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未来农业发展(安徽宣城农业改革出新招)(1)

收割机正在标准田里收割水稻。 中共宣城市委宣传部供图

中新网合肥10月31日电 (文宣 静雅)金秋时节,皖南稻菽千重,田园如画。走进安徽宣城广德市誓节镇阮村社区1600亩“标准地”农田,种粮大户何继奎正开着收割机在田里穿梭。

“标准地”里话丰年,老何打开了话匣子:今年遇到了旱情,还能有这样好的收成,真多亏了“标准地”改造。“地平整、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标准地’便于机械化操作,这一改,每亩产量能提高100多斤。”

作为安徽省农业“标准地”改革唯一试点城市,今年4月,宣城市率先在安徽省启动全市域农业“标准地”改革试验,以村为单位,开展小田并大田、撂荒地整治,优化配置土地、农业生产资料,精准落地现代农业产业项目。

宣城市已有4.6万块零散的小田、荒田,变成了阮村这样的1.5万块标准化大田。

在宣城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凌跃进看来,这是发轫于沃土的一次理念革新,它的精髓要义,就是让“好地”流向“好主体”。

从“标准地”设计开始,就体现了新意。与以往土地流转不同,宣城市“标准地”结合各地耕地类型和产业实际,设计了提升型、新建型、储备型三类。依据这三种类型,各村面向种粮大户、粮食种植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各类经营主体招商。有意向的经营主体,只需根据项目定位等寻找合适地块,与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签订合同即可开展标准化种植。

凌跃进认为,“标准地”流向“好主体”,不仅解决了“谁来种地”“种什么样的地”的问题,尤其符合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需要。“宣城市的‘标准地’改革扩大了种植规模、提高了粮食产量、增加了农民收入、提升了种粮大户的积极性。”

如今,宣城市越来越多的村加入到改革试点行列中。宣城市郎溪县建平镇南西村300亩“标准地”,由农友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专业合作社承包。负责人陈钦建信心满满。他说,在“标准地”里,将加强粮食种植与“集中育秧”“试验示范”“新品种新技术应用”等多元素融合,努力提升科技转化率和引导力。

截至目前,宣城市共落实改革试点48个,涵盖粮油、蔬菜等多个农业领域,涉及面积3.2万亩。皖南大地,更多的“好地”正流向“好主体”,“标准地”正成为“致富地”。(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