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萍和书桓在桥上相会(为什么依萍有情人终成眷属)(1)

《半生缘》,我是先看的林心如版的电视剧,前两天才读完原著;《情深深雨濛濛》,我只看过赵薇版的电视剧,原著没读过。

读完《半生缘》,忽然间想到一个问题:同样为了生活所迫沦为舞女的曼璐和依萍,为什么曼璐非要卖身养家,最终落得一身病,凄惨死去,依萍却能坚持卖艺不卖身,最后和书桓有情人终成眷属呢?

我认为有五个原因:

一 家庭出身不同

依萍和书桓在桥上相会(为什么依萍有情人终成眷属)(2)

曼璐的父亲生前是个小职员,一家人全靠他微薄的工资养活,勉强够生活。他死后,全家失去了生活来源,又没什么积蓄,又不想过得太清贫,曼璐为了维持一家人的正常开销和妹妹弟弟们的学费,只能选择高收入的卖艺又卖身的舞女生活。

依萍和书桓在桥上相会(为什么依萍有情人终成眷属)(3)

依萍的父亲曾是一位大军阀,有名的“黑豹子”,他在九姨太雪琴的挑唆下把依萍母女赶出家门,连生活费也不给。依萍为了母亲,也为了和父亲赌气,偷偷去舞厅做了歌女。

依萍做歌女挣得钱足够维持母女俩的基本生活就可以,和曼璐比起来,她们的开销没有那么大。退一步来说,假如依萍挣得钱真不够花,她也可以放下自尊去向父亲要。

依萍是有退路的,曼璐没有。

二 摊上两个不同的妈

依萍和书桓在桥上相会(为什么依萍有情人终成眷属)(4)

曼璐的母亲在丈夫死后,依然保持着太太的身份,她宁可让女儿去做舞女,却从没想过自己要去找份工作。

那个时代,像她这个年纪的已婚妇女,出去做女佣,或者替人缝补浆洗衣服都是可以挣一点钱的,虽说不够一大家的花费,减轻一下女儿的负担还是可以的。

但曼璐的母亲在家做点家务还能把腰扭着,也真是养尊处优惯了的。就这样,孝顺的两个女儿还想为她请个佣人,担心她们的母亲太辛苦。

说句题外话,这让我想起现实生活中,那些用女儿做“小姐”挣来的钱买房买车的人,不但不觉得可耻,还觉得很有面儿。

依萍和书桓在桥上相会(为什么依萍有情人终成眷属)(5)

依萍的母亲和曼璐的母亲恰恰相反,她是一直在外面做工的,只是挣的钱不够女儿的学费,在物价飞涨的战乱时期,甚至常常不够买一顿米的,依萍心疼母亲,才瞒着她,偷偷做了歌女。

三 自己本身的才能不同

依萍和书桓在桥上相会(为什么依萍有情人终成眷属)(6)

曼璐的父亲死时,她才十七岁,中学还没有读完,要学历没学历,要才艺没才艺,除了自己天生的美貌,曼璐什么都没有。做女佣,不够养家,做职员没有文凭。再说曼桢大学毕业后做职员,工资也不够一家人开销,要兼职好几份工作。

曼璐只能选择不需要门槛,只需要美貌的舞女为业。

依萍和书桓在桥上相会(为什么依萍有情人终成眷属)(7)

依萍决定退学时,已经是大学艺术系的学生,学的是音乐。她去大上海舞厅上班原本应聘的是文员,她在后台听到舞台上的歌声,觉得自己比她唱得好,就上去试了试,果然赢得掌声一片。

因为唱歌本来就是依萍的爱好,所以才决定去做歌女,卖艺不卖身,在混浊龌龊的环境中,始终保持做一朵冰清玉洁的白玫瑰。

四 遇到的男人不同

依萍和书桓在桥上相会(为什么依萍有情人终成眷属)(8)

曼璐的男朋友张豫瑾是学医的,是个标准的理科男,做人做事都从现实考量,从理性出发,尽管他对曼璐爱得深沉,但是也难以接受将来的妻子是个舞女。

依萍和书桓在桥上相会(为什么依萍有情人终成眷属)(9)

何书桓是记者,是文科生,文科生天性浪漫多情,做事多从感性出发,也正因此,书桓在依萍、如萍两姐妹中间摇摆不定。他爱依萍,爱的就是她这个人,不管她是歌女白玫瑰,还是“黑豹子”的女儿大小姐陆依萍。

我相信,即使依萍为了生活不得已卖身赚钱,书桓也只会更加怜惜她,而不是嫌弃她。

五 作者的三观不同

依萍和书桓在桥上相会(为什么依萍有情人终成眷属)(10)

琼瑶是写爱情的“圣手”,她笔下的人物都是为爱情而生的,他/她们的爱情是“山无棱,天地合,才敢与君绝”,是“你是风儿我是沙,缠缠绵绵到天涯”;是即使你烧成“鬼”,被轧掉一条腿,即使你是哑巴,我都爱你,只爱你,永远爱你!

琼瑶的爱情就是奔着爱情去的,无论是结发夫妻,还是为婢为妾,这辈子跟定了你;无论你是公主小姐,还是舞女村姑,这辈子要定了你!

依萍和书桓在桥上相会(为什么依萍有情人终成眷属)(11)

张爱玲的笔触太冷静,太犀利,她把对现实的洞察写进了小说,她笔下的人物都是俗世男女,有爱情的不一定在一起,在一起的不一定有爱情。

在她的小说里,他/她们考虑家庭,考虑未来,甚至连对方的朋友都在考虑范围之内,唯独没有考虑爱情。

作者的三观不同,所要表达的主旨当然不同,这里可以套用一个笑话:“作者不让他们在一起的。”

所以,同样沦为舞女,依萍却能嫁得所爱,有情人终成眷属,曼璐则只能带着满满的恨和遗憾悲惨地死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