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赛点学校的那一刻,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不管结果如何,也算是为这段时间的备赛画上了一个句号,也为自己不惑之年拉开了序幕。

对我来说,备赛这一个月远比从教二十年的岁月还要漫长。一路走来,酸甜苦辣五味俱全,有过欣喜,有过迷茫,有过绝望,也有过欢笑,但更多的是成长。虽然依旧未曾窥见全貌,但是在语文迷宫的门缝中,那奇美壮美的风景已经若隐若现……

用各种姿势的走教学反思(感谢生命最美的遇见)(1)

(图转网,如侵删)

回首,一段经历一次成长

赛前,朋友曾经问我,都到了这个年龄了,为什么还要这么“折腾”自己,毕竟,对于我们这样的中年教师来说,只要不出大的纰漏,都能顺利地熬到退休。整天把自己累得半死,“只为一个名号”,多少有些不值得。

对于朋友的这种说法,我无力反驳,毕竟我们很多人都是这样过来的。但是我想,赛教这件事,对我们最大的意义,从来都不是什么称号,而是我们自身的成长——“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只有我们不断成长,才能为自己的课堂注入源源活水,才会在学生的成长经历留下美好的记忆。

仔细想来,这一段时间的备赛,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自己的成长——

通过对文本的深入理解,我更懂得理解了作者的写作目的;通过对课文的反复研读,我明白了编者的编排意图;通过对语句的认真咂摸,我找到了更多的教学切口……最为重要的是,通过这段时间的磨课,我明白作为语文老师,我最该做的是什么,于是,我的语速开始慢下来了,我开始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了,我开始用心聆听学生的课堂发言了……

市赛的时候,我抽中了《答谢中书书》,设计教学流程、制作演示文稿、上课、反思、答辩,虽然走完了整个流程,但是自己的课堂表现,却是差强人意——我本以为我不会紧张,结果我还是紧张了。对比在备课室里其他老师的轻松淡定,我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包括心态,包括储备……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走过这一程,找到正确的方向,意识到自己的问题,跟一个月前的自己相比,我已经有了一些改变。虽然只是不起眼的一小步,但是我想,只要坚持下来,就这样一步一步走下去,终会实现自己的蜕变,长成自己期望的样子。因为这一路走来,有过太多的美好。

用各种姿势的走教学反思(感谢生命最美的遇见)(2)

(图转网,如侵删)

感恩,这一路遇见的美好

6年前,有幸成为了师父的一名弟子,在这六年中,他是最让我感激、给我最多鼓励的一位。毫不夸张地说,是他给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带我看到了更多更美的风景。

接到通知之后,面对四册课本一百多篇课文,我很是茫然,不知从哪里入手。就在这时候,接到了师父的电话,叫我过去磨课。接到这个电话,我烦躁的心,终于安定了一些——虽然我之前也参加过一些赛教活动,在校内也曾磨过课,但是对于赛教课该怎么上,我的心里一直没底,有了师父的指导,我肯定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第一次磨课的时候,我抽中了《卖油翁》,当我信心满满按照我预定的思路讲完了整篇课文,本以为能够得到师父的夸奖,却被告知从一开始我就走歪了路,只想着把自己的感悟强加给学生,忽略了语文本身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二节课,我执教《台阶》,依旧故我,第三节《驿路梨花》……幸好师父不嫌弃我愚钝不堪造就,从教学内容的选择、重难点的确立、教学策略的确定,到教学时间的把控、教学语言的雕琢、教学反思的角度逐一进行指导,才让我恍然大悟——原来微型课应该这么上!

磨课那段时间里,我很累,但是我更知道,师父更累——我只需要思考怎么上好某节课就可以了,但是师父不仅要找出我的问题,还要根据我的实际情况,给出最好的改进措施,就像老话说的那样,师父不仅要帮我找出病因,还得开出方子。为了我,师父到底牺牲了多少脑细胞,我实在不敢去想。好在在师父的悉心指导下,我一天天地找到了课感,课堂也开始流畅起来。

感恩师父,也感恩这一路遇见的美好——感恩师训中心李老师和老领导的关怀,感恩磨课学校校长的鼓励、王教科室领导对磨课活动的安排、其他老师的协助、同学们的配合,感恩自己学校各位领导的支持、同事对我工作任务的分担,感恩“战友”加油打气……

用各种姿势的走教学反思(感谢生命最美的遇见)(3)

(图转网,如侵删)

漫溯,向青草更深处进发

毋庸讳言,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的备课,更多的是“拿来主义”——在网上找一些名师的教学案例,稍加修改之后,就用在了自己的课堂上。

可是我们却忘了,所有成功的教学案例都是建立在相应的学情基础之上的,就算我们根据我们的学情有所修改,也不是我们自己的思考,我们也只是充当了知识的搬运工。更何况,赛教课上,我们无法借用任何外部资源,只能靠个人对教材的感悟和日常的积累。我们对文本的理解就显得至关重要,只有我们自己对教材理解到位了,我们的课堂才会有坚实的地基。

因为赛教课教学时间有限,我们必须在赛前深入研读文本,真正地把教材读透,让一切烂熟于心。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把长文教短,把短文教长,把深文教浅,把浅文较深,在这长短深浅之间找到最适合自己也最适合学生的教学切入点。为了选好点,我开始尝试着深入文本,在字里行间去寻找文字的奥秘,也寻找教学的契机。

比如《驿路梨花》一课,虽然我们都知道文章是通过“我”和老余在哀牢山的深山密林中寻找住处的一段经历来表达雷锋精神代代传这样一个美好的主题,但是如何在文本与主题之间搭一个好的支架,让学生读懂文本并受到情感熏陶,却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经过认真剖析文本我发现,文章是以梨花为线,借助“梨花”这个形象的多重意蕴,让我们直观感受到了雷锋精神的美好,只要学生读懂了“梨花”的意蕴,也就找到了理解文本内容的抓手。

比如《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中的“长须飘飘”,比如《小石潭记》中的“悄怆幽邃”,比如……只有我们找到了最好的抓手,才能让我们的教学更有效,而这一切,必须由我们自己来完成,而不是“拿来”或者“借鉴”。

当然,这一点并不仅限于赛教课,平时的教学更应如此,毕竟赛教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了让我们的日常教学更流畅。

用各种姿势的走教学反思(感谢生命最美的遇见)(4)

(图转网,如侵删)

雕琢,唯有匠心方能精致

作为教书多年的老兵,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多少有一些随意,比如脱口而出的口头禅,比如随处可见的小动作……要命的是,越是老兵,越是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就算意识到了,也很难改掉。

为了我的那些细节问题,师父没少费脑筋——

从小到大,我都是一个不自信的人,每次到了大的场合,我就开始紧张,要么语无伦次前言不搭后语,要么吐字不清一带而过,很多时候,学生根本听不清我在说什么。为了帮我改掉这个毛病,师父从教学语言的轻重缓急入手,对我进行悉心指导,我在课堂上的紧张情绪终于有所缓解了(只是很可惜,到了市赛的时候,我又开始紧张了)。

当然,我们的问题特别多,比如很多时候,为了掩饰我的紧张情绪,我喜欢在教室里来回走动,却忘了这样的走动,不仅无效,还“晃得人头晕”;比如我虽然知道课堂评价的重要性,但是每次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我总是忘了评价学生;比如我每次从上一环节进入下一环节的时候,我总是生硬地说“下面我们开始……”,活生生地把课堂撕裂成几部分;比如我总是佝偻着背……

通过这段时间的磨课与反思,我终于有了些许长进,但是冷静地来看我自己的课,依然很粗糙,想要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我必须要在这方面多下功夫。

教学是一门技术,但更是一门艺术,作为艺术,除了必要的技巧之外,我们更需要一颗匠心,认真雕琢课堂中的每一个细节,就算终究无法做到完美,但“虽不能及,心向往之”,只要我们一直坚持下去,我们就能实现自己的蜕变,让自己的课堂一天天精致起来。

毕竟,就算是名师的课堂,也免不了有这样那样的缺憾,我们的教学之路,本就是在不断修正缺憾的过程中逐渐充盈起来的。

用各种姿势的走教学反思(感谢生命最美的遇见)(5)

(图转网,如侵删)

展望,心有情怀天地宽广

跟大部分同龄人一样,我之所以选择了这个职业,只是特殊时代下的无奈之举,毫不避讳地说,这并不是我小时候所期待的工作。

这些年来,面对越来越淘气的学生,面对日渐繁复的工作,面对这样那样的压力,我有过抱怨,也曾想过逃离。人到中年之后,我发现,除了教书之外,自己似乎什么都做不了。于是,我尝试着调整心态,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日常教学中,在工作中寻找自己的快乐。

在那些长长短短的文字里,我读到了名山大川的美景,读到了古圣先贤的智慧,读到了寻常百姓的离合悲欢,读到了大千世界的万般色彩,然后我把我的感悟教给学生,和他们一起徜徉在文字的世界里,醉心山川美景,聆听先哲教诲,感受家国情怀,看着他充满希冀的眼神,我开始明白自己工作的意义,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自然也就一天天更加充实了。

教育是什么,教育是一份责任,教育更是一份情怀,如果我们把语文当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我们的生命就会一天天丰腴起来,和学生一起变成最好的自己。

如今,一切都告一段落。回首这一段的经历,我想起的不是明知问题在哪儿却始终改不了的迷茫,不是寻找课堂切入点时绞尽脑汁的头痛欲裂,不是面对未知课题时踌躇犹豫的恐慌不安,而是这段时间写下的教材分析,这段时间成长和改变……不知不觉中,它们都已成为我身体生命里的养分,让我的教学生命越来越完整。

醉过方知酒浓,走过才懂情重,煎熬过后回头,发现一切都很值得。展望未来,一个更大的世界已经向我打开了大门,那些奇美壮美的风景,正在向我招手。

我想,这也是一种情怀,值得我一辈子坚守的情怀。

用各种姿势的走教学反思(感谢生命最美的遇见)(6)

(图转网,如侵删)

感谢遇见,感谢与师父的遇见,感谢与团队的遇见,感谢与语文的遇见。这些生命中最美的遇见,不仅是一段经历,更是一份积淀,往后的日子,我会继续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更爱生活,也更爱语文。

因为,一切都还来得及,正如谢云老师所说的那样——

最好的教育,其实是从中年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