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蜀吴三国当中,东吴的名气是最低的,在演义中它也常以配角出现,但在历史上,东吴却是三国中国祚最长的。当刘禅投降西蜀灭亡、曹魏被司马家篡权后,孙吴依旧屹立在东南。吴国凭借的,自然是一位位贤臣良将,鲁肃、周瑜、陆逊,他们都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保住了乱世中的吴国。

与周瑜、陆逊等人相比,陆抗并不为人所熟知,很多人未曾听说过他的名字,可就是他,在陆逊、孙权等人死后,独自撑起了吴国的天下。

陆逊的子孙(他是陆逊的儿子)(1)

常言道虎父无犬子,作为陆逊的儿子,陆抗继承了父亲的能力,也开创了自己的传奇。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陆抗“贞亮筹干,咸有父风,奕世载美,具体而微,可谓克构者哉!”陆抗的确在很多方面都与他的父亲陆逊很相似,他对吴国恪尽职守,行军打仗谨慎多谋,善于判断敌人的意图并提前做规划。也只有这样,陆抗才能延续吴国的寿命,毕竟他所面临的,不再是三国互相制衡的时代,而是晋国一家独大的时代。

与父亲一样,陆抗也是一位少年英雄,他二十岁时就得到了孙权的赏识,被任命为建武校尉,率领陆逊部众五千余人驻守武昌要地。

陆逊去世对于陆抗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他不仅失去了父亲这个依靠,还要面临朝廷的诘难。陆逊去世前与孙权的关系很差,孙权怀疑陆逊有异心,朝中大臣也纷纷弹劾。陆抗还都以后,孙权拿出杨竺告发陆逊的罪状向陆抗发难,陆抗逐条对答,消除了孙权对陆逊的怀疑,也还了陆逊的清白。

这一次对质让孙权看到了陆抗的潜力,他愈发重用陆抗。太元元年(251年),陆抗因病还都,孙权召见陆抗,看着染病的陆抗,孙权流着泪诚恳地对他说:“吾前听用谗言,与汝父大义不笃,以此负汝。前后所问,一焚灭之,莫令人见也。”(《三国志》)

陆逊的子孙(他是陆逊的儿子)(2)

孙权将问责的文书全部烧掉,无疑是对其他人彰显自己对于陆家的信任。孙权知道,自己死后吴国危矣,在鲁肃、周瑜、陆逊全部去世,吴国名将大多陨落的情况下,必须要有一个人来支撑吴国。

孙权选中了陆抗,陆抗也以一生来回报孙权。从孙权到孙亮再到孙皓,陆抗侍奉历代吴国君主,皆鞠躬尽瘁。

陆抗曾数次挽吴国于危难之间。凤凰元年(272年),吴国昭武将军、西陵督举城投降晋国,重城西陵落入敌手。孙皓立刻下令吴军进攻西陵,晋武帝见状发兵伐吴,准备与布阐合击吴军,歼灭吴军主力。

陆抗闻讯立马叫停了吴军,他下令西陵各军暂停攻打西陵城,全军在西陵城外构筑高墙,用以围困布阐把持的西陵城并抵御晋军的进攻。部将都不赞同陆抗的主张,他们认为在晋军抵达前马上进攻西陵城,拿下西陵城以后再反攻晋军,现在在城外修筑高墙只会劳累军民。

陆抗答曰:“此城处势既固,粮谷又足,且所缮修备御之具,皆抗所宿规。今反身攻之,既非可卒克,且北救必至,至而无备,表里受难,何以御之?”(《三国志》)

陆逊的子孙(他是陆逊的儿子)(3)

西陵城曾是陆抗驻守的地方,对于这座军事重镇,陆抗最为了解,想要快速攻下西陵城并不容易,攻打西陵城只会拖住吴军的步伐,让吴军陷入腹背受敌的不利局面。

然而部将们却仍是不赞同陆抗的看法,他们坚持认为应该先攻打布阐,太守雷谭声泪俱下,请求陆抗改变主意。陆抗见状,没有与部将和同僚争执,他允许他们对西陵城进行尝试性进攻。结局果然如陆抗所料,吴军不仅没有攻下坚固的城池,还损失惨重。遭受挫败后,部将们终于相信了陆抗,老老实实地开始修筑城墙。

等到晋国名将羊祜率领五万晋军进至江陵时,军中人都认为只有陆抗可以阻挡。然而陆抗却云淡风轻,他让江陵督张咸毁坏堰坝,迟滞晋军,自己则前往西陵督战。最终,陆抗成功打败布阐,将布阐和其党羽全部诛杀,转头来又击败了晋军。攻入西陵城后,陆抗赦免了被布阐裹挟的万余人,修缮城墙,恢复秩序,很快就安定了西陵城。

在这一战中,陆抗指挥若定。大胆决策,将腹背受敌的不利局面转为分而败之的优势局面。立下如此大功,陆抗一跃成为吴军中新一代的领军人物,人人都称赞陆抗有陆逊之风,但陆抗却“貌无矜色,谦冲如常,故得将士欢心”。

陆逊的子孙(他是陆逊的儿子)(4)

陆抗恪尽职守,鞠躬尽瘁,只可惜他未遇明主,遇到孙皓这个昏君。即便如此陆抗也没有怨言,他屡次进言,劝谏孙皓,推荐良才,挽救被孙皓下狱的贤臣。正是在陆抗的苦苦支撑下,吴国才在孙皓昏庸无道的统治下依旧得以延续。

然而一个国家的覆灭不是一个人可以改变的,纵然陆抗呕心沥血,但孙皓却视而不见。陆抗病重时自知时日无多,他向孙皓陈说西陵的重要性,劝说孙皓施以仁政,加强西陵的布防,但孙皓依旧不听。不久以后,陆抗去世。陆抗的死,象征着吴国良将时代的落幕,自此以后吴国再无良将,晋国立刻南下伐吴,其进攻路线与陆抗预计的一模一样。只可惜陆抗的建议没有得到采纳,吴国覆灭,数代人的努力终究毁于一旦。

参考资料:

《三国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