到编辑们的指导,比如我投给《燕赵都市报》的几篇文章,都得到了编辑老师的耐心修改和润色,让我的文章更完美更吸引人。2018年8月27日,在石家庄经济广播电台主办的“我与改革开放40年”演讲比赛中,我的演讲题目是《我所感受到的改革开放40年》,博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被评为二等奖。

随着网络的发展,互联网 走进了千家万户,我又学会了用智能手机玩微信,让我的眼界更加开阔。用这个“小玩意儿”可以和地球上任何地方的人通话和视频,让我这个古稀老人真的变成了古代神话里所说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退休后坚持学习和写作,坚持学习新知识,给我的老年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我虽然已经快80岁了,但是还精力充沛,身体健康,每天读书、看报、写作、玩微信……老有所学让我的老年生活其乐无穷。

耄耋老人学习劲头足

史巧华(石家庄)

我喜欢读书,爱好写作,姑且算一个文学爱好者吧。7月21日上午9点半,在河北省作家协会大厅有一场讲座,关于小说写作知识的,这是我第一次面对面听作家老师讲课。

向来守时,这次也不例外,进了大门,却不知道在哪里听课。正犹豫间,一个白头发有些驼背的大姐慢慢走进大门,我上前询问。大姐慢吞吞地让我跟她走,她听过几次课,受益匪浅,听说有课,尽管腿脚不便,还是来了。我忙问,大姐也爱写?说到写,大姐两眼放光:“写,必须的,不写干吗,不过只出了两本书。”我简直目瞪口呆。

走进大厅,找个靠前靠边的位置坐下。周围的座位陆续坐满,老人居多,如我一般年岁的屈指可数。疑惑间,只听前面有人喊“薛老师。”只见走过来的这个人,雄赳赳气昂昂,挺胸抬头。我不错眼珠盯着,旁边的人说:“看看咱们薛老师,还是那么精神,哪里像八十岁的人。”“薛老师,看到你的作品了。”趁薛老师和大家合影之际,我悄悄留了照片。听大家聊天我才知道,来听课的大部分人是老年大学的,他们都是有生活经验有故事的人,都是文学爱好者。后来在《燕赵都市报》上看到薛老师的文章,果然不同凡响。薛老师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老年大学成了我的向往,没进过大学的我,等我退休一定去老年大学学习,向前辈老师们学习。

我大伯已是91岁高龄,耳不聋眼不花,手机玩得比年轻人还熟练。80岁时,开始学习电脑,学习写诗,我打心眼里佩服老爷子的学习劲头。

我母亲八十多岁,闲暇时间多,每天坚持写字,戴着老花镜,一笔一画,安静,恬适,这个温馨的画面常常出现在我的眼前。母亲想玩微信、QQ、支付宝,我便充当了母亲的老师。

这些老人们,从繁忙的工作岗位退休后,不愿闲在家中无所事事,便选择上老年大学,既可以学习新知识融入社会,又可结交朋友丰富晚年生活。多彩的老年大学充实了大家的生活,提升了晚年生活品质。我的同事退休后也选择了老年大学学习舞蹈和模特,她说,等我退休了做我的入学介绍人,我欣然接受。

无现金支付,我也会

刘淑萍(湖北)

近日,我和老伴在附近的便民超市购物,挑好了蔬菜水果,去前台付款时,却见两个柜台前已排起了长队。我说,看,那边有不收款专门扫码的地方,人少不用排队,走,我们去那里。

来到扫码的电子屏幕前,服务员说,无现金支付,您会吗?我说,会。姑娘笑了,对我竖起了大拇指,我用“谢谢鼓励”来回复她,随后在屏幕上刷手机。跟我一起来买菜的邻居,站在现金付款的老年人队伍里远远望着我,对我挥了挥手,让我先走。第二天,她也缠着儿子学起了手机支付。

近年来,电子支付因其便利、高效的特点,获得了年轻人的青睐,面对这一有着极大吸引力和生命力的新鲜事物,老年人多少显得有些无奈和沮丧。我也曾犯愁,既想学习使用,又惧怕像电视上所说的被骗。但我想,因噎废食不可取,老年人只是记忆力差些罢了,理解能力还是可以的,与时俱进跟年轻人学,一定可以掌握新的技能。我对儿子说,现在购物差不多都无现金支付了,我也想学,行吗?儿子说,行啊,我早就想教您,只是有点忙而拖下来了。想想您老退休后学用电脑、阅读写作投稿成绩斐然,学手机支付只是小菜一碟!

随后儿子给我开通了安装了相关软件,设置了密码,一点点嘱咐相关事项,还开通了人脸识别。每天外出购物,我站在付款的柜台前,先打开手机上的移动数据,再点开支付软件,上面出现了避免被别人偷扫的图案,我划拨相关手势,页面打开了,再点开“扫一扫”或“付款”栏目,交易付款很快搞定。如果是在超市购物,点的是“付款”栏,对方扫你,用后需要关闭付款码,以避免被人偷扫盗走金钱。开始使用时,每天还有奖励金,从3.5元到1.8元到后来的一两毛钱。支付的页面上还有记账本,每天购物支付的款项记得清清楚楚,每天每月的账目一目了然。

儿子还教我用手机理财,我先后投资了几支适合老年人的理财产品,其收益大于银行定期存款,而稳于股票基金,每天的收益都记得清清楚楚。理财有三个月或半年或一年的,到期后可自己从手机上转入银行卡,也可继续转存理财。

有句名言说:“时代抛弃你时,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说。”老年人能通过学习跟上社会发展,是提高生活能力、跨越智能鸿沟的第一步。无现金社会来到了,老年人不应成为被遗忘的群体,这既需要社会的支持和关注,更需要我们自己的努力。

岳父的作业

焦建民 (保定)

岳父早年当教师的时候,对唐诗宋词比较感兴趣。后来当了会计,整日忙工作,他的这一爱好,一压就是几十年。退休后,他的这一爱好终于可以拾起来了。

每天吃过饭后,他总要在椅子上闭目养神一会儿,然后去外面溜一圈,回来后泡上一壶茶,就开始写作业了。他的作业就是抄写唐诗宋词,抄写时一笔一画,严格按照钢笔书法的要求去写,从不马虎。他说只有这样才可以平心静气,陶冶情志,延年益寿。遇有感受颇深的诗句,他会情不自禁站起来,高声吟咏一番,深切享受诗词中的美感。有许多时候为了搞清楚作者的时代背景,他还去图书馆查阅相关的资料,以求学懂弄通。

岳父还喜欢把自己的学习成果与大家分享。伏天里,天气特别闷热,大家都显得非常焦躁。岳父手拿蒲葵扇慢慢地摇着说:天是热了些,但不能急躁,心情要平静,这叫心静自然凉,当年白居易就有一首诗:“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非是禅房无热到,为人心静自然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大家一试,果然有效。

那年中秋节,一家人坐在院子里品茶吃月饼,秋风阵阵,朗月高悬。岳父忽然道:“你们知道古代写月亮最多的是哪位诗人吗?”大家都说不上来,只好认真听岳父的解释。他说,是李白,他的诗想象力丰富奇特,风格雄浑奔放,色彩绚丽,他除了有诗仙之美誉外,还是个“月亮诗人”。说着他呷了一口茶,慢慢地站起来吟哦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是他望月的一句诗,“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这是他念月的一句诗,“青天有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这是他问月的一句诗,还有邀月中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揽月中的“人攀明月不可得,明月却与人相随。”我们都为岳父的才识和收获感叹不已,月光下充满了欢声笑语。

岳父八十多岁了,身体依然健壮,很少吃药。他常说,我身体好,得益于我的心境好,凡事想得开。此外也得益于我抄写、吟咏古诗,经常朗诵一些优美诗词,吐纳之间,心情也变得愉快了。读古诗还能悟出许多养生之道,如《中庸》里讲“大德必得其寿”,就是告诉人们,品德良好的人,一般都会长寿,这和我们所说的“心态”有关,经常做好事,能促进体内“快乐激素”的分泌,心情愉快,自然就会健康。

岳父抄写诗词时间久了,便也开始学着写,偶有诗作发表于报端,高兴得像孩子似的。

看来岳父的作业还真是一种别样的养生之道呢。

父亲学二胡

张 莉(邢台)

父亲七十岁了,二胡学龄八年。

父亲是没有音乐细胞的,不识谱且五音不全,却执着于二胡。八年买了四把二胡,一直坐在老年大学二胡初级班的最后一排,吱吱扭扭拉着不成调的曲子。

父亲打小就喜欢二胡。七十年前的农村没有像样的娱乐活动,逢红白喜事,家境好的会请个戏班子,就成了村子的节日,孩子们会早早挤在戏台前期盼着开场的锣鼓。三皇五帝、才子佳人,生旦净末丑你方唱罢我登场,年幼的父亲看到舞台中央的人来来回回地换,而台侧拉二胡的先生一直在那里为所有的剧目伴奏。一个筒子、一根长杆、一束马尾,组合在一起就是二胡,就能拉出美妙的曲子。他被这个简单的乐器深深吸引了。

那时,农村的孩子们是鲜有玩具的。村里有个小孩去城里串亲戚,把一个废弃的二胡筒子带了回来,成了大家争相把玩的宝贝。父亲手巧,好琢磨,就想着怎么给这个筒子配上杆和弦,没准也能拉出好听的曲儿。杆好办,选一根硬木削削磨磨就安上了,用作弦子的马尾不好找,他们就用骡子和驴的尾毛代替。这么拼凑的“二胡”还真出声了,但想想它的材质,操控它弓弦的那一双双黢黑的小手,就可想而知奏出的是何种“乐曲”了。

就是这么一把“二胡”,在村子里的孩子手中传了一拨又一拨,最后不知所终。然而,它始终留在父亲的记忆里。

父亲退休了,和母亲一起带大了我的儿子。在我的儿子适应了小学生活后,父亲开始了他的“大学”生活,成为市老年大学二胡班的一名新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父亲为自己买了第一把二胡,古朴厚重的红木发着幽幽的光泽。内弦、外弦,按、弹、拨,运弓,哆来咪,父亲一点一滴从最基础学起。他无疑是勤奋的,自己画把位图抄谱子,上课认真听,回家抓紧练。

最开始,父亲关门闭窗,一个音符一个音符断断续续地从门缝里挤出来。渐渐地,音符连成了串儿,我们能够听出是《小星星》的调调。起初,我下班后,儿子放学后,都会跑到父亲的房间拿起二胡乱拉一气。看我们稀罕,父亲就热心地把他刚刚学到的知识传授给我们。

三分钟热度过后,我就不往跟前凑了,反倒是儿子没事就会假模假样地操琴运弓。之后,父亲和我的儿子成了“师兄弟”,师从同一位二胡老师。不同的是,父亲一直在二胡初级班的最后一排与同学合奏,遇有问题要虚心请教我的儿子他的外孙;儿子用了四年的时间,考取了二胡十级,却因为学业压力再很少动二胡。

如今,父亲依然热爱着他的二胡,虽然明知出师无望。我想,他每日与二胡相伴,为的是圆儿时的梦。

自学法律当律师

李朝云(河南)

在我的身边退休干部老有所学的事例屡见不鲜,这里,我说一说徐老自学法律知识当上律师义务为民服务的事。

徐老在职时就对法律颇感兴趣,有当一名律师的愿望,还买来了一整套法律知识丛书。可惜他平时工作繁忙,没能抽出时间精力来学。

60岁正式退休后,徐老便有了属于自己支配的时间了。于是,他便把那套法律知识丛书又搬了出来,每天在家里一点一点自学起来,边学习边做笔记,还把弄不懂的地方记下来,找有关专业人士去请教。功夫不负有心人,鬓发斑白的徐老通过两年多的努力考试顺利过关,拿到了律师资格证书,成了一名律师,实现了自己早年的愿望。

作为律师,徐老主要是义务为百姓调解各种民事纠纷。在一个寒冷的冬日他出来散步,看到大街上某单位门口的柱子下面躺着一位男青年,盖着薄被子冻得直发抖。热心的他走上去询问得知,男青年姓涂来自农村,进城后到某建筑工地打工,在一次施工中不慎被砸成了重伤,工头已无踪影,建筑公司只支付了3天的医疗费用便不再理会,无奈出院又不能回去的他就流落在了大街上。听了小涂的诉说后,徐老主动来到建筑工地找到公司老总,给其讲明道理,进行调解,双方终于达成协议,公司一次赔偿了小涂几万元的医疗费及损失费。小涂老家的哥哥来接他时,弟兄俩一同登门答谢,被徐老给谢绝了,还送给了小涂一件棉衣在路上穿。

还有一次,一位姓王的老太太找到徐老所在的干休所,要求表扬表扬徐律师。原来,她的女儿在结婚后的第二年就因病去世了,财产男方要独吞,为此,双方闹矛盾争执不下。后来有人领着她找到了徐律师,徐老在登门劝说男方无济于事的情况下,帮助王老太太写下诉状,最后通过法庭判决,王老太得到了自己应该得到的那部分财产。王老太太说自己和徐老素不相识,他义务帮助自己,自己十分感激。

从徐老自学法律当上律师后,义务为民调解的各种纠纷连他自己都说不清有多少了,他老有所学服务社会,受到了人们的交口称赞。

(燕赵都市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