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是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90后青年教师陆轶文家中最特别的装饰。6把二胡高低错落地挂在墙上,成了她疫情期间居家演奏的背景。在不能去学校的日子里,她在家给学生们上课,自己也借机充电,学了不少新东西。二胡艺术的美妙,融于旋律,溢于弦外。

上海音乐学院二胡陆轶文(青年文艺家速写24)(1)

图说:陆轶文 受访人供图

比赛 从中获益

陆轶文最初会去学二胡,只不过因为父母都要上班,没有人照看她。而对陆轶文来说,只要不学跳舞,学什么都行。陆轶文小学三年级时第一次参加业余二胡比赛,就拿到第一名的好成绩,这让陆轶文从业余开始转向专业道路,短短几个月严苛的训练,就考入了上音附小。读附中时她参加过一些比赛,却没拿到名次,妈妈一度质疑,女儿究竟适不适合走艺术这条路?陆轶文反而较上劲了,“我一定要待在上海!”她满脑子只有这一个念头,于是,一路从上音附小念到上音民乐系研究生毕业,成了标准的上音出品的艺术家。

对于要不要让学生从小参加比赛,每个老师都各执一词。陆轶文认为,尽管拿不到好名次会对心理造成一定的压力,但每一次比赛都可以让人学到很多东西,还可以和其他选手交流。“这是让人快速进步的一个方式,我自己就是一个受益者。”每次参赛都能让她进步一大块,从2009年到2015年,她一步步在中国音乐最高奖金钟奖的赛程里历练自己,优秀奖、铜奖、银奖、金奖,稳扎稳打,最终登顶。

上海音乐学院二胡陆轶文(青年文艺家速写24)(2)

图说:陆轶文 受访人供图

陆轶文毕业后进入上音青年人才“蓄水池”。去年底,她完成了一场《中国旋律——二胡与交响乐的对话》音乐会,用民族乐器二胡与双管编制的交响乐队展开深层对话。陆轶文说:“想通过这场音乐会告诉大家,今天的二胡音乐,它正积极地与时代相呼应,与当下观众对话,与世界文化对话。”

教学 一脉相承

当了老师之后,陆轶文感慨,教导学生带着他们拉好,真是比想象中要难上许多。陆轶文就将自己从小接受到的教学方法总结出来,再运用到学生身上。平时的教学,陆轶文的老师陈春园和她一起对学生实行双导师制,每周轮流给学生上课。“师爷”王永德以前经常将一波学生聚到一起开演奏会,学生之间互相点评,互相帮助,这样开放性的学术课堂让陆轶文印象深刻。于是,陈春园和她也将两人的学生时不时聚到一起开演奏会,课后要求大家写下同学们的优缺点。

上海音乐学院二胡陆轶文(青年文艺家速写24)(3)

图说:陆轶文 受访人供图

在上音学习期间,陆轶文也得到过二胡大师闵惠芬的悉心指导。每当陆轶文请闵惠芬指导时,闵惠芬总是倾囊相授,为了让她更好地理解作品,闵惠芬曾专门带陆轶文找到作曲家王建民学习《第一二胡狂想曲》。让陆轶文受益颇多的,是上音特别注重基本功训练,处在上海这样一个中西兼容的城市,让二胡有了强劲的发展动力。

正如陈春园常常让陆轶文多去研究作曲和戏曲,陆轶文也鼓励她的学生多去接触一些跨界的艺术门类。陆轶文说:“我们学习二胡的时候,应该去学习一些弦外的功夫,不仅可以提升自身,对于二胡艺术的跨界推广也大有裨益。”(新民晚报记者 赵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