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十年,“港城蓝”频繁刷屏连云港的朋友圈;这十年,“清水绕城”逐渐成为常态;这十年,山海港城越发美丽宜居……8月23日,“奋进新港城 建功新时代”系列主题——生态港城专场新闻发布会召开。十年来,连云港在生态环境保护、国土绿化、化工园区整治及绿色转型、幸福河湖建设、生活垃圾处理能力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连云港近几年变化(十年大变化这样的连云港)(1)

花果山玉女峰云海

高颜值生态答卷请查收

近年来,连云港认真践行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交出了一份高颜值生态答卷。

连云港近几年变化(十年大变化这样的连云港)(2)

月牙岛的北湖

2013-2021年,全市经济总量增加了108.9%,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分别削减了31.6%、25.8%、34.4%、32.2%,全市PM2.5年均浓度从67微克/立方米下降到32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率从66.3%提升至83.8%,劣Ⅴ类水体全面消除,大气、水环境质量均达到有监测记录以来最优水平,蓝天白云成为常态,绿水青山触手可及。2021年连云港获得省政府生态环境领域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督查激励,社会公众生态环境满意率达到94.5%,生态环境改善成效获得社会各界充分认可。

连云港近几年变化(十年大变化这样的连云港)(3)

整洁的道路和两侧的民居

奋力书写绿色港城新篇章

十年来,连云港将国土绿化工作融入全市发展大局,以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为抓手,深入贯彻科学绿化理念,奋力书写绿色港城新篇章。目前,全市林地总面积226.39万亩,林木覆盖率27.4%,森林资源数量、质量持续提升,港城大地绿水青山触目可及,山峦层林尽染、平原蓝绿交融、城乡鸟语花香、碧海蓝天相映的美丽港城新格局逐步形成。

连云港近几年变化(十年大变化这样的连云港)(4)

俯瞰苍梧绿园

经过多年努力,该市实现森林资源快速增长,完成造林绿化面积195.7万亩。建成省级绿美村庄571个、全国生态文化村2个,美丽乡村建设迈上新台阶。2016年创成全国绿化模范城市,2017年启动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已进入国家验收最后冲刺阶段。林业总产值从2012年的150.6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351.1亿元。十年间累计投入5000余万元开展有害生物防治。

连云港近几年变化(十年大变化这样的连云港)(5)

俯瞰孔望山

强力推进化工园区整治

十八大以来,连云港按照“持续整治、巩固提升、系统谋划、统筹发展”的总体思路,“一园一策”“一企一策”开展问题整改,扎实推进不达标化工企业关闭退出,加快完善化工园区(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化工行业整治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不断提升我市化工产业本质安全水平。

连云港近几年变化(十年大变化这样的连云港)(6)

后云台山

2017-2021年,该市共关闭化工企业256家,对于关闭退出的化工企业设备拆除、物料固废废水清理等工作已基本完毕。同时,我市对化工园区进行提档升级,增加双重预防机制、特殊作业管理、园区环境质量监测预警及溯源等功能模块,安装周界监控、高空热成像监控、大气监测站、大气微站等硬件设备,实现对园区安全、环境、能源、物流等重点防控面的智能预警与分析评价。

连云港近几年变化(十年大变化这样的连云港)(7)

美丽的石梁河

在工业绿色发展方面,“十三五”以来,共实施省市级节能改造项目100余个,节能50万吨标准煤。共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7家、绿色设计产品2项、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家;省级绿色工厂15家,实现了全市重点医药和石化企业国家级绿色工厂全覆盖。

连云港近几年变化(十年大变化这样的连云港)(8)

俯瞰连云港港口和连岛

幸福河湖带来幸福生活

党的十八大以来,连云港坚持把河长制工作作为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不断创新河库管理体制,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强力推进幸福河湖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连云港近几年变化(十年大变化这样的连云港)(9)

新闻发布会现场

2017年起连云港全面推行河长制,目前,市县乡村四级共有河长3329人,尽职履责守护全市河湖。幸福河湖建设方面,自2019年起,全市共清理整治各类侵占河湖空间违法问题5400余项,其中违法圈圩3.68万亩、违法建设210余万平方米;大力推进幸福河湖样板段建设“6 1”行动,实施一系列河道疏浚治理工程。生态湖净化工程有效减少城市尾水入海污染,玉带河、大浦河、大浦副河等实施黑臭水体治理,市区河道全面消除劣Ⅴ类水,“清水进城、活水绕城、涝水出城”的城市水生态建设目标初步实现。石梁河水库全面实施综合治理、生态修复,全面扭转了石梁河水库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重现昔日水清岸绿碧波荡漾的美景。

垃圾处理体系逐步构建

党的十八大以来,连云港高度重视城乡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纳入了生态文明、高质量发展等重大部署统筹谋划,统筹推进生活垃圾焚烧、餐厨废弃物和建筑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强化垃圾焚烧飞灰、填埋场渗滤液等污染防治工作,逐步构建城乡统筹、设施配套、能力充足、运行规范的生活垃圾处理体系。经过多年建设,全市生活垃圾焚烧日处理能力达到4600吨,处理能力是生活垃圾产生量的1.2倍。全市现剩余生活垃圾应急填埋库容78万立方米,满足应急填埋场保障需求。飞灰填埋设施建设方面,全市飞灰填埋场总库容101万立方米,剩余库容81.11万立方米,满足飞灰无害化处理需求。餐厨垃圾处理方面,目前,全市已形成日处理360吨的餐厨垃圾处理能力,全市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推进建筑垃圾利用方面,近几年,全市共建成建筑垃圾处理设施7座,建筑垃圾年资源化利用能力约395万吨,实现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设施全覆盖。

通讯员 王从帅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凌飞

校对 徐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