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 《道德经》第五十三章的“介”“知”“施”如何理解?,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道德经第三章的理解及体悟?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道德经第三章的理解及体悟
192. 《道德经》第五十三章的“介”“知”“施”如何理解?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这一句何意?先看古人的注解:
河上公章句:“‘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介,大也。老子疾时王不行大道,故设此言:使我介然有知于政事,我则行于大道,躬无为之化。‘唯施是畏’,唯,独也。独畏有所施为,失道意。欲赏善恐伪善生,欲信忠恐诈忠起。”说“介”是大,“知”是有知于政事,“施”是施为。
王弼:“言若使我可介然有知,行大道于天下,唯施为是畏也。”没有解释“介然有知”,“施”是施为。看现代名人学者的解释:
余秋雨翻译:“只要我介然有知,就一定行于大道,怕入迷途。”并解释:“先说‘施’。清代学者钱大昕在《潜研堂文集》中说,‘施’古音‘斜’,‘斜’、‘邪’音义皆同。”(余秋雨:《老子通释》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1年,第159-160页。)他没解释“介然有知”,说“施”同“邪”。
南怀瑾说:“什么叫‘介’?中国字‘人’字下面一直为‘个’,两直为‘介’,就是一个人站在那里的两只脚立正的姿势,顶天立地,上顶天下通地。他说要想介然顶天立地地站住,真正的智慧是‘行于大道’,做一个光明磊落正直无私于天下的人。但是‘惟施是畏’,‘施’是布施,要知道布施是可怕的。”(南怀瑾:《老子他说》续集 东方出版社,2010年,第167-168页。)他说“介”是顶天立地,没解释“知”,又说“施”是可怕的布施。
陈鼓应今译:“假使我稍微有些认识,在大道上行走,担心惟恐走入了邪路。”并注释:“介然有知:微有所知;稍有知识。‘介’,微小。”(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 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268-270页。)他说“介”是微小,“知”是知识,“施”是邪路。
刘笑敢引论:“‘施’,即由自己主动发出的对他人会有影响的治理方法和原则。”(刘笑敢:《老子古今》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522页。)
以上古今学者的解释都不一致,各有观点。我的翻译是:假使我有一点点知事主政权的话,定要奉行大道,就怕自己独树旗帜,乱发号施令。
“使”的意思是“假使”没有问题。“介然有知”解释就多了。
先说“介”字。介,象形字。甲骨文字形,象人身上穿着铠甲。本义是铠甲,一种用来防身的武器。现代常用词义是介于两者之间,有介石、介绍、介意等。而在这里不是常用意思,而是比喻微小的东西,古通“芥”,细微的芥末,如一介不取。
“一介不取”语出《孟子·万章上》:“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意思是,不是正义的,违背道德的东西,细微毫末都不要给别人,细微毫末都不要向人索取。《周易·系辞上》说:“忧悔吝者存乎介”,意思是人若忧虑后悔和吝惜这类事情发生,那他必须事先仔细了解事物的细微;换句话说,如果我们平日注意,在细小事情上谨小慎微,就不会有后悔和吝惜的事情发生。
河上公注:“介,大也。”他的说法又完全不同。介,虽然有大的意思,如:介福(大福、洪福);介圭(大圭);介母(大型贝类),但用在这里不合适。也有不少学者认为:介,是耿直、确切、坚定、执着不可动摇的意思。介然,就是坚定执着。若依此意,“介然有知”就是坚定执着地认识“道”,再“行于大道,唯施是畏”,文意就不通了。
再说“知”字。“介然”要与“知”搭配。“知”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是知道、知识、智慧的意思吗?不是的。
知,会意字。小篆字形,从口、矢。本义是知道。常用词有知道、知识、知音、智慧等。但在这里是掌管、主持、执政,主管的意思。如知事、知县、知府等。《国语·越语》:“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意思是,有谁能帮助我打败吴国,我与他共同掌管越国的政事。
“使我介然有知”翻译就是,假使我有一点点知事主政权的话,与下句“行于大道”很顺畅地连接。河上公注:“老子疾时王不行大道,故设此言:使我介然有知于政事,我则行于大道,躬无为之化。”意思是老子痛恨当时的诸侯王不实行大道,所以就说,如果我有执政权的话,一定实行大道,亲身体验无为而治。他认为“知”与“政事”有关。
三说“施”字。为什么要“行于大道”?回答“唯施是畏”。“唯施是畏”是什么意思?关键是这个“施”。
施,形声字。本义指旗帜,常作动词。在这里应为施为,即施展、作为,发号施令。“唯施是畏”翻译就是,就怕自己独树旗帜,乱发号施令。
说“施”不读shī,读yǐ,同迤,斜也。“斜”与“邪”,古代通用。故“施”为邪也。这种说法查无实据,牵强附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