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家里人多、村里路又难走,特别费鞋,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足部皲裂快速修复方法?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足部皲裂快速修复方法(母亲纳鞋底的双手)

足部皲裂快速修复方法

小时候,家里人多、村里路又难走,特别费鞋。

那时,市面上还没有成品的鞋子,黄球鞋不透气、松紧口的黑布鞋鞋底太硬、皮底胶底的鞋子又太贵,母亲就纳鞋底,给我们做鞋子。

纳鞋底、做鞋子,是母亲从姥娘家带来的手艺,也是以前农村传统女工的一种吧。

母亲在姥娘家八位兄妹中,排行老四,上有兄姐、下有弟妹,自小母亲就帮着姥娘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和农活,而做鞋,就是一门基本功。

母亲陪嫁的红漆木柜里,有几摞子鞋样子,鞋样子就像鞋底的磨具,比照着不同的脚型修剪成的,纳鞋底时,朝上面一套,比划着纳就行。邻居没鞋样子时,也时时常过来借。

鞋面子,是用一些边角料废布,用浆糊粘了几层、显得厚一些,反复晾晒,然后就是成型、裁剪,和鞋底缝合在一起,这样就做成了鞋子。

过程其实很繁琐,但当时也没办法,家里没钱老上街买鞋子的;买的成品鞋,平时不穿,是人情礼节大场合,出门用的。

那些年,每天晚饭后、睡觉前,或遇到雨雪雷暴恶劣天气,无法下地干活时,母亲就会端出打着几块补丁的笸箩筐,翻找出纳了半截子的鞋底,戴上老花镜和顶针子,拿起锥子和大头针,继续纳鞋。

很多时候,母亲纳了一堆鞋底,走亲戚时,给姨姐、表哥他们也送一摞,这是她最朴实、最尽心的礼物,虽然不起眼,很普通,但凝聚了母亲日日夜夜的心血。

有时我和母亲走亲戚,听到姨姐不停夸,“你看四姨鞋底的针线多好,比店里卖的耐穿多了。”也有的亲戚,不太珍惜母亲的劳动成果,觉得太土。那时,敏感的我,已经知道为此尴尬了,有了穷人自尊的意识,想到母亲纳鞋底的一针一线,觉得白白送人了,真不值。

用手工纳的鞋底、缝制的布鞋,样子难看,但耐穿、透气,越穿越舒服。

纳鞋底很费力,先用锥子在鞋底费力地顶出一个大孔、穿透气了,再用穿着麻绳的大头针引过,顶一个孔都费事,全靠腕力、纯手工,最后成型的是密密麻麻的满鞋底的麻绳孔儿。

母亲那时已经花眼了,认不了针,就喊在外面正疯跑玩的我,回来帮我认针。看着我满头大汗、得意洋洋地帮她认好针,她的眼里充满了慈爱,觉得调皮的我,终于干了件正事。

纳鞋底时,稍不注意,就会戳到自己的手,她的双手,贴了很多膏药,都是纳鞋底时无意中弄破的伤口。

常年纳鞋底,母亲的双手都被咯出了道道血口,旧伤未愈、新伤又来,到了冬天,伤口重新被冻裂,手上的裂痕触目惊心,裂开的伤口像鱼嘴那么大,母亲经常用开水烫以缓解疼痛。

后来,家里条件改善了,可以买成品鞋了,母亲还是经常纳鞋底,说这样的鞋子,穿着舒服。

当年,淘气的我,穿着母亲纳的鞋底,去摔面包、奔跑跳跃,与其说摩擦耗费的是鞋子,不如说是一次次淘气让我母亲勤苦的双手一再的皲裂、疼痛。

若是回到儿时,我一定不那么皮,不那么费鞋子了。

可是,时光能倒流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