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作文是欣赏出来的,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作文范文如何欣赏?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作文范文如何欣赏(好作文是欣赏出来的)

作文范文如何欣赏

好作文是欣赏出来的

郑淑清

(大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辽宁大连 116021)

作文教学是语文学科的重难点,指导学生作文的方法林林总总,而教师的欣赏是激励学生写作的最佳动力源,是帮助学生多出佳作的最好法宝。

教师欣赏学生的作文不是毫不吝啬地打出一个高分数,也不只是一个“好”字,或一句“真棒”。而是通过挖掘精彩、评析亮点、搭建展台、参与交流等途径,为学生写作培养出灵动的思维、欣赏的眼光和高远的志趣。

01

挖掘精彩,激发写作热情

学生受其经历局限,习作总难免幼稚或粗浅。如果只是用优秀作文的标准来审读,就几乎难有可以入目的文章;如果总是用批评或修改建议的方式来评价作文,学生的写作动力就有可能会越写越衰减。反之,如果能用欣赏的眼光挖掘文中的闪亮点,一个个小亮点就会不断被连缀、放大,成就出一组组佳句,那一点星星之火就可能会激发出一篇篇佳作。

有一篇题为《上学路上》的五年级习作,乍看不过是罗列了上学路上看到的建筑和人,乏善可陈,但文中有一处疑问,“我就纳闷儿了:奶奶对门卫爷爷那么热情,对我为什么就那么严肃?难道我连门卫爷爷都赶不上吗?”她的“纳闷儿”让人不由得想到人际关系中的“怪现象”,即我们每每把热情和耐心给了陌生人,却把冷漠和攻击给了身边最亲近的人。抓住这耐人寻味的“纳闷儿”,充分肯定小作者的观察与思考,进而引导她在上学路上再做实地观察,选取感兴趣的对象,丰富写作内容。经过三次修改,一篇有详有略、有叙有议的文章写成了。这一修改过程一直处在被欣赏的状态下,小作者越写越有兴趣,越改越充实,写作信心油然而生。

有的文章乍一看,实在乏善可陈,但如果肯于仔细挖掘,我们就会发现无限惊喜。三年级的小学生学习古诗词时,写下这样两句:“遥望黄海一片蓝,金石滩边沙如金。”句子谈不上对仗,但平仄相对,节奏感比较好,最值得赞许的是其中表现色彩的词语,将蓝天、金沙描摹得生动可感。一位六年级的同学记叙捕鱼经过,写到:“只见水面上一道波纹缓缓向我游来,我屏息凝神,眼光紧紧盯着那道波纹。十米、七米、五米、二米……眼见那条鱼离我越来越近,我举起网,猛地向那条鱼扣过去。”文段中的“盯”“举”“扣”等动词将捕鱼时的动作准确传神地表现了出来。

雨果曾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挖掘学生作文中的亮点也需要教师拥有一双善于捕捉、乐于欣赏的慧眼。笔者曾在香港风采中学听到一节作文课,教师表扬一名高中生“马首是瞻”这个成语用得好,的确,词语本身并无好坏优劣之分,只是当词语进入到具体的语境中,才显示出高下美丑来。学生因为用好了一个成语,就得到了教师点名表扬。教师如果也能用这种欣赏、挖掘的心态,就总能从学生那里找到传神的动词、恰切的比喻、严谨的修饰语等。放大一个亮点,带来不可限量的进取心和创造力,何乐而不为呢?

02

评析亮点,提升鉴赏能力

一个人的写作能力与欣赏能力是密切相关的,学生受其阅历影响,对文章好不好、好在哪里,常常不自知,或知之又难言。教师为学生的作文详写评语,能够帮助学生品评自己或同伴的作文,进而提升其鉴赏力和写作力。比如下面一篇四年级学生的片段作文。

太阳悄悄地落山了,只听远处传来欢快的歌声。噫?会是谁呢?原来是一群鸟儿,它们飞翔在暗蓝色的天空上,好像捉到很多虫子在天空上炫耀呢。有的鸟儿一会在前,一会在后。好像在跟朋友说它捉了很多虫子。有的鸟好像说好似的,一会儿一个形状,一会儿又一个形状。给陆地上的动物看。还有的鸟儿“叽叽叽”的合唱。它们都干什么呢?我想它们全部都回到了自己舒适的窝里,有的给孩子喂吃的,有的在整理自己的羽毛,还有的准备睡上美美的一觉。

等待第二天的开始……

(作者/陈熙哲)

教师评语如下。

开头以声音引入,激起读者好奇心。运用设问修辞方法,自问自答引出描摹对象——一群鸟儿。鸟儿一路欢叫,这叫声引人注意,也引人好奇,小作者运用拟人修辞,把自己对鸟儿叫声的理解表达了出来,“炫耀”的想象很有独特性。段末排比句展开了充分的联想和想象,将鸟儿归巢后的情形进行了描述,拓展了写作空间。

修改建议,一是“一会儿一个形状,一会儿又一个形状”处,把“形状”的具体样子写出来,人字形,S形,三角阵,还是乌压压一团?具体描摹就会让语句生动起来了。二是把文末的“开始”改成“太阳”或“阳光”,是不是会更有画面感呢?同时与开头形成呼应。

这样的评语点明了文段精彩处以及精彩的理由,让学生也能在同伴习作中领会到文章的表现手法。作为教师,我们当乐于披沙拣金,找出学生作文中的美妙之处,放大它们,用评语为它们着上耀眼的光芒,让小作者不仅感到骄傲和自豪,更明了自己有意无意中使用的方法。

撰写评语考量、锻炼着教师的评鉴表达能力,教师用心欣赏,还会学有所获,教学相长,互促共进。学生写作文,在驱遣文字方面多有用心,常常有独到之处。一篇三年级的写景习作,小作者写到:“四月,树上长满了嫩绿的枝叶,小鸟又开始在树上歌唱了。”教师将“枝叶”改成“树叶”,后又改回“枝叶”,并把这一修改过程如实地写到文后评语中,“‘枝叶’包括枝干和树叶,春天来了,很多树木也会抽出新的嫩绿的枝叉,而不只是长出新的嫩绿的树叶,而且有的枝杈会由浅褐色变成翠绿色。用‘枝叶’比‘树叶’更好,描摹更真实,内容更丰富。用得妙,让老师也受益良多” 。

03搭建展台,形成持久动力

写作是一项艰苦的劳动,仅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仅有一两篇佳作也是远远不够的。如何能让学生在写作训练中保持持久的激情和顽强的意志力呢?搭建展台无疑是一个好办法。

(一)板报橱窗勤张贴。班级板报上可以直接张贴学生佳作,勤加更换,常换常新。课间几分钟,学生就能读几篇好文章,有的学生还会在笔记本上做摘抄,营造浓厚的写作氛围。特别是在家长会召开期间,用学生作文来装饰板报,是向家长展示作文教学成果的大好时机。会前或会后,都有很多家长留心班级环境,这就扩大了学生作文的交流范围,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写作动力。

校园内多有橱窗,展示了优秀教师或学生的风采。语文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橱窗的宣传功能,将学生的优秀作品展示在橱窗中。视橱窗的布局,我们可以在张贴学生作品时,也将学生的照片、个人简介、写作反思或经验等附在上面,向参观者提供图文并茂的综合信息,增加收视率,引发更多争鸣与思考。一位学生曾骄傲地说,作品被展出的那段时间,天天写长篇日记,橱窗就像一个加油站,每次经过,都被注满了能量。

(二)微信圈里常推送。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微信等现代多媒体手段,为学生作文搭建更广阔的交流平台。家长微信圈就是当下一个非常方便的平台,定期或不定期推送学生佳作,不妨名之为“某班学生佳作展示台第几期”,或起一个更有些雅趣的名字,比如“琢玉文学社作品选送”。推送作品的同时,附上教师评语很有必要,也可以安排学生为同学写推荐文字,以此锻炼学生的鉴赏能力,还能提升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合作力,诚可谓一举多得。一对双胞胎同在一个班级学习,姐姐的作文被老师展示在家长群里,弟弟看后着急了,也特别渴望自己的作品能被展示出来。以后的写作速度明显加快,认真听取老师的指导建议,非常乐于反复修改,展台产生的激励效果非常明显。

(三)汇编文集易保存。不少语文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地将学生作文汇编成集,简易印刷,装订成册,发给家长留存传看。有文章被收录其中的学生和家长无不欣欣然有喜色,有的家庭会留存几十年之久。曾有位家长念念不忘十几年前孩子读小学三年级时的作文经历,学期末老师编了一本自行印刷的学生作文集,班级里的同学几乎人人都有作文收录其中,她翻了一遍又一遍,没找到自己女儿的文章。这种失望留存在家长心里长达十二年,或许还要更久。如果我们乐于用欣赏的心态和眼光去关注每名学生的作文能力,我们的学生就可能会拥有更多的写作自信和成功体验。

04

参与交流,求正大方之家

欣赏学生的作文,还要积极向学生提供更多展示交流的平台和渠道,帮助学生将作文本里的一篇篇文章飞出校园,在更开阔的空间中亮相,以求得大方之家的指正。这样的交流有可能是无声的,但对学生写作来说,是洞开了一扇张望世界的窗户,是一种更高层次的信任与欣赏。

一位爱好古诗词的高中生填写了百余篇词作,偶然的机会被语文老师发现,这位老师立刻向当地报纸推介了该生的几首关于《红楼梦》人物的词作,得到了编辑的赏识,很快发表。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一位研究红学的老者在报纸上看到了她的作品,主动找到学校,两人取得联系,成为莫逆之交,老者还为学生介绍了多位红学专家。在前辈指导下,这名学生在红学领域里找到了方向,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研究发现。还有一名三年级的小学生跟随老师在课上学习诗歌后,回家高声宣布自己要写诗了,她的作品得到了老师及的时赞许与指导,产生了遏制不住的创作动力,老师择其佳作推介给杂志,也得到编辑垂青。学生向报刊投稿,一般还会伴随着几次往复的修改,学生与报刊编辑们的互动无疑是作品升格的最优过程,大方之家的指教总是让学生受益无穷。

作者简介:郑淑清,山东龙口人,教育硕士,语文特级教师,大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教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与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