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谈了《山、东、人组成一个字,猜猜它念啥?》,本文咱们接着来拉拉另外一个字——

菏泽鄄城历史(鄄字的前世今生)(1)

鄄,读juà n。形声字。篆文从邑从垔(表声)。

鄄城县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属菏泽市。鄄城历史文化底蕴丰厚。鄄城是中华民族开发较早的区域之一,“三皇五帝”中的尧、舜二帝都曾在境内活动,周时为卫国之鄄邑,西汉初置县,是民政部命名的千年古县,是古代军事家、一代兵师孙膑的故里。

鄄城的“鄄”字,左为西与土的结合,有人打趣地说,这代表是西方一片乐土,准确地讲,鄄城是齐鲁大地西边的一方胜地。因为鄄城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中国最佳投资环境县、中国最具投资价值绿色生态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围绕鄄,主要想谈谈右耳刀。前面谈到鄄在篆文时从邑从垔。邑是什么,怎么后来转化成右耳刀了呢?

菏泽鄄城历史(鄄字的前世今生)(2)

邑,会意字,上部“囗”(不是口,读围或国)表示地域,下部“巴”由人形讹变而来。整字会人们生活的地方之意。引申指封地,如采(cǎi)邑,后来引申指行政区划名,“古者处师,八家为邻,三邻为朋,三朋为里,五里为邑,十邑为都,十都为师……”

邑,相当于现在的县,例如,山东省还保留临沂市平邑县、潍坊市昌邑市、德州市临邑县,河南省的鹿邑、夏邑,河北省高邑、武邑,陕西省的旬邑、鄠邑,四川省的大邑等。有的镇名还带有邑,如聊城市东昌府区堂邑镇。可以肯定地说,凡是带“邑”的地名,历史悠久,文化赓续没有间断。

古时候,“国”“邑”相通,规模上有所区别。通常尊称别人之国为大国,谦称自己国家为敝邑。

因为“邑”代表人们长期生活地域,久而久之,合体字右为“邑”的汉字大都成了地名(如山东的郓城、郯城、邹平、邹城等),继而又成了姓氏,如郑、邢、邹等。

菏泽鄄城历史(鄄字的前世今生)(3)

但是在篆文阶段,写“郑、邢、邹”等,右边还是要写“邑”,如“郑”的篆文。古人们嫌其书写麻烦,于是在隶书时,不知哪位先人将“邑”创制出“阝”从而大大方便了书写。凡是从“阝”的汉字离地名、姓氏不会太远。与此同时,左边为“阝”的偏旁应运而生(下期我们要讲到)。

潍坊市安丘,历史上为避孔丘的名讳,将“丘”改用“邱”,如今又恢复到“丘”。如今再写“安邱”恐怕要扣分了。“邱”“丘”都是姓,因此与qiū姓朋友交往时,要竖起双耳去听去记。临沂市费县,历史上称之为鄪(bì)邑。后来改为费县,砍去了右耳刀。潍坊市临朐县,西周为骈邑,隋朝时统称临朐(好在临朐县城主干道为骈邑路,从道名我们还能回望历史)。陕西省户县(其农民画闻名全国)隶属西安市,原名鄠(hù)县。为了便于人们识别,1964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鄠县”改为“户县”。也许是出于对历史不忘,也许是出于对传统文化传承,2016年11月24日,国务院批复撤销户县,设立西安市鄠邑区。此一时,彼一时,没法评价。

壹点号吴永亮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