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观密微,二者阙一不可”,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曾国藩的四道法则?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曾国藩的四道法则(曾国藩古之成大事者)

曾国藩的四道法则

曾国藩:“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观密微,二者阙一不可。”

规模远大与综观密微的内核是什么呢?

是一个战术的一体两面。

决战点都是“彼竭我盈,故克之”

以我“越多时间”对敌“越少时间”

我党喜欢打歼灭战。

为什么要打歼灭战呢?

1、打歼灭战,需要以我盈对彼竭,就可以战利品补充自己,部队里的干部也容易成才,敢打仗,能打硬仗。

2、打歼灭战,可以最大程度消除对手的战斗力。要很长时间训练和一定时间实战,一队人才能形成战斗力,歼灭战之后,对手的时间就不够用。

3、打歼灭战,队伍的干部分拨出去,可以很快带出一队能打歼灭战的队伍,成熟战队就越多,自己的时间就越多。

4、打歼灭战,对自己的要求就会更高,自己的执行力会远超那些击溃战或者败北的队伍。

这个战术,就形成了:

1、一定以我盈对彼竭。

2、以时间增加对时间减少。

3、自己的队伍越打越多,对手的队伍越打越少。

那为什么每打一场大仗,部队就要休整呢?

1、可以对打过的仗,进行复盘,复制更有利的战法和战术。

2、盈不可久,通过休息,就可以让盈降下去,下一场战斗的时候,又可以待我盈对敌竭,避免以盈对盈。

可以说,要打歼灭战,就必须形成以我盈对彼竭,而要形成我盈对彼竭,就一定要对敌人进行调动,也就会看起来有规模远大的特征,又有综观细密的特征,因为不细密就打不成歼灭战,只会是击溃战。

比如毛主席针对抗美援朝,曾经就要求一次歼灭敌人一个连队,打成了,再升级歼灭一个营,一个团,按这样的策略和节奏打下去,就会在气势上形成无敌的态势。

又比如和蒋介石斗了一辈子的桂系,毛主席以“大迂回追击歼敌”的策略平定。

也正是因为蒋介石打不了歼灭战,导致国民党内军阀林立,无法真正统一!

唐太宗

更是打歼灭战的好手

1、打王世充,两军交战,王世充仅仅本人逃脱。

2、打窦建德,李世民对诸将道:“我按兵不出,敌军气势便衰竭,扎阵太久士卒饥饿,必将自我撤退,这时再来追击,可以无往而不胜。”从上午直到下午,窦建德的兵士又饿又累,李世民终于攻击,俘虏五万,在阵中活捉窦建德。

3、打刘黑闼,双方对峙两个月。刘黑闼与二百多骑兵往北逃到突厥,李世民全部俘虏了刘黑闼的部众。

4、打刘武周, “我巩固营垒,养精蓄锐以挫他的锋芒,等到他粮尽计穷,自会逃跑。”刘武周逃到突厥。

朱元璋

打的也都是歼灭战。

1368年,太原之战,明军全歼北元骑兵十万人,收降甲士四万,敌主将王保保仅率十八骑奔逃。

1369年,沈儿峪之战,明军大破北元军十余万人,俘虏兵将八万四千五百余人,马驼杂畜以巨万计。

1370年,应昌、兴州之战,明军大胜,将宋、元两朝的玉玺金宝尽数收取,前后俘虏北元军五万三千人。

1387年,平定辽东之战,明军俘虏北元军二十万人,官员将校有三千三百多人。

1388年,捕鱼儿海之战,明军大胜,俘虏北元皇后、皇子、嫔妃公主一百二十三人、官员三千余、人口七万七千多、马驼牛羊十五万多头。北元灭亡。

只有歼灭战,才能俘获如此之多。

姜子牙

打的也是歼灭战。

周东征商,于是观兵盟津。各国诸侯不召自来有八百之多。诸侯都说:“可以征伐商纣了。”姬发说:“还不行。”

又过二年,商纣杀死王子比干,囚禁了箕子。此时纣王荒淫暴虐到了极点,姜子牙见时机成熟,进行牧野之战,一战而定天下周鼎。

这也是“彼竭我盈,故克之”的例子。

而姜子牙辅助周的所有计划和安排:“辅佐姬昌积善修德,明道行仁;对外促使姬昌联络对纣王不太满意的其他诸侯国对其纳贡,从而使纣王放松警惕;对内定爱民之策,行惠民之事,提倡生产,训练兵马。天下三分之二的诸侯都归心向周。”都是围绕着一战而定的战术。

五战五胜,那是国家的灾祸;四战四胜,那会出问题;三战三胜,那是霸主;两战两胜,可以称王。一战而定,那才是天下之主。百战百胜而得天下的很少,灭亡的多。百战百胜,就说明没能打歼灭战,就需要守胜,既每次都不能歼灭,就变成了持久战,守胜就难。

这一战而定,不正是姜子牙的例子吗。

如果美国不打海湾战争,那么各国与美军的战斗力差会更悬殊。

成吉思汗专打凿穿战术,也是以盈打竭作为第一原则的体现。

曾国藩自己也是以盈打竭的个中好手,他的战略更是他战术“结硬寨,打呆仗”的体现。

以此可以推断:

1、规模远大,而又综观密微,是某一个战术导致的具体表现,而要实现这个战术,又形成了配套的战略。

2、战而不能得丰厚的战利品,只是匹夫之争。

3、光有战略,而没有与之对应的战术,那么这个战略多半是空的。

4、以战术定战略,方是正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