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荒蛮之地(云南这四地各个)(1)

7月18日下午,云南省文化旅游发展昭通、曲靖、文山、西双版纳专场新闻发布会在海埂会堂召开,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云南荒蛮之地(云南这四地各个)(2)

赵嘉 摄

昭通

滇川黔渝省际区域文化旅游目的地

云南荒蛮之地(云南这四地各个)(3)

昭通市 柴俊峰 摄

昭通地处云、贵、川三省结合部

辖9县1市1区

国土面积2.3万平方公里

居住有汉、回、彝、苗等

24个民族630万人

历史悠久、文化厚重

昭通古称“朱提”(shū shí),元朝时改为“乌蒙”,清朝改土归流后改为“昭通”,所以古“朱提”就是现在的昭通,从公元前135年汉武帝设立朱提县至今,已有2150多年历史。自秦开“五尺道”、汉筑“南夷道”以来,昭通便是中原文化传入云南的重要通道,是早期云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厚重的历史文化哺育形成了备受关注的“昭通作家群”和“昭通文学现象”;2020年,中华文学基金会授予昭通市“文学之乡”称号。

云南荒蛮之地(云南这四地各个)(4)

昭通威信县扎西老街街区 供图

区位优越、资源富集

昭通素有“咽喉西蜀、锁钥南滇”之称,自古就是出滇入川的重要通道和中原连接南亚、东南亚的交汇走廊,是云南融入长江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链接点。

云南荒蛮之地(云南这四地各个)(5)

即将投入使用的水富港进港路 曾光祥 摄

“十三五”以来,昭通相继实施“交通先行”“交通强市”战略,累计完成综合交通固定资产投资2143亿元,其中,高速公路突破900公里,镇雄、威信迈入高铁时代,先后开通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重点地区航线,渝昆高铁、昭通新机场开工建设,市内“两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快捷、安全、舒适的综合交通让昭通的山不再高、路不再远。昭通矿产、生物、旅游等资源丰富,是名副其实的“聚宝盆”;水能资源富甲全滇,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三座巨型水电站相继建成投产,形成了特殊的高峡平湖景观。

云南荒蛮之地(云南这四地各个)(6)

白鹤滩水电站 谢雷 摄

山川秀美、气候宜人

昭通处于四川盆地向云贵高原抬升的过渡地带,特殊的地理,孕育了大山、大水、大峡谷的独特自然景观,能给广大游客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震撼。昭通旅游资源禀赋高、类型全,共有367个旅游资源点,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其中,国际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颈鹤之乡大山包、“天麻原产地”小草坝、“交通博物馆”豆沙关以及“扎西会议”纪念馆等景区景点,让广大游客流连忘返、印象深刻。昭通全年平均气温在11℃-21℃之间,中心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7%,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素有“秋城昭通、避暑胜地”的美誉,是广大游客避暑康养、休闲放松的理想之选。

云南荒蛮之地(云南这四地各个)(7)

柴峻峰 摄

“十三五”以来

昭通市整合资源,加大投入

文化和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云南荒蛮之地(云南这四地各个)(8)

渔洞“千岛湖” 柴峻峰 摄

文物保护更加有力

11573件套馆藏可移动文物,1148处不可移动文物和59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得到有效保护。

服务设施不断完善

先后建成公共图书馆12个、文化馆12个、博物馆(纪念馆)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46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376个,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基本形成。建成29个游客集散中心、17家A级旅游景区等一大批旅游设施。

文艺创作持续繁荣

充分挖掘传统文化元素和现实生活题材,聚焦疫情防控、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时代主题,创作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等各类舞台文艺作品700多个,其中:有56个优秀节目在国家和省级各类赛事中获奖。

文旅产业迅速发展

“十三五”以来,全域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康养旅游加速发展,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2.21亿人次、同比增长99.1%,实现旅游总收入1724.2亿元、同比增长199%。

品牌品质不断提升

打造了“苹果文化节”等十大文化旅游品牌,“磅礴乌蒙、大美昭通”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先后获得“中国最佳品质文化旅游目的地”“首批国民休闲胜地”等称号。“一部手机游云南”昭通板块不断完善,17个主要景区景点全部云端绽放,智慧旅游建设有序推进。从严从实整治文化和旅游市场秩序,健全投诉处置不过夜、“30天无理由退货”等长效机制,旅游市场持续规范提升。

云南荒蛮之地(云南这四地各个)(9)

磅礴乌蒙山 秦明 摄

“十四五”期间

围绕“滇川黔渝省际区域文化旅游目的地”

发展定位

昭通将重点抓好5个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