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阅读普及的时代
我们依然挚爱这份油墨的清香
经编委会决定,2020年度《未来作家》“十佳作文”评选活动又启动啦!我们在2020年已出版的小学和中学版丛书中,甄选出20篇入围的教师佳作,请你来参与评选。
哪一篇触动了您
你觉得哪几篇应该入选十佳
欢迎大家在留言区
投上宝贵的一票
小学段
01
爱在拐角处
宁波市鄞州区宋诏桥小学 柴科杰
在我任教二年级的时候,班上转来一个男孩小A。他怯怯地靠在他爸爸的身边,时不时把眼光瞟向爸爸。我向全班同学郑重地介绍了新同学,希望同学们友好相处,并安排他坐在文静的小薇旁边。
第二天一早,我刚踏进校门,就看见教室的拐角处,小A正拉着爸爸的衣角哭闹着。我快步走过去,拉着小A的手问其原因。小A不吭声,一脸沮丧地盯着爸爸。第三天,事情似乎更严重了。还是在教室的拐角处,小A闹得不可开交,只要爸爸一转身离开,他就哭着追出来,拽着爸爸的胳膊,一个劲地喊着:“爸爸,别走!爸爸,别走……”声音撕心裂肺,好几个教室的窗口都伸出一张张好奇的脸。
这是一个怎样的男孩?他究竟为什么转学?开学一个多月了,怎么还对家人如此依赖?
带着满心的疑惑,下班后,我走进小A的家,很快,事情就明晰了。原来两个月前,小A的父母离婚了。妈妈走后,孩子就像变了个人似的,异常敏感,口气稍微重一点,就闹别扭,哭个不停。
我想:父母的离异,一定严重影响了小A的身心健康。怎样才能把这种影响降到最低,怎样才能让他感受到爸爸妈妈依然爱着他呢?
从小A家出来后,我马上联系了他妈妈,和她交流了孩子的现状,告诉她,孩子很小,做父母的一定要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只有父母情绪稳定了,才能给孩子更多的爱。小A妈妈听了后,感激地说:“谢谢老师的提醒,我们的确忽略了孩子的感受,我会和孩子的爸爸好好谈谈的。”
02
让我做你的“兄弟”
宁波国家高新区实验学校 罗茜
去年,刚接手一年级班,我这个新手老师就遇到了“麻烦”。
“小竣是个有点别扭、不太合群的孩子。”这是我去家访时,小竣的父母告诉我的情况。不同于其他孩子热情、期盼的样子,他对于我的到来充满了排斥,小小的人儿插着双手,头扭向一边,气鼓鼓地直嚷着:“我不要去上课,我要和小华去玩!”说完就自顾自地走进房间拒绝了沟通。我心底一沉,感觉有点棘手。
果然,开学典礼那天,所有的小朋友都安静地坐在位子上,只有小竣,不仅坐不住,还在会场上到处乱窜。我着急地一把拉住他,低声问道:“小竣,开学典礼马上要开始了,我们回到位子上好吗?”“哼,我不要和你说话!我要和小华一起坐!”我在脑海里仔细搜索了一下自己班孩子的名字,没有叫小华的呀。
这时,隔壁班来了,小竣激动地跑过去,蹲在一个小男生旁。哦,原来他是小华啊!我软硬兼施,想把小竣带回到位子上,可这个孩子真是“油盐不进”。无奈之下,我只好求助于经验丰富的隔壁班班主任,在她的劝说下,小竣不情愿地回到了自己的位子上。我轻叹了口气,可没过多久,他又开始“满场跑”了……
正式开学后,小竣的“敌对”情绪越发明显了:上课上到一半说要去隔壁班找小华,一到吃饭的点就说恶心难受,还有别的孩子来告状说小竣欺负人了……还没聊上几句,他又一副气鼓鼓的样子,头扭向一边,完全不理睬我。
对于小竣的不合作和不沟通,我伤透了脑筋,不知从何入手。有经验的老教师告诉我,对刚进学校的一年级孩子,必须要“蹲下身子和他们对话”,让他们相信你。可到底该怎么“蹲”呢?
我开始观察小竣的一言一行,发现开学半个月了,他基本上没有和班级里的同学聊过天,一下课就马上去隔壁班的教室,趴在窗沿上喊小华。当小华和其他小朋友玩耍时,他就默默地跟在身后,直到上课铃响了,才恋恋不舍地回到教室,然后有气无力地趴在桌子上画画。有几次,我偷偷去看了小竣的画,粗略的线条,黑乎乎一片,仔细观察,原来是画了两个小人,我想,应该是他和小华吧。
一周后,我和小竣爸爸进行了一次电话沟通,当聊到小竣在学校的表现时,他的爸爸很担心,叹了口气说:“唉,我早就想到了,这和小竣刚上幼儿园的时候差不多,和老师顶嘴、装病,到了学期末才稍微好点。”“小竣在家里的表现呢?”“家里也不听话,有时气急了只能打了,不过他对妹妹很好,有好吃的都会给她吃……”我有点懂这个孩子了,小竣像一个浑身是刺的小刺猬,他的“敌对”情绪和不满或许只是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当他觉得不安全时,他的“刺”就是保护自己的盔甲。
为了让他减少对新环境的抗拒,每到下课,我就陪着小竣一起去找小华,看着他们玩,然后上课了,再陪着小竣回去。渐渐地,小竣对我的敌意变淡了,偶尔也能和我说上几句话。我问他:“小竣,你为什么不喜欢某某小朋友?”他说:“因为他们说小华的坏话,小华是我的兄弟!”我笑了笑:“还挺讲义气,做你的兄弟真好!那罗老师可以做你的兄弟吗?”他愣住了,我接着说:“罗老师刚来新的班级,一个朋友都没有呢,你可以做我的兄弟保护我吗?”
他想了想,小声说了句“好”。我趁热打铁:“那你知道什么叫兄弟吗?”我拉着他的手,教他翻字典,一起读“兄弟”的意思,我告诉他:“有相同的梦想和志向的人也叫兄弟,兄弟之间不仅要相互帮助,更要一起进步啊!”他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慢慢地,他在我的鼓励下,和班里别的同学有了交流,不久后,交到了许多新朋友。逐渐开朗的他在学习上也越来越努力。家长会后,我收到了小竣妈妈的“罗老师,很感谢您的细心和耐心。我们没想到小竣的进步这么快。这个孩子常在家里说,您是他最好的兄弟,不能让您失望。我们都感谢您,谢谢您成了小竣的兄弟!”
直到这一刻,我才真正体会了“蹲下身子和孩子对话”这句话的含义。蹲下的不仅是姿态,更是心态。当初不经意的一句“做你的兄弟”恰恰就是“蹲下了身子”,保持一颗童心,融入他们的思想和话语体系,交换彼此之间的小秘密,我想这就是“视尔如友,与尔同行”的奥义了。
03
石捣臼里的趣事
慈溪市龙山镇龙升小学曙光校区 吴雪萍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家的黄先生爱上了收藏石器:石凳、石桌、石球、石缸、石槽……他乐此不疲地收购着、忙碌着,把石凳石桌排放整齐,在石缸中养上莲花,在石槽里种上铜钱草……尤其是那些石捣臼,小的当器皿捣食物,大的如那只直径1米、重达150公斤的圆缸,有些年头了,高低不平加上粗糙的外表,却饱含了能工巧匠一锤一敲打磨时的艰辛,这些调羹似的凿印,宛如大海中连绵起伏的白色浪花,正在阳光下、微风中翻卷着。
很快,它成了左邻右舍茶余饭后聊天的话题,而这个石捣臼也成了他们口中的“巨臼”。更为巧妙的是,黄先生在巨臼中灌上水,种上一株粉荷,又添了几根水草,养了几条红的、黑的、橙的、花白的小鲤鱼,还加了几只中华草龟。听说养龟的地方最好放一块晒背石,可以让小龟们出来晒一晒背,吸收维生素D,有助于长龟壳,于是,黄先生准备了一块大青石,亲手打造出一块双爱心的孔桥石立在臼中,像极了一个迷你型的小生态,这里也悄悄地成了我们的“后石园”。
每天忙完工作,黄先生总会去逛逛“后石园”,给石臼换换水,看看小鱼小龟。渐渐地,他发现了石捣臼里的很多趣事。这个石园离我们的客厅不远,透过窗户,经常可以看到五六只小龟趴在晒背石上,有时叠罗汉,有时排成队;有时面对面,有时背靠背;有时仰天注视,有时低头沉思……就这样一动不动地趴在那里。那时,他总会叫上我去近距离地接触。可是,每当我们靠近时,那些小龟都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齐刷刷地钻入水中,有的急了像运动员在三米跳台上一样来个完美的入水,想给它们留个影都没机会。每每这样,我就觉得有些可惜。
后来黄先生告诉我,每次它们上来之前,总会有一只小龟慢吞吞地先爬上来。它转动着如筷子头粗细的小脑袋,好像在听什么,在看什么,等过了一会儿,其他小龟们就陆续地上来了。而一旦有人靠近,那只小龟会抢先迅速地爬入水中,一两秒后,其他小龟才像是火烧到了自己的尾巴一样,嗖嗖地下水。于是,黄先生断定这是一只放哨龟,我倒觉得他的想象力过于丰富,这大概只是他的猜测而已。
后来,我想起了很多年前教过的一篇课文,是美国作家伯罗蒙塞尔写的《自然之道》。该文讲述了作者和七个同伴以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在一个小岛上旅游,因救了一只小幼龟而导致一大群幼龟都成了食肉鸟的美餐的故事。原来这只先出来的小幼龟就是那群龟的“侦查兵”,一旦遇到危险,它便会返回龟巢,现在幼龟被向导引向大海,巢中的幼龟得到错误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于是争先恐后地结伴而出,结果伤亡惨重。看来,黄先生也许是对的,我们的巨臼里确实有一只放哨龟吧!尽管我们没有给小龟们拍过一张完整的集体照,但它们却给我们家带来了不少欢笑。
粉荷还没出来,但荷叶已是摇摇曳曳了,小鲤鱼把它们当成伞或玩具,在其下玩耍嬉戏;小龟们也是优哉游哉,钻钻石洞,露露头,晒晒背,好不潇洒。这些鱼啊龟啊荷啊叶啊草啊,不仅愉悦了我们的身心,也培养了我们与小动物之间的情感。有一天下班,黄先生告诉我有一只草龟不知道怎么了,一动不动地杵在那里,估计是病了。于是他特意去药店买了一些药水,给它喂进去,但还是没有救过来。黄先生说,养了这么久有感情了,还埋怨自己不是兽医,没有救活它。
又一天的清晨,当我推开窗户,发现巨臼里冒出了一个尖尖的花骨朵,噢,看来又有惊喜啦!
04
如果小鸟飞回来
宁波东海实验学校 梅叶盛
我常常留意着别人的眼神:有的温柔,有的凌厉,有的漠然,有的热情……
可我却从未审视过自己的眼神究竟是怎么样的。
婆婆家中,二楼有个客房暂时没有装空调,留着一个空调孔。每年春夏,总有鸟儿在此做窝,鸟粪源源不断地掉到房内的地板上。婆婆不堪其扰,想了很多办法,用旧布塞,用棉花堵,可是鸟儿总是有办法把它啄掉,真令人头疼。
又是一年春来到。现在是鸟的天下,屋顶上、房檐上、电线杆上,停的都是鸟,每天叽叽喳喳的,热闹得很。
为了防止鸟来做窝,婆婆又想了个新办法:她磨了个直径和空调孔差不多大小的泡沫球,塞在里面,好像挺管用,一连几天,都不见有什么动静。
那是一个静悄悄的下午,我在书房看书,忽然听到一阵连续不断的窸窸窣窣的响声。循声走去,只看到泡沫碎粒儿纷纷扬扬撒了一地。为了一探究竟,我搬了把椅子,站了上去。孔的那头似乎有鸟在啄这个球,球已经被它啄得小多了,可以轻易地在孔中移动。我睁大眼睛,想要看看对面到底是什么鸟儿。因为孔中堵着个泡沫球儿,所以我看得很费劲,我只能听到声音,凭声音判断,似乎鸟还在啄这个泡沫球儿,在不断地推开它。就在这时,泡沫球儿被啄掉了很大一块,孔中空了许多——忽地,我看见了,是它!真是一只鸟儿!很可惜,我只能看到它的头,灰色的羽毛。猜得出来,此刻它正停在孔沿,头轻轻地晃动着。同时,它也发现了我,我的出现打断了它正在进行的工作。
它用它的一只眼睛小心翼翼地打量着我,与此同时,我也在观察着它:这是我的地盘!我不动声色地想着。它停止了啄泡沫球儿,继续盯着我。我也丝毫没有退让的意思。时间无声地流逝着。这场景,让我不由得想起无数次,我用这样的眼神提醒过开小差的孩子,告诫过调皮的男生,审视过闯祸的学生;我也用这样的眼神表达过我的不平,宣泄过我的不满,传达过我的激动……
就这样,我俩对视了许久,谁都没有发出声音。不得不承认,这是只聪明的鸟,这个孔用来做现成的窝,确实不错:干燥、温暖,而且还避风,的确是个理想的处所。有一刹那,我的心不由自主地犹豫过:它从大清早开始寻寻觅觅,渴望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温暖的家,不久以后,它也会和我一样,拥有自己的孩子。
我心软了。
可是,我又想到那源源不断地掉到房间地板上的鸟粪,我的心又有了片刻的挣扎。
就这样,我俩僵持了一会儿,我没有从椅子上下来,它也没有飞走,要它放弃这样一个绝佳的现成的窝,确实可惜。可就在这时,它盯住我看了一下,毅然决然地扑扇着翅膀飞走了。泡沫球掉到了地上,只留下空空的一个洞。我突然意识到,刚刚我的眼神一定不小心泄露了我的心思,它一定是从我的眼神里读懂了一种防备和审问,我给予不了它想要的温柔和信任。它受到了伤害。
我想,它一定是赌气飞走了。过一阵子,等它寻觅千山万水,它还会想念起这样一个绝好的窝,还会再飞回来。
我一直盼着,能听到孔里传来窸窸窣窣的响声,想再去好好认识一下这只有个性的鸟。
可是,一个月了,它再也没有回来过。它有它的骄傲,我想。
那一刻,我的眼神究竟是什么样的?我第一次这样审视我自己。我还来不及伪装,也无须刻意地伪装和掩饰,无须只言片语,就能跨越物种之间的界线,在第一时间真实地、准确地传达出我的心意,直抵对方的心灵深处。
你我的眼神,都具有这样一种力量吧?
我们在父母充满爱意的眼神中获得成长的快乐,在师长肯定的眼神中找到奋斗的价值,甚至在他人质疑和嘲讽的眼神中找到自我前进的方向……但也有一种眼神,会给人带来永久的伤害。
如果小鸟真的飞回来了,我是否能给它想要的眼神?
05
自立门户的小吊兰
慈溪市慈吉小学 张建萍
身为农家儿女的我,骨子里离不开充满生命活力的绿色植物,平时喜欢侍弄一些好养易活的花花草草,比如吊兰、绿萝、常青藤……楼道上、窗台上摆了一溜儿的金边吊兰,只要及时供水,偶尔施点氮肥,春生夏长,生机盎然。上班、回家,上楼下楼间,走在两列吊兰迎候的楼道上,弥补了我梦想有个小花园的缺憾,更有种一步一兰的诗意。
到了立秋时节,楼梯上、窗台边垂下一长串一长串小小的吊兰,仿佛葫芦娃似的,一个接着一个,还长出了发达的根系,似乎在无声地宣告:我们可以自立门户了。
于是,我紧紧抓住假期的尾巴,趁着晚饭后的消食时光,邀儿子一起,小手模仿着大手的动作,小心翼翼地剪下了这些吊兰。说实在的,随着剪刀的“咔嚓”声,我突然觉得自己犹如产科医生,亲手剪断了脐带,让吊兰宝宝脱离母体,开始了独立生长。
不剪不知道,一剪吓一跳——竟有满满当当一脸盆。母子俩怀着丰收的喜悦,端着脸盆,一人一把小矮凳,坐在客厅中,开始为吊兰宝宝进行“洗礼”:掰掉多余的、横生的小叶片。我一边掰,一边给儿子示范:“喏!你看,这些碎碎的、乱长的小叶片,就像我们人身上的缺点,如果不及时改掉,就会影响我们的成长。所以我们要帮它们清理掉,让它们健康成长。”
“那如果不掰掉,它们也能活下来吗?”小家伙丝毫不领会我的“借题发挥”,毫不留情地抛出疑问。
“呃,当然也能活。但是这样清理,会让它们不浪费营养,集中力量扎根土地,一心一意长得更壮。就像我们做事情,要集中注意力,才能做得又快又好。”我一边麻利地掰,一边继续趁机说教。
“妈妈,那吊兰宝宝养在水里也能活呀!是不是不用掰小碎叶子了?”儿子停下了手上的动作,充满怜惜地举着其中的一株说,“它们刚离开妈妈,这样掰,它们会很疼的。”
我突然明白了他为什么纠结于掰不掰小碎叶,原来是心疼呢!我哑然失笑,同时想着我该怎么回答他。嗯,我脑海里出现了平日陪他看《动物世界》节目时的画面,说:“你看,动物世界里,非洲草原上的小斑马刚出生,就得马上摇摇晃晃地学着站立和奔跑,否则一有危险,就无法快速逃命。成长中,有些苦我们必须得吃。”说着,我特意在他面前晃了晃掰下的碎叶,又补充了一句:“就像你每一次生病,都是对身体抵抗力的挑战。”
“哦,我懂了。就像我做难题,是对学习能力的挑战。”儿子恍然大悟,眼睛亮亮的,立刻举例证明。
我俩找出了多余的小花盆,培土、植苗、浇水,几盆吊兰盆栽完工;翻出了洗净的布丁瓶,装水、插苗、玻璃球固定根部,水培吊兰轻松搞定。“你们总算有自己独立的家了,要快快长大哦!”儿子站在阳台上快乐欣赏,喃喃自语。晚风拂来,吊兰的叶子微微摇晃,在灯光下闪着柔嫩的光泽,一如儿子明亮的眼神。
06
“好老师”的成长之路
宁波市北仑区小浃江学校 潘秀玲
转眼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教师节,这天一早,在QQ、微信上收到许多朋友、家长和以前学生的祝福。为承办街道里的教师节表彰大会,一些老师忙碌着,校园里充满了节日气氛。
走进教室上课,一切如常,因为有了之前四年的相处,孩子们和我心意相通:不需要鲜花、礼物、贺卡,只要上课专心,作业认真,不让老师生气就是最好的礼物!这时,我们班的小暖男浩浩跑上来,递给我一瓶蜂蜜,我正犹豫着,但他的话让我打消了退回去的念头:“老师,你每天上课讲那么多话,这蜂蜜是给您润喉的!”瞬间我的心中有了满满的感动。
中师毕业,我回母校教书。我庆幸那是中心学校,离家近,有我曾经的启蒙老师,还有我见习时的指导老师。就这样,距十八周岁还有几个月的我战战兢兢走上了教师之路,在师父顾老师的带领下,摸索着做一名好老师的门道。勤奋、肯吃苦、讲奉献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好老师”的代名词,顾老师就是一名这样的好老师,每天早早到校,忙着上课改作业辅导学生。她的班级永远是最晚放学的,下班还要抱回一堆作业试卷,甚至星期日还把学生叫到学校免费补课。我的妹妹就曾是顾老师的学生,受益于她的教育,养成了勤奋认真的好习惯。
只是我年轻时做事浮躁,当比我小几届进来的老师都已在教坛上崭露头角时,我还默默无闻。我的职业成熟期在工作的“七年之痒”以后,二十一世纪的〇〇年代到一〇年代初是我职业辉煌期,我赶在“教坛新秀”的最晚年限前参评了一次,又积极撰写教育科研论文,主持课题研究,拜名师,磨课录像……荣誉和获奖证书也接踵而来。
然而,更让我开心的是来自我家人的反馈。我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又在当地教书,嫁在当地,学校里自然有很多是邻居的孩子、亲朋好友的孩子、老公同事的孩子等,我的“口碑”对他们很重要。妈妈知道我性子急,经常会叮嘱我:“要有耐心,对学生好点!”若是出门听到邻居夸我,去菜场碰到学生家长说我好,妈妈比谁都高兴,会巴巴地跑来告诉我。是啊,做一名好老师,“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身为人母,我深知每一个孩子都是家中的至尊宝,家长满怀希望地把孩子交给学校、交给老师,他们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棒最聪明的。但是作为老师,我们都知道,十个指头有长短,一个班中有聪明伶俐的,也有迟钝笨拙的;有乖巧听话的,也有调皮捣蛋的;有接受力强的,也有接受较慢的。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特点,每个孩子都是一朵花,只是花期各不相同,一位好老师定能把握花期,在适当的时刻催肥剪枝,静待花开。
我们班的小妍、小涵等学生好比早开的牡丹,我要做的就是欣赏、催肥,我知道他们还有更多的成长空间;小柳、牛牛等同学花开艳丽却有些骄傲,我需要偶尔给他们来点雨雪,让他们懂得谦虚好学才能走得更远;小沙、顺子、小严、小邵等同学肚中有货但心浮气躁,急吼吼地想开花,可总有懒散、粗心等害虫阻挠,我要做的就是为他们夯实基础,除掉害虫;小文、小轩等孩子就像荷塘里沉睡的莲子,需要不时地催发,又要耐心地等待,等待他们“出淤泥而不染”的一天;小敏、小萱等几位同学虽然先天不及其他人,但也在默默努力,我就要鼓励并帮助他们……不求每个孩子都成为牡丹,却也让他们得到最好的发展,不抛弃不放弃,这就是如今的我对一个好老师的职业追求。
做一名好老师,我一直在路上!
07
花开的季节
余姚市第二实验小学 陈素芳
一到春天,阳台上虽然不是姹紫嫣红,但也称得上生机盎然:茂盛的绿萝,青翠的文竹,叶绿花艳的铁海棠……只有仅开过一茬便花枯叶萎的菊花,在这红花绿叶中实在是有些不应景。我将枯枝败叶统统剪去,只留下一条斜逸的小细枝和几条贴近花盆的枝干。在炎热的夏季,其余的花花草草长得愈加娇艳动人,唯有这盆菊花,被衬得瘦削寒碜。
开学后的几周,我每天早出晚归,于是把浇水的任务交给了家人,晚上也甚少与它们两两相望。一个周末,我终于坐下来细看阳台上的花花草草,发现那盆一直被摆放在遗忘角落的菊花,竟然生机勃勃:斜逸的细枝上长出了三条分支,原先贴着盆面的枝干上,抽出了六七根枝条,长得不高,却很是茁壮,上个季节的颓唐和衰败感了无踪影。我走到它跟前仔细察看,几条枝头居然吐出了小小的花苞!原来整个夏季,它都在默默积蓄能量,自始至终,它都没有改变自己那颗努力开花的心。接下来的秋天,便是一个属于它的季节!
花有自己的花季,人,又何尝不是呢?这时,我不禁想到自己班级里的学生。
我接班四年级时,有个叫小婷的女生。下课时,她不是独自坐在位子上发呆,就是来告诉老师谁又欺负她了。相处一段时间之后,我发现她身上主要有两大问题:第一是课堂注意力不集中,加上作业拖拉,导致学习成绩不佳;第二是遇事斤斤计较,总认为同学在针对她,常与同学起口舌之争。于是,老师不疼、同学不爱的她,成了班级中的“边缘人物”。
不过我看得出来,从上学期开始,她在慢慢改变自己。最大的转折出现在开学后的班级周末文艺演出。节目筹备阶段,她第一个报名,想成为主持人。我有些担心这个性格木讷,上课发言如蚊子叫的孩子能否挑得起大任,能否与其他同学好好配合,但为了不打击她的积极性,也为了鼓励她,我就答应让她试试。
第二天一大早,她已在教室练习背诵主持稿。令人惊讶的是,进入训练状态的她就像变了个人似的。下课时,午休时,平常喜欢独自坐在位子上发呆的她,也是练得最认真的一个。为了提升效果,她还参加了小小主持人的训练班。除了一次因为出场顺序和同伴有点争执,她成了六位小主持人中最认真刻苦练习、排练表现最好的一个。更重要的是,这段时间,她做任何事都像换了一种状态:作业做得及时认真了,上课回答更积极,也更自信了,与同学之间的争吵和计较也少了。
十一月初,登上舞台的她神采奕奕,和平常同学眼中的她判若两人。演出结束后,我同她进行了意味深长的谈话:“今天你得到的掌声、喝彩,都来自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你找到了自己的闪光点,做了最好的自己,希望你在这方面大放异彩,并将这种努力的状态发挥到学习中去。”
此后,学校的各类文艺演出她总是积极参加,朗诵时声情并茂,领唱时优美动人,集体舞中更是与同学们配合默契。老师的信任,同学的帮助,父母的鼓励,让小婷信心大增,改变极大。在一节以“聊聊我的梦想”为主题的班队课上,小婷自豪地说出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一名幼儿教师。后来与孩子的父母聊起,我笑说,这确实是一个最适合她的职业:能歌善舞,口齿伶俐,待人也温和又耐心。
有了目标,有了努力的方向,小婷将学习和特长练习安排得井井有条。在五年级时,她还加入“大龄琴童”的行列,每天坚持练琴,短短一年便大有进步。
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花,而我需要让他们以最适合自己的方式盛开。人远比花幸运,大多数花都只能在自己的花季开放,而人,若是找对了方向,用对了方法,便天天都是花季,日日都可芬芳馥郁。
08
猫一家的写真
慈溪市逍林镇中心小学 张红霞
老宅日渐破败,屋顶的瓦挡不住一年多过一年的雨水,墙壁的石灰在脱落,残破的木板漏进了很多风。一地杂物摊放着,人走进去,都不知该往哪里落脚。
老宅里有一群野猫在生活。因为有人偶尔喂食,野猫家族泛滥繁衍,以至于两只老的、四只小的一到饭点,就“喵喵”地讨要食物。
在老宅西边的乱木堆上,我看见了一只母猫。它一脚一脚地向上攀爬,找到合适的位置后,坐南朝北趴下,眯缝着眼,出一会儿神。不一会儿,它伸出爪来,低下头,嗅一嗅木杆间丛生着的绿草,仿佛不得味,又缩回爪子,自顾自地舔起身上的毛来。
两只小猫在东边菜园小径玩耍。一时静止,忽地又扑身上前,两只前爪似乎抓住了什么。不过,应该是一无所获。一只小猫的爪子,如果能逮住一只停歇的蝴蝶,我是不信的。那肉嘟嘟的小爪,还只是个萌物,那是一种心照不宣的玩乐,增长本事的历练。一会儿没注意,再伸头望去,见那两只小猫胆子不小,竟跑到隔壁阿婆搭晒着的被褥上去了,那惬意的样子,怎么看都是一种享受。它们小心翼翼地踩在被褥上,找个合适的位置斜躺下身,慵懒地舔着自己的毛。见同伴不方便,就用头互相拱拱,舔舔。阳光柔和地照在被褥上,也照在小猫身上。
这时,另一只猫正趴在高高的柴垛顶部,蜷缩着身体小憩。因为我站在二楼,居高临下,所以野猫的一切动向尽收眼底。不久,隔壁大爷衣衫齐整地从远处走来。不知他能否容忍猫的肆虐,真为它们捏一把汗。但是,我的担心显然是多余的,就在我恍惚间,定睛再看,那几只猫早已经不知所踪。
天色渐暮。一只花色的公猫正在我家水泥场地上做着高难度动作。前脚贴地,肚皮也顺势贴着地面,屁股使劲拱起,再来个乾坤大扭转。见我试图靠近,它立马起身走远了,尾巴在空气中一翘一翘的。
猫一家的生活是惬意的,慢镜头的,希望它们能长长久久地幸福下去。
09
墙缝里的花
象山县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北校区 蒋丹
苗苗应该是我见过的最倔的孩子了。她的身上有一股莫名其妙的倔劲儿,像是在跟谁较劲一般。后来我才明白,她较劲的对象是她自己。
苗苗到我班上两年,我和她家长的联系次数屈指可数,家长会也见不到他们的身影。那日,我忽然接到她妈妈的电话,语气十分急迫:“老师,苗苗在学校是不是被霸凌了?”
这可吓了我一大跳,校园霸凌可不是儿戏!
“您先说说大概是怎么回事?”
苗苗妈妈语气慌乱地告诉我,他们平时工作很忙,对苗苗疏于陪伴。前一天晚上,发现苗苗的膝盖上有一个很大的伤口,问她,她却怎么也不肯开口。后来问了保姆阿姨,才知道苗苗已经很长一段时间晚回家了。听到这里,我的心里咯噔一下,想法也与苗苗妈妈有些不谋而合——她会不会是受到了威胁?
那时天已经快黑了,我刚处理完手中事情,立刻就启程去了苗苗家。
苗苗见到我,很是局促不安,但我平日里对学生并不严苛,所以苗苗对我还算信任。她不愿意在家长面前坦白,只是一个劲儿地对我说:“老师,我到学校再告诉您可以吗?”见她眼里隐隐泛出泪光,我不忍再逼问她,只能安抚好家长,又匆匆离去。
第二天有一节体育课,我专门腾出时间,等苗苗自由活动的时候,与她单独谈心。
原来并没有什么霸凌,只是苗苗与同学之间有个比赛:谁在测验中考得差,谁就要连续参与一个月的值日。苗苗的膝盖就是做值日的时候磕破的。
“老师,我不想让爸妈知道这件事。”苗苗委屈地说,“他们知道了也不会真的关心我。”
听到这里,我心里就有底了。这是个用倔强掩盖内心的敏感的孩子,长期的留守让她很没安全感,也不想接受父母“虚假的关心”。
孩子的自尊心是易碎品,苗苗这时候最需要的不是讲大道理,而是信任和鼓励。于是我对她说:“苗苗,我们再来一次比赛吧。这学期的期中考试,你如果能提升十分,我就帮你实现一个愿望。”“什么愿望?”“你可以好好想一想,只要是合理要求,老师都能满足你。”我看到她眼里的忐忑逐渐变成跃跃欲试。“你愿意接受这次挑战吗?”我问。她回答得斩钉截铁:“我愿意!”
这次约定以后,苗苗就更拼命地学习起来,做笔记、背课文、练习题型,忙得不亦乐乎。
我劝她放松一些,她却说:“老师,请相信我,我能行!”
那时的苗苗在我眼中,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孩子,而是一朵独自在墙缝里生长的小花。她接受了少量的阳光和雨露,婉拒了沃土和肥料,只一心向着自己的目标生长。
内心坚定,一往无前的人,更容易爆发出惊人的能量。
一个月后,期中考试如期而至。苗苗的成绩比之前进步了整整二十分,已跻身班级前十名。看到这样的结果,我十分庆幸自己没有选错教育方式。
我找到苗苗,问她:“想好心愿了吗?”苗苗点头:“想好了!我的心愿就是,希望老师能够保守我们这次秘密,不要告诉我的爸爸妈妈。”
“当然没问题。”我轻松地应了下来。
当我看到苗苗一边跟我腼腆地道谢,一边脚步轻松地走出办公室时,我仿佛又看到了那个倔强的小女孩,紧紧咬着牙齿,努力地朝前跑。谁也不用担心她会中途放弃,因为她是一朵开在墙缝里的花,总是能散发出自律的光芒。
10
爱一座馆,爱一座城
宁波国家高新区新明中心学校 吴红花
班里的孩子大多来自五湖四海,他们的父母远离家乡来到陌生的城市打拼,其中的压力和劳累可想而知,陪伴孩子的时间自然少了许多。我总是期望家长能多陪孩子看看书,但奔波于生计的家长繁忙疲乏,鲜少能抽出时间,我理解他们的无奈与焦虑。
我变戏法般地用阅读存折、评选故事大王、推荐好书、奖励新书来刺激孩子们阅读,但发现常常要与手机、电脑、电视不断抗争、拉锯才能把小小的人儿拽入书海畅游一阵。课堂上,上完《曹冲称象》,我让孩子们用“一边……一边……”造句,小辰得意地说:“妈妈一边烧菜,一边拿着手机打麻将。”一下子把大伙儿逗乐了。小馨不假思索:“妈妈一边看抖音,一边吃零食。”小柯也不甘落后,腾地站起来:“爸爸一边吃饭,一边玩手机。”说完得意地瞟了一眼小辰,似乎在比谁的爸妈对手机更忠诚。
课堂上的发言使得我深思,让孩子多阅读,除了引导学生,还应该引导家长创造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怎样寻找一个大人孩子都喜欢的切入点呢?就从亲近图书馆开始,来融入这座全新的城市吧。于是,“爱一座馆,爱一座城”活动拉开了序幕。
很多父母在节假日喜欢带孩子去饭店、商场、游乐园,孩子的家庭生活常态中缺少一家人安静地在图书馆选书、阅读的体验。“爱一座馆,爱一座城”活动,让家长们放下手机,和孩子一起认识宁波的一座座图书馆,从而爱上这座浸润墨香的城市。孩子在父母的带领下,办理了借书证,慢慢拓展阅读足迹——从有机器人帮助引导的宁波市东部新城图书馆到藏书七十一万册的高教园区图书馆,从市图书馆到镇海培菊图书馆。周末,相约去图书馆和书店成为风尚,孩子们的足迹遍布宁波各具特色的图书馆和书店。具有最美书店之称的三联书店设计精巧,注重细节的西西弗书店有从童话故事中走出来的美好与温暖,大气的钟书阁遇上书藏古今的宁波,孩子们就像鱼儿跃入大海,快乐地探索起神秘而美好的世界。
孩子们的日常生活有书相伴,日常活动与图书馆、书店结缘,生活的天地豁然开朗。小煜在图书馆与小伙伴们一起看书,一起分享书中趣事;小喆发现图书馆的沙发柔软舒适,图书分门别类,站得整整齐齐,馆内还有机器人带路;热衷抖音的小磊妈妈在陪孩子探寻书店之旅中,惊奇地发现,原来在书店中有那么多专注看书的家长和孩子。她也告诫自己是时候该放下手机了,在环境的熏陶中意识到,作为父母,言传身教是多么重要。她组织了妈妈们一起去探寻最美图书馆,大家带着孩子一起出发,一起陪伴孩子成长。放下手机的世界很大,在活动中,家长和孩子多了交流,也多了对彼此的信任。慢慢适应一座新的城市,融入城市的脉动中。
走进图书馆成了家庭休闲生活的首选。邀请一个伙伴,借阅一本图书,推荐一个新馆,绘制一份读书卡,参加一场讲座……悄悄改变的何止是孩子们,还有寻求安放心灵的新宁波人。书藏古今、港通天下的宁波,纳天下南北客,读古今圣贤书,成就新宁波人与文化名城的美好未来。
中学段
11
难忘孩提过年时
余姚市兰江中学 何桂英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新一年的春节马上又要到了。“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小时候没有这种时光流逝的感慨,总是盼望着过年。孩提时代过年的情景历历在目,仿佛就在眼前。
父辈们辛苦劳作了一年,要过年了,不管家境好不好,年总是要好好过的,因为孩子们早就盼望过年了。为迎新除旧,民间把腊月二十三日到年三十这段时间叫作“扫尘日”。“尘”“陈”谐音,年内扫尘就有“除陈布新”的含义了,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母亲往往在腊月二十四前后,忙着清洗家里的瓶瓶罐罐,拆洗被褥窗帘。母亲还要花一天的时间把楼上楼下角角落落都打扫一遍,特别是屋顶墙角的蜘蛛网,要全部掸去。母亲会先把桌子、被褥等家什用旧报纸遮盖住,然后戴上斗笠,拿一根一端绑着毛竹条的竿子,把角落里灰尘蛛网全部打扫干净。
接着得把正屋的厅堂重新打扮一番。我幼年时,堂屋正上方的墙上张贴的是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上面大多画着寿星、寿桃、元宝、胖娃娃、松鹤、五谷丰登、鲤鱼跳龙门之类,寓意是年年有余,招财进宝、松鹤延年。通常是很大的一张,把三分之一的墙贴满了,看上去特喜庆。
新棉鞋母亲早就做好了。母亲从街上布店里扯来几尺布料,请村里的女裁缝师傅在腊月中旬时到家里来做上一两天。虽然家境不是很好,但母亲从来不委屈我们,每年春节我们都有簇新的衣服穿,黑色或绿色的裤子,棉衣的外罩布料,要么是花格子的线呢,要么是红色的上面有些小碎花的“的确良”。反正又漂亮又耐穿,正月初一我们就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
近年关了,父亲也会和母亲一起上街买年货去,我也跟去过几回,帮大人看管买好的东西。要买的年货太多了,鱼、油豆腐、芹菜、干果、羊肉、牛肉和各种调料,还有红蜡烛、炮仗、烧的香之类和红枣、桂花糕等走亲访友的“拜岁包”,都要采买充足。只有猪肉不用买,自己家把猪养得肥肥的,在年前杀,村里人你家十斤、他家二十斤早就预订好了,我们自己家通常会留二三十斤肉,还有猪蹄、大肠什么的也自家留着。
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除夕是最隆重的,除夕晚上全家老小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兄弟多的,腊月二十七八就一家团圆“分岁”了,农村里也叫“做拜拜”。我父亲兄弟两个,叔叔家除夕中午“分岁”,我们家是在晚上。两家人在一起团团圆圆,十分热闹。先是做祭祀,准备十多个素菜,点蜡烛,烧香,请祖宗来吃。这时候门大开,千万不能碰桌椅,父亲一边拜一边虔诚地说“保佑一家老小平安啦,小孩子读书成绩好啦”,等等。我们小孩子在大人的催促下也拜几拜。然后一家人坐下来吃饭,饭后大人们给我们分压岁钱。晚上,我们把钱放在枕头底下,可开心了。
除夕晚上守岁,家家灯火通明,灶火也不熄。母亲最忙碌了,要准备好正月里吃的东西。平时不太派用场的大锅也用上了,把父亲准备好的柴块塞进灶里,火烧得很旺,骨头或猪蹄炖黄豆、油豆腐烧肉、笋干烧肉、炖鱼块等,一锅一锅地或烧或煮,熟了后,把家里的几只青花瓷缸都装得满满的,正月里客人来了拿出来吃。小锅当然不闲着,先煎蛋饺子,母亲把一个蛋敲破,把蛋黄和蛋清打散,然后舀一小匙倒进油锅煎成一张蛋皮,再将一小点肉放在蛋皮中间做馅子。在文火里,像饺子一样包起来就是一个蛋饺子。通常一个蛋可以包十多个,是正月里烧三鲜汤时的必备品。包完四五十个蛋饺子后,再洗干净锅,把火加旺,母亲又开始炒瓜子和花生。生瓜子是街上买来的,把一些干瘪的用簸箕筛掉,自家炒的瓜子比买的熟瓜子香多了。“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年。”我们小孩子家贪玩又贪吃,母亲炒熟了的,就偷偷地抓一把吃,然后擦擦油润的小嘴,在大人的一再催促下,才洗了脸枕着压岁钱美滋滋地睡觉了。
除夕夜是最热闹的,山村里此起彼伏的炮仗声持续不断,一直热闹到凌晨……
12
丽江隙影
余姚市子陵中学教育集团世南校区 叶卫庆
邂逅丽江的时候,全身每一根神经都变得柔软起来,目光所及都是那么灵动可人。河水穿街绕巷,流布全镇。古镇的建筑,如同水印木刻版画一样。生活在这儿的纳西族姑娘们在银光闪亮的头饰下都有一双盛着一汪丽江的眼眸。
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让我们来到雨季的丽江,入住束河古镇。迎接我们的住所有着不入俗流的装饰,西北角是一条稍有些驼背的榧树,嫩绿的叶片下几只瓦罐和一方棋台颇有雅趣。东南边是一圈陋石垒起的小池子,几尾红鱼,在荷叶下时隐时现,好似丽江的雨。东北的一处小亭子恰如其分地收纳了整个院子的景致,院主人聪明地在樟木板上铺了四个蒲团,这便成了我斜卧品茗的宝地。初至此地我确是满心欣喜,这随机选择的住所竟如此别致,但步入这个小镇时,我惊讶地发现古城中经营的客栈都是淡妆浓抹总相宜。亭台楼阁,瓦罐古井,青石绿苔,池眼睡荷,这一切都以一种特别的方式组合起来,令游人莞尔一笑。或许当地的人们总有一颗装饰生活的心,这颗心大到想把整个丽江都装进自己的院子里。
人们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总希望看到向往的生活。我们不愿意看到崭新的彩字招牌,而是想寻找纳西东巴文在木板上歪歪扭扭的延伸。我们不愿忍受高音喇叭在叫卖着时髦的新货,而是想听听小巷里围着头巾的老婆婆质朴的吆喝。于是生在繁华中的人们试图走向幽谧僻静的角落,而生在乡野的人们则拼命靠近灯红酒绿的繁华。
束河古镇满足了我踏石寻幽的心。蚕尾般翘起的屋檐边勾勒着一株野草,草间几点水珠暗示着刚刚的小雨,一对花猫,趁着无人从半块废弃的门板下蹿出,熟练地踩着古老的木雕窗沿攀上屋顶,贴身掠过,水珠惊落,地上的蚁群疑是下雨,四散奔逃。谁会怪一只猫呢?即使在百年的木雕上留下了抓痕。要是没有它们,这死气沉沉的木头才会憋得慌呢。歌声在这里也是少不了的,但不管是流行还是摇滚,在这里都沉淀了节奏,在歌手淡然的吟唱下不急不缓,好似这里的水。跟石板路一起向前延伸的,还有两旁的沟渠,河道光滑的圆石教导着本该急躁些的溪水,让它们即使遇见急转,也要波澜不惊。最神的是河底服服帖帖的水草,它们摆出一副沉浮由人的样子,任凭溪水摆布。整个城,好像一潭圣水,恬静而不可侵犯,就像丽江人心中最平常却最神圣的东西——水。
丽江每一滴水都是在玉龙雪山出生的。我们都想知道究竟是怎么样的山可以这样伟大。但当你在雪山的注视下不谙危机地蹦蹦跳跳高声大笑,随后头晕眼花胸闷恶心,高原的人们不会告诉你缺少氧气,这只是现代科学的解释罢了,他们会说你不够敬畏我们的神,神对你施下了惩罚。这真是一个美丽的回答。我绝不会试图向他们解释这其中的道理,因为他们比我们幸福得多,可以把痛苦的惩罚变得充满了希望。
我们搭乘索道来到海拔4505米的平台,还有100米左右的高度需要徒步,这令人费解。凭我们的技术再把索道延长100米绝不是难事,但偏偏设计师要留给朝圣者最后这100米,我想我能懂。因为我们需要这100米,8000多级阶梯,只有人们拄着登山杖,气喘吁吁地顶着凄冷的风雨,走三步,抬头望一眼只可远观的亿年雪顶,再低头迈出三步,才能真正心生敬畏。要知道,从古至今从没有人登顶这座神山,因为没有人可以登顶自己。
傍晚,我侧卧在客栈的蒲团上,远处的日光穿不透灰色的云,将整片天染得淡黄。云间缓缓裂出一个豁口,细细长长的,风屏住了呼吸,雨挂在檐边欲落未落,树也扯住了将垂的枝叶,池眼也抹平了水纹,这时,深巷忽闻犬吠,客栈的女主人端着热气腾腾的晚餐翩翩走来……
13
一只猪的幸福生活
象山县技工学校 沈学东
当初,父亲小心翼翼地从笼子里抱出猪仔,托着肚下,宽厚的胸脯靠着它粉红细白的肉,它竟然舒服得一声也不叫,乖乖地进入猪圈,兀自寻找优待它的主人,厚厚的嘴唇拱着栏杆,咻咻地叫。
日子被四方的猪圈固定下来后,它就成了家里的主要角色。为了让它快点长膘,大家都众星拱月地围着它团团转。放学后,我基本不认真复习,回家,把书包往桌子上一甩,就提着篮子,拿着镰刀去打猪草。踏上地头,那些沙箭青、矢车菊,青嫩青嫩的,舍不得全部放进大缸里烂,丢一些到干草堆上,小猪就咻咻地用嘴部拱,咀嚼;下河道,也为了猪草,革命草、菱角叶,衔水带露的,用担子挑回来,好沉重;上山,是为了揉柴杍蕊,那种略微麻涩的花絮,正像流苏一样挂在枝杈上,整麻袋地装回来,烂在大头缸里,是上好的猪食。人好像是为了猪生活着,可是心里乐着呢。
地里的出产几乎全为了猪准备着,收获的南瓜、洋芋艿、番薯,都堆放在床底下,收割的野葛藤、番薯藤,都烂在大头缸里,常年备着,是供给猪的口粮。平时,挑阴沟的烂泥,是为了熟土;挑猪粪,是取之于猪,用之于猪,作为肥料,大都是为了增加猪食的产量。收割水稻以后,稻谷似乎是次要的了,大家都忙着捆绑干稻草,晒干,作为它垫栏的草料。
祖母是勤劳惯的,她最看不惯人闲手闲脚地坐着。那时,我家刚买了一只黑白电视机。我正看得入神,祖母在灶间叫开了:“去喂猪,去喂猪。”有些时候,我没听见,祖母就骂开了,怒气冲冲。有一次,正奇怪为什么被责骂,原来她已经把猪食捏得稀软,却因年老力衰提不动,叫了我几次,不见回答,以为是我故意怠慢,懒惰成性。我匆忙地出去,知道是这回事,却争辩道:“还只有九点钟,吃中饭的时间远着呢,这样喂猪,还不需要一天五六餐?”
猪圈离灶间并不远,在西头,是个三合院,两排茅屋相对,中间留滴水檐,很阔的排水沟。一排茅屋栋梁依靠着三叔的旧屋,靠外的是一圈围墙,爬满了野葡萄的葛藤,到了秋天,结满了小钢珠大小的果实,酸酸的,多汁水。常年攀爬着的木莲藤,泛着幽绿,到了秋天,结出饱满的果实,割个口子,流出像牛奶一样的汁水。东头是半间空地,三叔家的一株香泡树长势盛,枝叶繁茂,挂满了果实,成熟的季节,两三角钱一个出售。因为当时这是奢侈品,我们也只有看看,很少有品尝的机会。一排茅屋堆叠柴火和稻草,柴火堆得高高的,直抵着栋梁,我们便当作小山峰来爬,快步地上山,快步地下山,手脚并用。如果在早秋,柴间里空空的,干晒的枯柴还未进屋,而晒干的稻草已经搬进屋,大家在暖阳下搓草绳,结草苫骨。因为四面围墙,没有穿堂风,暖和,而且两排屋檐相对,构成的大空间布满了阳光。柴间空了,我们把搓成的粗草绳从栋梁悬挂下来,打个结,上下甩荡,成了秋千。几个弟妹轮流着推,轮流着坐,几个胆子小的,站在下面看,还不敢上座。
记得大家在搓草绳的时候,柴间里还绑着一只绵羊,当时感觉它特别高大,直抵得上我的身高,可以当作坐骑。可是小孩刚刚被大人抱上它的背脊,它便活蹦乱跳起来,后脚提起来,前角竖立起来,总是刚刚碰着它的背,就被抱下来。小孩在旁边羡慕地看着它。可是时间不长,那只老绵羊就被卖掉了,我还没有好好骑过呢。看着空空的柴间,我无限惆怅。但是家里对猪却是特别眷顾。夸张地说,家养的猪大概就是生活的全部。
家养的猪不在乎大家的闲言碎语。它习惯了喧闹,并不惊慌,总是躺在干草上,眯缝着眼睛。它的一生,几乎就在昏睡中度过。它的睡眠质量大概是一流的,躺在干草堆里打呼噜,呼出的气吹得茅草前后摇摆,白色的眼睫毛垂得老长老长。有时蚊子苍蝇来骚扰,它在潜意识中把两只耳朵甩得呼啦响,却舍不得睁开眼,打断梦中的好景色。
在睡而醒、醒而睡之间,唯一能使它兴奋的是猪食。它看得见周围的一切,我们提着猪食进去,它就“哼哧哼哧”地叫起来,四下转圈,可是又不能从夹缝里钻出来。等你把猪食倒进石槽里,它才埋头吃起来。
那种无忧无虑的生活,使它肥胖起来。不像我家邻居,家里基本是一清二白,猪仔照样是养的,可是猪食一干二净,有一顿没一顿,买进来的时候,看着像猪仔,半年养下来,倒成了一只大白鼠。看见人,饿得慌,在猪圈里四下转着圈疯跑。这样的境况,大家有时看着笑话,有时大家充满着哀伤和怜悯,因为猪是衡量一家人穷富的标准。这么专注地做好一件事,却并不能摆脱贫穷。猪卖了,有上百元钱,可是正月里,买一双解放牌跑鞋的钞票都没有。这些钱,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
14
句子迷
慈溪中学 孙文辉
幼时无书可读,便常常对着墙上的日历簿出神。大人们看日历,主要看“宜”和“忌”;我则喜欢读每一页日历边沿的句子。早期的日历收录的多是农谚,诸如“浓霜猛日头”“夜来三潮雨,暗天十八日”“头伏萝卜二伏菜”之类。这些句子上通天时,下谙农事,每一个生长于大地上的人都有亲切的体会。我常想,古人过过我们所有的日子,循着这些句子,既可上溯过往的光阴,又可下启未来的岁月,这大概就是“天长地久”吧。
有段日子电视上播《联林珍奇》,里面有个主人公叫凌大岫,他自小擅长对对子,时而因对子蒙福,时而因对子遭祸。在一个又一个或令人捧腹或催人泪下的故事中,我记录了不少奇对异联。譬如,同音对“鸡饥盗稻童筒打,鼠暑凉梁客咳惊”,豆芽店的变音对“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拆合字对“此木为柴山山出,因火生烟夕夕多”,二言对“日圆,风扁”等。面对着这些成双成对的句子,谁会不震撼于汉语的神奇呢?我开始明白,每个句子的对面都有它的影子,这相当程度上定义了我日后的用语思维,甚至也影响了我的世界观。
说来也有意思,我用掘黄花地丁赚的钱买的生平第一本书,也是关于句子的,书名叫《古今中外格言大观》,里面洋洋洒洒上万个句子,就像一座句子累积起来的泰山,果真是“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矣”。这本书一度成为我的随身卷子,学堂里自不必说,回到家灶根间烧火的间隙,我也会映着火光念上几句,心里随之亮堂起来。周日去地头帮大人干农活,实在乏味得慌,就去茅草舍里喝口水,读几个句子,精神也会舒畅不少。那些年,被抛掷于单调重复的劳作间,我就是用这些长针似的句子,一点一点刺破贫瘠生活的巨幕,接收到些许精神的阳光。
看的句子多了,自然养成了一种鉴别力。“格言大观”上记有“满招损,谦受益”的句子,似太平整了,力道不足。我在别处读到“天欲使其亡,必先令其狂”,不觉一震,原来变换句式可让句子的潜力迸发出来。后来接触了巴尔扎克的“傲慢是一种得不到支持的尊严”,还有斯宾诺莎的“骄傲看似与自卑相反,实际上却与自卑最为接近”,发现一个概念放在相近或相反的概念里会获得更好的定义,产生某种复调的效果。一个句子就像一个魔方,有时稍稍旋转一下,就会组合出惊人的表达形式来。王维有诗云“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每次念来,都感觉眼前一片明艳,无限美好。后来我看到顾城把“红豆生南国”拆解成了“红豆生出了南国”,不禁跳了起来:这是何等壮观的春啊!同一个句子,由介宾式转为动宾式,爆发出了数倍于前的力量,怎能不让人击节叹赏呢!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书多了起来,我越发起劲地到书中去寻觅心仪的句子。在书里文中找句子,我渐渐感受到了平易松散型句子的好处。譬如,孤零零的一句“我看了一眼,再看一眼”似乎没有什么东西,但汪曾祺在回顾了恩师沈从文灿烂而又寂寞的一生后,看着沈先生的遗容写道:“这样的一个人就这么去了,我看了一眼,再看一眼,我哭了。”没有繁复的形容词,没有高亢的语调,也没有精警的哲理,却于无声处响起情感的惊雷,让人感受到人物的不甘、冤屈、无奈、痛惜、伤痛、悲楚、留恋与深情,真可谓“百感交集”。句子入了化境,就是这般“无招胜有招”。
高尔基说:“开头第一句是最难写的,好像音乐里的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很长时间才能找到它。”既然如此,优秀篇章的第一个句子就很值得关注。顺着这个思路,我果然发现了不少经典的句子。如川端康成《花未眠》首句“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于灵光乍现间照见美的觉醒,让人不知如何是好;鲁迅《秋夜》首句“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以一种吊诡的语调敞开了一个不确定的文本世界,令人满怀期待;马尔克斯《百年孤独》首句“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蒂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将未来、现在与过去神奇地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时光弯曲、重叠的迷幻气氛来。我贪婪地收集着这样的句子,一面暗喜,一面惊叹:这哪里是句子,这分明是一颗颗奇异的灵魂,它们操着各自独一无二的语言,言说着自己所见到的独异世界。
读周作人的时候,我邂逅了日本的俳句,一下子被其吸引了。小林一茶有句云:“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这样的心境何其细柔,何其素朴,五六岁时在盒子里小心翼翼地养苍蝇的感觉,在我体内复活了,不过荡漾一阵后,又生起了丝丝怅意,就如周作人所坦陈的:“我读这一句,常常想起自己的诗觉得惭愧。”由小林一茶很自然地见到了松尾芭蕉,以及他那无与伦比的《古池》:“闲寂古池旁,青蛙跳进水中央,扑通一声响。”这是一种因“无相”而有“无数相”的句子,可以直抵人幽深的心性。莎士比亚说“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着喧哗与骚动”,而在芭蕉看来人生是古池塘中发出的“扑通一声响”,极其短暂,但又永久地回荡在永恒的大静寂之中。芭蕉将《古池》视作自己的辞世绝句,就相当于用一个句子为自己立了一块墓碑。句子不朽,芭蕉不朽。
就这样,我日复一日地收集着各式各样好玩的句子,欲罢而不能,原本枯燥落寞的日子因此充满了内在的光芒。等我大学毕业,千回百转与语文结缘后,我才对着大大小小的摘抄本,恍然大悟:原来这成堆的句子已为我完成了一场盛大的语文启蒙。毕竟,句子是一切言说的单位与精魂啊。此后凡有人问我孩子该如何学语文,我总会颇有心得地回复:收集别人的句子。人们以为我在开玩笑,便又问怎样才能写好作文。我借用海明威的话说: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人们依然以为我在敷衍。殊不知,我已说出我语文学习的全部秘密。
15
奶奶的竹篮
宁波联合实验中学 唐莹鑫
奶奶有一个竹篮,一直挂在厨房的房梁上。
虽叫它“竹篮”,但细看却是藤条编的。一指甲盖宽度的藤条,不知经过谁的巧手,横横竖竖互相穿梭交叠,加之一根折成弧形的提手,便成了一个精美的竹篮。
竹篮是有缝隙的,在每一根藤条的交叠处,都漏出点食物的香,丝丝缕缕诱惑着站在底下垂涎三尺的我。奶奶的竹篮是她的食物放置处,于我却是美食收藏篮。刚煮好切成小块的,还流着诱人黄油的白斩鸡;刚从水井里拎上来,冒着凉气散着甜味儿的大西瓜;还有许多却不常给我喝的娃哈哈……总之小时候味蕾里所有最美好的回忆,都储存在奶奶的这个竹篮里。
可是对于小时候的我来说,挂在房梁上的竹篮实在太大了。来到厨房,我站在竹篮正底下,望着那只摇摇晃晃的竹篮,心里想着:奶奶又给我准备了什么好吃的挂在里面?我想伸手去拿,却深知“近在眼前,远在天边”;想借助椅子爬上去,无奈身高造就了我与竹篮间的鸿沟。如此庞然大物在眼前,我是不敢贸然动手的。
于是每次垂涎于竹篮中的美食时,我总会亦步亦趋地跟在奶奶身后,或递点盐、糖一类的调料,或操着自认为最可爱的语气讲学校里发生的趣事儿,或干脆耍赖一般重复喊着“我好饿我好饿”,这些方法到了最后,总归都是有效的。奶奶会停下手中对晚餐的忙碌,问我一句:“想吃什么?”却也不等我回答,便径自走到竹篮底下。奶奶不高,伸手去够竹篮的时候也稍有些费力。她踮着脚尖,双手捧住竹篮的底部,再略略用力将竹篮往上一推,推出钩子,而后小心翼翼地让竹篮慢慢往下,同时渐渐收回自己的脚跟。待奶奶的脚掌接触到地面,竹篮里的美食也展现在我的面前了。糕点一类的我是不要的,我已经自动把它们归为“奶奶专吃”一类,我喜欢的是上好佳、可比克、长鼻王、喜之郎这样的零食。虽然从竹篮得来的美食来之不易,但我却从来不多拿。拿完一两样,我就会乖巧地让奶奶将竹篮重新挂回去。于是奶奶又踮起脚尖,小心翼翼地托着竹篮底部,慢慢往上,直到挂进房梁的钩子上。傍晚的黄晕总是很暖也很有魔力,透过竹篮的缝隙,一格一格描在奶奶的手上、脸上、衣服上。干硬的竹篮竟被黄晕映照得那么有情味,和着奶奶“少吃点,饭要吃不下”的叮嘱,定格成我记忆里的温暖美好。
后来我们搬了家,原本爸妈卧室里的柜子被爷爷搬到了厨房。柜子的储藏空间很大,所以奶奶把藏零食的地方,换到了这口大大的深深的柜子里。柜子里零食的花样变多了,颜色变丰富了,价格也更贵了,但“奶奶专吃”的糕点没有了——她放在了另外的地方。这里变成了独属于我的“零食基地”,而且不似遥不可及的竹篮,它就在地面,伸手可得。
竹篮呢?我的目光在厨房逡巡一周,终于在角落处发现了它——原来它的高度也没有“远在天边”。指甲盖宽的藤条不知是被粗粝的手掌磨细了,还是本身就只有这么宽。浅色干燥的藤条大概吃了太多厨房的“烟火气”,外表沾染了油滑的光泽,穿上了时光的保护甲。我走近它,像奶奶一样微微踮起脚尖,就轻松看见了里面的所有——空的。
那只在房梁钩子上摇摇晃晃的竹篮,那只收藏了我童年美食的竹篮,那只奶奶小心捧着才能拿下来的竹篮,从我记忆里冲撞出来了,却一时无处可去,只得像我一样茫然愣在原地。
“三角纸包味道很好的,我昨天刚买,你要不要吃点?”奶奶操着方言,弯下腰,从柜子里拎出一个火红的塑料袋,里面是火红的妙脆角。傍晚的黄晕还是从厨房的窗户里挤进来,照在奶奶多皱的手上,把火红的颜色铺满奶奶“沟壑纵横”的脸颊。
而奶奶的竹篮,就挂在阳光触碰不到的角落里,和奶奶一样慢慢变老。
16
母亲的菜园
宁波市北仑区柴桥中学 余永刚
今年,因新冠肺炎疫情我住在了乡下的母亲家里,日日走过的就是母亲的菜园了。菜园的南面是母亲生活的两间小屋,北面是弟弟的新楼房,菜园就在两房之间,一条水泥板铺就的小路纵贯其中——这是父亲去世前两年修的。母亲日日走过这条小路,我也日日走过,日日亲近母亲的这块菜园,是我每天的必修课。
母亲的菜园是一道可人的风景画。各式各样的蔬菜琳琅满目:有上穿翡翠下配白玉的美人萝卜,也有身穿绿装排列整齐的帅气大蒜;有头顶绿盘手掌肥大的墨绿色的礼仪花菜,也有枝红叶绿手举金黄小花的性感红菜薹;有整排娇小的青菜,也有高大威猛的芥菜;有绿丝如云的小葱,也有刚刚吐芽睡在薄膜小棚里的蔊菜小苗。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园子里还有两棵橘子树,犹如岗哨日夜守护着母亲的这一方菜园。灿烂的阳光下,小园生机勃勃,景象繁荣。油菜阵里有许多金黄的油菜花高高地举着,异常醒目;几行蚕豆则羞涩地开着淡紫色的小花,揣宝似的藏在腰间,不细看还看不分明。每次走过T型台一样的水泥小路,感觉就像是舞台走秀,花儿菜儿们向我行注目礼,路边带露的菜叶儿轻抚着我的鞋裤。有时我驻足欣赏,有时又怕踩坏它们,便高一脚低一脚地风一样走过。
在乡下的日子里,每顿都能吃上新鲜菜。每天早晨,下面条总有一把嫩菜叶或者青菜薹;吃稀饭母亲也要炒一碗鲜嫩的青菜,一碟醋腌的白嫩嫩的水萝卜。一畦红菜薹从年前吃到正月末,掐了又长,长了又掐,一茬接着一茬。几乎每餐都有一盘,吃不断,也吃不厌,喜欢的就是这种新鲜劲,嚼在嘴里嫩嫩的软软的,没皮没梗立马就化了,满嘴的清香。清炒胡萝卜、焖炒大白菜、水煮茼蒿、芹菜炒腊肉、白萝卜炖牛肉,每一盘来自菜园里的菜都令我欢喜不已,都是山珍海味不能比拟的饕餮大餐。
这样日日忘情地欣赏着母亲的菜园,享用着园子里的蔬菜,倒是过得幸福了,不仅能吃到新鲜菜,还能吃到焖香的大锅饭和锅巴粥,这都是在外多年的我常常念叨的幸福光景。
看着眼前这一方生长旺盛的菜园,我的乡愁潜滋暗长涌上心头,母亲的菜园有我童年的欢乐和向往。
记忆中母亲的老菜园要比现在大一倍,没有母亲现在住的小屋。因为家家养鸡养猪,那时的园子是有篱笆的,用木槿编织,实用又好看。一到初夏,又高又密的木槿篱笆便开出无数粉红的花朵,形似喇叭,朝开暮落,一期接着一期,一直开到仲秋。篱笆上还缀满了各种瓜菜的花,有苦瓜蛋黄色的小米花,有豇豆紫红色的蝴蝶花,有丝瓜金黄色的喇叭花,更别说园子里红色的辣椒、紫色的茄子、青色的黄瓜……现在想想,那时菜园便是五彩缤纷的世界,是万紫千红的花园,真是美啊!
园子周围有许多树,比如桃树、杨树、桑树和苦楝树。树是孩子们向往天空的阶梯,一到春末夏初,孩子们便以树为伴。早晨,伴着露水在篱笆上、树上寻找蝉蜕。白天几个小伙伴一起拿着带网的竹竿在树枝间寻蝉、捕蝉。抓住的蝉我们会放在纸盒子里或者蚊帐里,听它鸣叫看它飞舞。晚上我们还打着手电在树旁观看蝉的幼虫蜕皮的过程,看它如何长出翅膀、如何魔幻地变着身形。
记忆中最深刻的还是菜园门边的那一棵碗口粗的桑树。桑树有两样东西吸引着我们:桑叶和桑葚。桑叶摘了可以卖给养蚕人,桑葚可是我们宝贵的零食。早期的桑葚,粉色的,酸;成熟的桑葚,紫色的,甜。可以说,桑葚的粉和紫、酸和甜的循环,就是我们斑斓童年的真实写照。当然,最有意趣的还是桑树之巅的那份逍遥。有一次,为了躲避祖母派活,趁她收拾碗筷,我一溜烟跑出去,噌噌地爬上了桑树高高的枝丫间隐藏起来,稳稳地骑在三叉树枝上,一边随风摇摆,一边数着近端枝叶间的桑葚,好不逍遥。累了困了就像考拉一样抱着树枝眯一会儿;醒了摘几颗桑葚润润嗓子,觉得做个猴儿也挺好,逍遥自在;看鸟儿从眼前轻盈地飞过,觉得还是做只鸟儿好;看远方南山隐约的轮廓,觉得山中肯定有无数的新奇……
而现在木槿篱笆虽然没有了,但无数盛开的粉色喇叭花和各色瓜菜的花组成的花墙,如锦如织,如梦如幻,永远镌刻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成为我毕生追逐却永远抵达不了的奇章华彩。桑树也不在了,但桑叶的清香和桑葚的酸甜,成为我童年抹不去的珍藏;而桑树之巅的逍遥、蝉蜕的迷幻和响亮的蝉鸣,都是我无比珍贵的童真童趣。
17
古老的月牙泉村
镇海中学 陈涛
将近三点的敦煌,太阳还当空挂着,火辣辣地照着商务车的屁股,轮胎碾过的农家小路,飘扬起一串一串的黄沙飞尘。一条狗逗趣般地追着,跑着,叫着,喘着,晃动着肥硕的臀,颠簸着,担心一个趔趄就趴下了。
当车驶进月牙泉村,我知道,我们离月牙泉不远了。
果然,当驹觉(藏语中的哥哥)把车稳稳地停在一个简易牲口棚的门口,我往窗外瞟了一眼——满眼的黄沙连绵不绝,像极了富春江畔的群山绵延——眼神就再也没有离开过。
驹觉说:“陈,月牙泉到了。”
远处一望无际的是黄沙,绵密堆叠成了土丘,土丘长得高了些,就成了山,那是一种绵延万里的感觉,整个眼眶都被这金色的沙子填满,唯独留下一线的蓝色,撩拨着那一轮硕大的太阳。
远处,没有一丝痕迹的黄沙,像流水般静静地淌着,任何声响都是飞不进去的,它似乎有一种销蚀万物的能力,再大的声响都被撕裂开来,然后就默默地融进沙里面,变成黄沙的一部分。
远处,再远处,一层一层的热浪,像是从天而降的细雨,静静地浇灌着这金黄色的流水,但水位线却没有一丁点儿的上涨。恍惚间,和黄沙有关的故事一个接着一个在热浪上演绎,宛如海市蜃楼般壮阔。但故事是无声的,默片时代的卓别林怕是要赞服这漫漫黄沙上的“粉墨”专场吧。于是乎,“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变成了光影,“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变成了光影,“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也变成了光影……
老人用不标准的普通话对我说:“黄沙是会吞人的野兽。”
在我看来,有时它像是一只温顺的猴子,只要你静静地看着,亲亲地抚摸,它便会依附着你,展现着它的多面玲珑,如若你激怒了它,它就张开血盆大口,一口吞了你……
我们的车在逼仄的黄沙路上转了个头,驹觉说这是月牙泉景区的后门,以前是可以进出的,现在被保护起来不让进了,只有少许的骆驼在这里休养生息,还有几户农户在这里安营扎寨——一些年轻人搬到城里去了,只留下稀稀疏疏的几户人家。老人喃喃哼着小调,手上一刻不停地拿着干草编着什么。
这里是清一色黄土垒成的房屋,屋顶盖着厚厚的干草,我叫不出名字,有几撮干草垂挂下来像是刘海般。门口横竖交叉的竹架子下,两根苍遒有力的葡萄藤密密麻麻地伸出触须,饶有生命地铺满了整个竹架子,偶尔冒出几串葡萄,堆堆叠叠而又小巧玲珑,这漫天漫地的黄色里,唯独这一点一簇一架的绿色坚挺地在这洪水猛兽般的黄沙里生长着。
古老的月牙泉村,并没有被商业浪潮裹挟,这“茅檐低小”,屋外老藤青叶的质朴也未曾改变。许是几十年前那位埋在三危山脚下的常书鸿先生也摘过这儿的葡萄,用放大镜和毛刷细细扫过这里的每一粒黄沙。丝绸之路和莫高窟,有多少人物在此拂起点点黄沙……叱咤风云的西晋索靖将军,他的战旗在黄沙里飘扬,六十五岁高龄仍征战沙场;玄奘勾连了文化大桥;张骞打通了西汉王朝的陆上贸易通道;昭君出塞,稳定了王朝的边疆……唯独那贼眉鼠眼的伯希和,不敢点燃火把,不敢驾车长驱,只能蹑手蹑脚地抱着经书头也不回地蹩回法国。
这古老的敦煌呀,我虽未见到你飞天的侧面,却裹挟着满目的黄沙浏历着你千年来的侧影,静默,无声……
手捻一片油绿的葡萄叶,我正捻着的还有一轮黄昏和一世界的黄沙。
18
唯有牡丹真国色
宁波市四明中学 高丽娜
有一年临过年前,三土从花鸟市场买回了两大盆牡丹。浓郁茂盛,大团大团紧促的花骨朵儿像含羞似的。一进家门,她们就被奉为“座上客”。为了给牡丹找地方,三土先是把她们挪到阳台,怕被晾晒的衣服给碰了,又小心翼翼地抱到客厅,最后又放到了阳台上。三土严肃地对我和依依说:“谁也不许碰她!”
春节的那几天,牡丹花开了,雍容大气。花大而香,难怪有诗云:“竞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
十几天后,花儿开始慢慢地凋落了。花瓣落在地上,慢慢地水分没了,颜色褪去,有了一种泥土的色彩。再过了一段时间后,牡丹花的叶子也慢慢地凋零了,最后只剩下两个大花盆空荡荡地留在阳台上……
有一年夏天回老家,四姨向三土求画牡丹。三土随口说:“没处画啊,桌子得很大,颜料也没有。”没想到第二天,四姨就在家里支起了一个大画桌,颜料也准备好了。三土就系着围裙画了起来。没想到,消息传开后,表弟们表姐们也要。这样一下子就开始了三土为期五天的“牡丹富贵图”专场表演。
在人们纯朴的心里,牡丹是和富贵吉祥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他们喜欢这雍容典雅的牡丹,也希望自己的日子和这盛开的牡丹一样,饱蘸着勤劳和踏实的芳香,让幸福绽放在每一个人的心头。董桥在《牡丹有妖》中说:“我从来不敢乱收牡丹,怕她浓艳,怕她佻薄,怕她富泰。”但老家人是不怕的,他们喜欢这浓艳富态的牡丹。那几天里,三土就在画桌上画“富贵牡丹”。老家的人最喜欢一嘟噜一嘟噜盛开着的各色牡丹。他们眯着眼,互相打量各自手中的画:“嗯,不错!美得很!”言简意赅里透露出的是满意和知足。有时他们对着别人家大堂上挂着的画指指点点评价着,好像他们个个都是专家一样。也许他们不懂欣赏什么情趣和笔法的精熟,他们只觉得那些浓郁的牡丹里,呈现出来的是安详富态的生活。
《牡丹有妖》中还有一句精辟的话语,深得文玩之趣:“玩文玩毕竟只是品味的消遣,一旦燃起投资的野心,清淡的沉醉一下子变成混浊的压力。”一直喜欢董桥那清雅的文笔,吴侬软语般细腻,向往着“品味的消遣和清淡的沉醉”,而他的境界于我而言,总是遥不可及,终归无法超脱。因生活的浮躁,总想在喧嚣中觅得一份属于自己的沉静,渐渐地便喜欢上了石之静穆和竹之清幽,更喜欢的是书。只想舒缓压力之余,有一份并不刻意的回馈。而现在,我也喜欢上了牡丹。其色、香、韵之美,的确令人倾倒,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
大唐里的牡丹个个是精妙的女子,把女子的气韵和精华饱满地绽放在人世间。说到大唐,眼前就出现了一个女诗人——大唐才女薛涛,她的《牡丹》一诗中有“去春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和“传情每向馨香得,不语还应彼此知”,饱含了久别重逢与悠长的情思。女诗人用倾诉衷肠的口吻,采用了“情重更斟情”之法,把牡丹与人之间的情感反复打磨,造成绵长而情意绵绵的、“不语”而“彼此知”的意境。一生寒微的王建写有一首五言律《题所赁宅牡丹花》,人们都在赞叹他的构思之妙:诗人写心理上和认知上的一种接受过程,经历了最初的恐花——爱花——惜花——把落花当香烧的过程。我似乎更喜欢他的颔联和颈联:“粉光深紫腻,肉色退红娇。且愿风留著,惟愁日炙燋。”色彩感、触觉点和情感链就这样轻轻巧巧地联系了起来。
刘禹锡的《赏牡丹》里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诗句,就像一个北京大妞一样,直白爽直,却又带着京都人的那种不动声色的自豪感。
三土尤爱牡丹。今天一大早,三土就开始在画桌前摆弄着一盒铜钱。我好奇地看着:他把几个铜钱摞在一起,仔细观察,然后就拿起毛笔,一只老鼠长长的尾巴穿过了一枚铜钱的方孔。俏皮而喜庆的是另一只小飞鼠,正背着一只朱红的钱袋子,嗅着这一摞的铜钱,满脸含笑。而一丛牡丹,正在不远处望着这些,摇曳着自己颤颤巍巍的花朵。
19
桃花灼灼
宁波市北仑职业高级中学 刘德福
学校距家有一段距离,开车大概需要二十分钟。都市生活就是这样,如果抬脚就可以从家里来到单位,就缺少了都市生活的高远情怀。我上班走的主干道上,有长长的两排桃树,足足有七八公里。春天的时候,桃花开了,一路浅白粉红,真是壮观,如果只用“灼灼”来形容并不够,感觉还缺了气魄。
这也让我想起了塞北老家的桃花。故乡后山的桃花是散养的,没有这里人工种植的有气势,只能说是村姑系列,但那里却是我童年最好的乐园。放学后,我总是找个借口,偷偷地溜到我家的后山上,因为那里有一坡的桃花。桃花开放时没有叶子,只是一树旺盛的花朵,一簇簇地占满了枝头。初春,风中还有凛凛的寒意,可是桃花却忍不住全开了,像一个淳朴的少女,因为心中的喜事,突然绽开了笑脸。
阳光送来了温暖,风送来了柔和,蚯蚓松动了泥土,河水涨起了潮。一株,两株,一坡桃树簇拥着鲜艳的色彩,让春天明媚了起来。走近,慢慢地闻着,这是一种看似淡雅实际上却芳香浓郁的花。经不住诱惑,用手去轻抚,花瓣光滑细腻,那种柔和,让自己的手禁不住缩了回来。日光投射过来,视线里,浓郁的花香仿佛在喧腾着,奔涌着。一个少年,此时就在这光芒和芳香中陶醉了,心中涌起了一种眩晕的感觉。不过,几日之后,再次登上山坡,粉红和粉白都已经消失了,树枝被浓绿代替,花瓣落了一地,形成一层厚厚的花瓣土。我失望,我怅然,心中突然疼痛起来:这么美好的东西怎么说没就没了?如果这些花永远盛开在枝头上该多好啊!
那时少年的心中,还没有时光易逝、人生短暂这样的感慨,只是觉得美好的东西是如此脆弱,美好繁盛和凋零残败的对比如此明显,让我突然有些手足无措。
一个冬天的下午,上初二的我在学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在老师的讲述中,我想起了我家的后山坡,还有春天那繁盛美丽的桃花。老师说陶渊明描写的桃花源是虚幻的,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理想。可是我觉得,我的桃花源,是真实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样的景象,在我的老家是真实的。塞北老家,不仅景色美好娴静,生活也是美好的。我们生活在山区里,阡陌纵横,炊烟袅袅,农夫在田里劳动,自给自足,难道不是现实版的桃花源吗?
后来,读到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两首桃花诗,我为刘诗人把桃花比喻成投机取巧而在政治上愈来愈得意的新贵而感到怅惘。这两首诗分别是《游玄都观》和《再游玄都观》,写的都是长安近郊玄都观的桃花。永贞元年,刘禹锡参加王叔文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元和十年,朝廷有人想起用他以及和他同时被贬的柳宗元等人。《游玄都观》这首诗,就是他从朗州回到长安时所写的。表面上,写的是玄都观看桃花的情景,骨子里却是讽刺当时权贵。千树桃花,暗指十年来由于投机取巧而在政治上愈来愈得意的新贵,而看花的人指的是那些趋炎附势之徒,为了富贵利禄而奔走权门,就如同在紫陌红尘之中赶着热闹去看桃花一样。由于刺痛了当权者,时年四十四岁的刘禹锡再度被贬为连州刺史。十四年后才被重新召回。故地重游,又写了《再游玄都观》。
《再游玄都观》这首诗是诗人联系政局变化,睹物生情,百感交集。玄都观中,多半地方已长满青苔,荒凉萧条。昔日那些明艳趋时的桃花都已死光了,唯有野花遍地丛生,就连种桃之人也去向不明了。诗人暗喻,当年那些充当打手的权臣及其党羽现在都到哪里去了呢?我刘禹锡不是又回来了吗?平常人这个时候,大多会选择明哲保身而三缄其口,至少会韬光养晦,但刘禹锡不,他依然故我,豪气逼人,初衷未改。刘禹锡因此又被贬,派往东都洛阳做了太子宾客这样的闲官。而这一切,早在他的预料之中。
两次吟桃花,厄运二十多年,仍一笑而过。刘禹锡是被“桃花”误了一生的诗人,他豪放洒脱,而我的桃花却蒙受了“冤屈”。桃花在中国文化中某些时候的确存有贬义,比如“烂桃花”“桃花薄命”等。不管怎样,在我的心目中,桃花永远都是那样淳朴热烈,一到春天,就迫不及待地开放,短暂美丽之后,便把枝头让给了翠绿的叶子。
到了江南之后,我才见识了四季鲜花的繁盛。小区边的公园里,四季鲜花盛开,一块土地,被辛勤的园林工人莳弄得像魔术师。不过,绚烂的花色在心中总是浅浅的,就是开车驰骋在开满桃花的道路上,也只是勾起我对记忆中那满山坡桃花的回忆罢了。
20
春日养鸡
宁波市鄞州中学 王红元
与我同龄的长成于乡村的女子,每到春天“小鸡草”抽穗扬花时,总会想起一群小绒球似的黄灿灿的小鸡,在一片刚从上一个春天匆匆赶来的茵茵草地上,向我们蹒跚走来。
我能感觉到手掌心被它尖细的爪子扒挠过的酥麻。它歪着头看你和这个世界,两只眸子又黑又亮。
那个挑着竹框的中年汉子又来了。弯弯的扁担两头挑起两只高过孩子人头的圆圆的竹框,嘤嘤嗡嗡,嗡嗡嘤嘤,随扁担的晃悠,扎扎实实地落入妇人与孩子的心里。
盖子下藏着一个喧嚷的童话王国。掀开一层,露出满满一屉拥挤喧腾的各色小鸡仔。孩子团团围住婆婆妈妈们,仰脸目不转睛地盯住她们挑剔的手,伸进去捧出一只最活跃的,再捧出一只毛色最纯、叫声最亮的,撒珠子似的一只只撒在反扣在地上的竹框盖子里。
每个人都津津有味地欣赏被忽然拎出来的小鸡仔们的表演。它们从起初的踉跄踏空,到后来自信地快速踱步、冲撞、啼叫。反复更换,观看,再更换。妈妈手里攥着有限的钱,一定要用在最健壮的小鸡身上。
竹框里装的当然还有毛茸茸的小鸭子。
婆婆妈妈们挑得不亦乐乎,孩子们看得不亦乐乎。最后成交的量不论多寡,那挑担汉子的脸上都是欢喜的笑容。
临近中午,买主们在别家的炊烟与饭菜的香味中,拎着各自的鸡仔满足地散去,孩子们则意犹未尽,依然围住汉子的竹框,看他慢悠悠地吃自带的干粮,看他慢条斯理地整理存货。汉子和和气气地跟孩子们聊天,随手抓出竹框里最呆笨的几只,送给孩子们玩。这些小鸡大多活力差,有些甚至挨不过那一天。
当然,更多人家养育自家母鸡孵出的小鸡。除非家里没有养小鸡的打算,或者老母鸡在夏末不合时宜地抱窝——农家养鸡大多以一年为周期,春天养,过年吃,刚好——妈妈们会用黑布包住抱窝母鸡的眼睛,把它悬空放在晾衣竹竿上,好让它早早从拙笨慵懒的抱窝状态中醒来。为保持平衡,它常不自觉地前后左右摇摆。看着真让人心疼。
母鸡孵蛋,二十天左右小鸡尖尖的喙就能啄破蛋壳,不几天,鸡妈妈就咕咕地领着一群小鸡满地刨食。
孵蛋这二十天,无疑是小孩近距离观察、揭开生命降临神秘面纱的好机会。妈妈和奶奶简直就是这仪式的神圣司仪。从备窝,到凑近昏黄的灯烛照蛋挑选受精卵,孵十天后再凑近灯烛观察受精卵的发育情况,到某天放学回家母鸡的翅膀下忽而探出几只小黄脑袋,家里的孩子似乎是一夜之间长大了。经过鸡窝,尽量脚步轻轻,说话也轻轻。
刚孵出的小鸡绒毛颜色不一,有人说,除了绿色、蓝色,红、黑、黄、橙、花色都有,小孩子更喜欢明度最高的黄色,所以那只风靡全球的小黄鸭才能唤醒所有人未泯的童心。
刚出窝的小鸡最好玩,介于宠物与家禽之间。对母亲来说它们是小家禽,是行走的食物,是改善家计的机器;对孩子来说却不是,尤其是对女孩子,绝对是激发母性的好玩具。所以,吃掉亲手养大的鸡,对孩子来说,简直是件残酷的事。遇上较真的孩子,有时吃个鸡蛋也会伤心,像是吃掉了一只本来可能存在的小鸡。太小的孩子,一律被告诫只能远观,不能亵玩——握住一只小鸡,要注意手掌的张开度与握力大小的把握与配合——只有大孩子才能做到爱而不伤害。
好在可以给小鸡投食,借机接近它们。趁母亲不注意,偷偷摸摸它们,捧在手心里,凑近自己的脸颊、小嘴,微笑,呵气,小心地亲亲,再亲亲。
撒一小把碎米就够小鸡吃一阵子,拔一小把长在树荫下细嫩的“小鸡草”——后来查了资料才知道,它的学名是早熟禾,我国南北各省、亚洲各国、欧美均有分布。剪下细密的小穗子,脚边就会有一地小鸡。煦暖的春风里,这该有多美。
春天,每家都会有一群毛茸茸的小鸡,每家又都会在小鸡身体各部位涂些颜色以示区别。等这些或头顶一点红,或腰身一个绿括号的小鸡,一周后开始长羽翼和尾巴,两个月后羽毛基本完好的时候,就再不是小孩的玩具,它们就像五六岁的孩子一样,长了些硬毛,有了点脾气,不再是单纯的小可爱了。
留言格式
文章序号 标题 上榜理由
(每人最多选10篇)
届时我们还将在精彩留言中
选出若干名读者
送出精美奖品一份
你的留言对我们很重要!
感谢积极参与!
活动细则
1. 评选范围:2020年度发表在《未来作家》上的所有学生和教师作文。
2.留言截止日期:2021年3月7日。
3.每人限留言一次(最多选10篇)。
4.入选2020年度“十佳作文”的作者,都将获得精美礼品以及证书一份。
5.活动最终解释权归《未来作家》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