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1961寇准背靴全本(京剧戏名中的讹误)(1)

旧时, 戏园子里售卖的和堂会上印赠的戏单,戏院内外悬挂的水牌和街市上张贴的海报,以及 报纸上刊登的广告,乃至一些文字史料中,将戏名中的用字写错乃是司空见惯的寻常事。见怪不怪,观者也不以为然,无人去较真儿。年深日久,有的众所习用,约定俗成;有的积非成是,以讹为正。有人写了准确的,反而会被指为不对,就这样沿袭下来,要想扳正过来还真费劲。最为大不该的是有些工具书也将不准确、不规范的戏名收入,以讹传讹,造成误导,弄得正误不明,是非含混。

窃以为,当年老戏班的掌笔人,惯于简写俗书,同音混代,弄出“《法门寺》准代‘大审’”, 之类的不通之词畅行无阻,实因那些前辈先生们文化水准有限。然而,时至当今,京剧艺术被誉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国粹,作为一种戏剧文化,对它每个剧目的名字,就不宜再马马虎虎待之,该较较真儿了。为此,建议有关工具书的编纂者,以及广播、电视、报纸、书刊等各类媒体,应当正视此事,担起正误纠谬的任务,匡正戏名中的讹舛,当是责无旁贷的。

下面不妨试举数例,供同好一览:

《挑滑车》应作《挑华车》。此剧源出于小说《说岳全传》第三十九回。该回回目即标: “祭 帅旗奸臣代畜,挑华车勇士遭殃。”写至高宠挑车阵亡后,并有诗赞: “……华车未破身先丧,可惜将军马不良。”华车全名为“铁华车”,在小说的第十七回中曾有交代: 它是宋将韩世忠夫人梁红玉,在两狼关一役中,用以抵挡金兵的,被敌缴获。金军统帅兀术见后曾问:“此车何人制造?”军师哈迷蚩答曰: “昔日韩信造此车,困住了西楚霸王。”第三十九回中,又提及哈铁龙将这批“战利品”送至营前,用于牛头山一役(即《挑华车》所演的这次战役)。

早年此剧剧名均贴《挑铁华车》。清人《绛云馆日记》中就有“(光绪五年正月初四,上海) 新到脚色谭鑫培演《挑铁华车》的记述;在旧时的戏单上亦多见。后简称为《挑华车》。“华车”实无滑行之意。因剧中情节正巧是自山上推下,故尔被认为是滑行而下。既是滑行,必名为“滑车”无异,实则附会而出。

《牧羊圈》应作《牧羊卷》。此剧亦名《朱痕记》、《牧羊山》,或《双槐树》、《席棚会妻》、又名《黄龙造反》,王瑶卿氏藏本名《平黄龙》。统观全剧根本找不到与“羊圈”有关的情 节,况且“牧羊圈”三字组合在一起,从语义上也无法讲通。此剧得名,实因故事源于《牧羊宝卷》,故尔省称为《牧羊卷》,与《生死板》(一名《铁莲花》或《扫雪打碗》)因故事源于《贤良宝卷》而亦名《贤良卷》同属一类。另,京剧剧目中,还有《药王卷》、《绿野卷》等,也都属于这类剧名。(宝卷系讲唱文学的一种。由唐代变文、宋代说唱演变而成,以散文讲述,用韵文歌唱。明清以后,取材一般民间故事的宝卷颇为流行) 《鱼藏剑》应作《鱼肠剑》。据汉袁康《越绝书·外传记宝剑》云: “阖庐(按: 即姬光)以 鱼肠之剑刺吴王僚”;汉赵晔《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中亦有: “使专诸置鱼肠剑炙鱼中进之”的记述。说得最清楚的,莫过于《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三回中,姬光所讲的一段话: “昔越王允常,使欧冶子造剑五枚,献其三枚于昊,一曰‘湛庐’,二曰‘磐郢’,三曰‘鱼肠’。‘鱼 肠’,乃匕首也。形虽短狭,砍铁如泥。先君以赐我,至今宝之,藏于床头,以备非常。此剑连夜发光,意者神物欲自试,将饱王僚之血乎? ”。查清道光四年(1824)庆升平班戏目中,即记为《鱼 肠剑》;《五十年来北平戏剧史料》中所录清光绪八年(1882)至宣统三年(1911)间的三庆、四喜、福寿、玉成、鸿庆、承平、小荣椿等二十几个班的戏目中,也无不记作《鱼肠剑》。盖京剧剧目,以剧中所用剑名作剧名者颇多,如程派戏《青霜剑》、尚派戏《峨嵋剑》、荀派戏《鸳鸯剑》和章遏云演的《芙蓉剑》、梅兰芳演的《宇宙锋》;另如《梅绛雪》又名《龙虎剑》等。《鱼肠剑》与上述诸剧名当同属一类。写作《鱼藏剑》乃后人由于音近所敷衍而出的。

《落马湖》应作《骆马湖》。此剧为京剧“八大拿”戏中之《拿李佩》,又名《望江居》。第二场“坐寨”,李佩的念白中有“来在这江苏地面,自立一寨,名曰骆马湖”句。查“骆马湖”实有其地。据《辞海》释: 骆马湖“在江苏省北部宿迁、新沂两县间。原为沂河及中运河的滞洪湖。”

此湖现今仍存,“1952年导沂、导沐工程完成后,成为滞洪水库”。尾巴和颈领上的毛黑色的白马,名骆马,取其特征为湖命名,并非是因为马匹落水而名。

《镇澶州》应作《镇潭州》。此剧一名《九龙山》又名《收杨再兴》。故事见《说岳全传》第四十八回。有岳飞收复杨再兴后,随即“整顿人马,择日祭旗开兵。三军浩浩荡荡,离了临安,望潭州而来”的叙述。“澶”字不读谈tan,音蝉chan。古有澶州,在河南,相当今清丰、濮阳、范县一部分地区,因澶渊得名。北宋与辽曾在此地订过和约,史称“澶渊之盟”(京剧有搬演这段故事的戏,由周信芳主演)。而岳飞进兵的乃是湖南的潭州。相当今长沙、株州、湘潭、益阳、浏阳、湘乡、澶陵等洞庭湖迤南地区,故“潭州”与“澶州”不得混同。

《浣纱记》、《洗纱计》应作《浣纱河》。京剧全部《伍子胥》亦名《鼎盛春秋》,为《战樊城》、《长亭会》、《文昭关》、《芦中人》、《鱼肠剑》、《专诸别母》、《刺王僚》诸折连缀演出之名。其中《芦中人》之又名,常被写作《浣纱记》,与明代梁辰鱼所作传奇《洗纱记》名字混同,实误;况仅此一折而以“记”为名,亦属不妥。原名实应为《浣纱河》,与剧情是相符的。查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三月二十八日四喜班堂会剧目中就录有孙菊仙、宋万泰、吴霭仙、刘永春、金秀山等合演的《洗纱河、鱼肠剑、刺僚》。可见早年所用之名并无讹误,是后来偶尔错写而因袭下来的。《京剧剧目初探》中写作《浣纱计》则更为不妥,剧中绝无以“浣纱”作为计策、计谋的情节。

《青风亭》应作《清风亭》。此剧一名《天雷报》。故事出于明人秦鸣雷所编传奇《合钗记》。《今乐考证》、《曲品》 (吕天成)、《曲考》、《曲海目》中均见著录。《远山堂曲品》中云: “《清风亭·遇子》一出,宛然当年情景,弋优盛演之。”《曲海总目提要》中亦云: “《合钗记》一名《清风亭》,编次者天合秦鸣雷。”今人庄一拂所著《古典戏曲存目汇考》于《合钗记》一节中记: “京剧改作《天雷报》,以孽子不认其育养生长之义父母,为天雷殛死亭中,一名《清 风亭》。”“清”字不应去掉三点水。

《目莲救母》应作《目连救母》。此剧,早年南方有演全本者,北方也有《五鬼捉刘氏》一剧,传统戏中常演的《游六殿》、《滑油山》都演的是这个故事中的一段。近年又有改编本上演。按“目连”为梵文“目犍连延”的音译略称,亦略作“目犍连”,意译为“采菽民”,婆罗门种姓。其为释伽牟尼十大弟子之一,有“神通第一”之称。“目连”虽为音译,但早有规范写法,自西晋以来,到唐、宋、元、明而至郑之珍、张照的作品,凡变文、宝卷、杂剧、传奇中,此词均作“目 连”,今《辞源》、《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等亦是。“连”字上面不应当有草字头。

《马跳潭溪》应作《马跳檀溪》。此剧故事见《三国演义》第三十四回。回目即为“蔡夫人隔屏听密语,刘皇叔跃马过檀溪。”檀溪在湖北襄樊真武山北麓,溪水因流过檀树林而得名。遗址现有后人镌刻的“马跃檀溪处”和“檀溪”字样。

《挡亮》应作《挡谅》。此剧又名《江东桥》,亦名《战土台》或《挡将》。为京剧红生戏“三挡”中之一。“三挡”: 一为《挡幽》,演周代中侯于骊山拦截幽王的故事;一为《挡曹》,演三国时关羽于华容道拦截曹操的故事;再一出即是演元末康茂才于江东桥拦截陈友谅的故事。前两处戏名中均有被挡人名字中的一字,自然这出戏应写作《挡谅》方妥。《京剧剧目初探》、《京剧剧目辞典》中皆作《挡亮》,实误。

《惜猩猩》应作《惜惺惺》。此剧为四本《晋阳宫》中之第二本(头本《晋阳宫》、三本《车轮战》、四本《四平山》),写隋末李元霸与来犯的渠稷周武将阿玛兆寿激战,胜负难分,相约较 力,元霸力拔古树,为兆寿所叹服,遂结为兄弟的“英雄爱英雄,惺惺惜惺惺”的故事。《京剧剧目初探》中写作《惜猩猩》,实误。

在“三国戏”中有的误将《奢河战》写作《盘河战》、《长坂坡》写作《长板坡》、《取成都》写作《取城都》、《铁笼山》写作《铁龙山》。这些地名在《三国演义》中均可查实。讲到这里,有段轶事值得一提: 早年京戏班里,习将马超戏《冀州城》(即《战冀州》)称作《翼州城》,甚至循音误作《易州城》(见《都门纪略》同治三年—1864—刻本),是把字形相近的“冀、冀”二字混同了。1932年末,杨小楼重排此剧,熟读《三国演义》的萧(长华)老对杨说: “这出戏实应为‘冀州’,被戏班里错读为‘冀州’几十年了。而今你重排此剧,不应再错下去。鉴于眼下你的名声威望,是能够扳正过来的。要不打你这儿来改,往后再改就难了。”杨先生听后,欣然接受了这个建议,遂将此剧贴名《冀州城》(一名《战冀州》或《取冀州》)。从此,传袭至今。

此外,还有故事见于《水浒》的《景阳冈》(即《武松打虎》(常被误写作《景阳岗》(“冈”字上多了山字头);见于《七剑十三侠》续集的《螺蜘峪》误作《螺丝峪》(“蜘”字写成了“螺丝钉儿”“螺丝母儿”的“丝”);见于《东周列国志》的《荥阳关》误作《荣阳关》(“荣”字下边的“水”写成了“木”)、《焚绵山》误作《焚棉山》(“绵”字的绞丝旁写成了“木”字旁),以上均应依照书中所述地名书写为准。

戏名中“记”与“计”二字,也不得不加区别地混用,凡含有计策、计谋之意的,方可用“计”,如《空城计》、《胭粉计》、《脱骨计》、《药茶计》、《变羊计》、《绒花计》、《竹林计》、《美人计》、《苦肉计》等;而《乌盆记》、《豆汁记》、《贩马记》、《双钉记》、《双铃记》、《绣孺记》、《焚椒记》、《西厢记》、《金锁记》及大量以“记”为名的传奇戏,绝不可随意写作“计”字。曾见有人将《西游记》写为《西游计》,岂非天大的笑话。唯《连环记》与《连环计》二名可以通用(京剧多用“计”字)。

另为《姚期》实应为《铫期》。铫期,东汉人,其名见于正义。他的姓从金字旁,不应从女字 旁;《洪羊洞》实应为《红羊洞》。《杨家将演义》第四十四回中述 :令公骸骨“以假者藏于红羊洞,真者留于望乡台。”《杨家将演义》第六卷亦云: 令公骸骨“十数年前,孟良曾于幽州红羊洞中取回。”可见,京剧戏名中之“洪”不确。然此二例习用既久,改动非易,当属于约定俗成了。

《游龙戏凤》的另名《梅龙镇》,也有写作《美龙镇》的。清人唐英的《古柏堂戏曲集》中就收有《梅龙镇》一剧。但京剧非仅仅取材此本,尚见《江南传》、《正德白牡丹传》、《客窗闲 话》及《正德游龙宝卷》等。各书中或有作“美龙镇”者,尚待考。目下二名可并存。《双冠诰》与《双官?》二名亦均见著录,语义也无不通,也可并存。还有《虫八蜡庙》之与《八蜡庙》、《打 渔杀家》之与《打鱼杀家》,孰是孰非,研究家们存有争议,目下也恐难一致。

最后想谈一下《龙凤阁》(即简称的《大、探、二》)中的《探皇陵》。历来此剧戏名写法不一,至少有四种: 《探皇陵》、《探皇灵》、《叹皇陵》、《叹皇灵》。命名不一,问题倒不出在“探”或“叹”上,而出在“陵”与“灵”上。此剧第一场,有杨波聚集众儿郎及马芳、赵飞等一 同随他前去护陵的情节。第二场是徐延昭内唱[导板],披斗篷,戴风帽(这个扮相是去往郊外的装束)。上唱[回龙、原板]晋谒皇陵的戏,最后同场与杨波众人见面,终场前唱“杨大人、四公子随老夫进寒宫看一看李艳妃”收住,同下。从上不难看出,徐延昭探望的是先帝穆宗的陵墓,即今北京昌平天寿山下明十三陵中的昭陵,而不是参拜设立的灵位或灵堂,故《探皇灵》之名不可取。

当前流行的裘派唱法,是存在矛盾的。徐延昭唱: “叫家将掌红灯龙凤阁走”然后在[长锤]中 走圆场,登龙楼,接唱“见皇陵不由得珠泪交流”。“皇陵”怎么造在“龙凤阁”上面来了? 从设 摆的砌末: 黄帐筛、王冠、大印及香炉、烛台等,似乎又是灵位。那末,龙凤阁是在哪里呢? 杨波等又是怎样来到龙凤阁的呢? 难说清楚。因此,我们编《京剧选编》时,将“龙凤阁走”这句唱词改为了“常随官与爷掌银灯皇陵道走”,这就能够合理了,戏名用《探皇陵》也就贴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