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内容经授权转载自利维坦(liweitan2014)
20世纪50年代末十月一个寒冷的夜晚,精神分析家土居健郎(Takeo Doi)在医院值班,就在那时,他遇到了一次看似无关紧要的来访。一位患者羞怯地走向土居健郎,突然问他,自己是否应该回家过新年。
这让人很困惑,病人为什么需要他的建议?土居健郎没有心情去领会他,回答说:“这取决于你自己。”
这种希望得到特殊照顾的举动或许体现了病人的某种自恋心理,或是越过了亲密关系的界限,但无论是什么原因,这一直率的举动给土居健郎带来了新的灵感。这位病人的行为——噘着嘴巴,说甜言蜜语,服从于医生的权威——成为了日本精神有力象征的核心部分。
土居健郎在《依赖心理的结构》中专门科普了这种心理“甘え”(发音为amae,日语特有的一个词汇,意为依赖心理,大体含义是指一种类似儿童对母亲撒娇的特殊的依赖感情或行为),将它描绘成“理解日本人心理构造以及整个日本社会结构”的关键。
典型的依赖心理是一种为获得关心而表现出的孩子气行为,包括哼哼唧唧的抱怨,表现得像个被宠坏的孩子,或是对他人无理取闹。
依赖心理是否是一种全球化现象?
“依赖心理存在于任何一种关系,任何年龄段,它可以是积极的,可以是消极的。” 纽约州立大学理工学院心理学副教授贝伦斯和子(Kazuko Behrens)说。她出生于日本,在日本和美国对依赖心理做了进一步研究。
“这个词风靡于日本,因为它代表了日本的诸多现象,行为以及关系。”比如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哭着希望被抱起,或是妻子乞求丈夫给她买一份昂贵的礼物,“但依赖心理也存在于日本之外的任何地方,人们虽然不知道它叫什么,但却能在生活中常见到这种行为。”
(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47701840_A_Multifaceted_View_of_the_Concept_of_Amae_Reconsidering_the_Indigenous_Japanese_Concept_of_Relatedness)
贝伦斯在《宋飞正传》(Seinfeld)和《老友记》(Friends)等美国电视剧中也看到了相互间的依赖行为。剧中人物会出入彼此的公寓,随意打开别人的冰箱。这种放肆的行为在好友间是被允许的,由此形成了依赖心理。
成功的依赖行为通常包括幼稚或天真的试探,这并非巧合。“我常常告诉刚到日本的人,在街上随便向一个人问路,如果你语气轻松,对方可能会像兔子一样仓皇而逃,而如果你表现出迷茫且没有攻击性,略带忧伤的说,‘我好像迷路了……’,对方积极回应,为你指路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 长期居住在日本的翻译约翰·麦克里里(John McCreery)说。
© Getty Images
在日本,可爱、怯懦、先发制人的道歉同样也是用于表示提示、警告和公告的一种方式。在月台或建筑工地,面露天真的人们礼貌地提醒你注意举止,鞠躬表示“不好意思打扰了”,而在站台、办公室和商店,都会有各种扮成卡通的人为你提供指导。
“人们倾向于接受这些可爱(卡哇伊)的东西,是因为它能引起人们依赖本能,从而乞求得到包容。”贝伦斯说。
一种更加强制性的依赖行为出现于工作场合,比如老板提出额外要求,让女员工为访客或客户倒茶。贝伦斯说:“依赖心理不是单一事件,土居健郎对典型依赖心理的定义是基于母子间的,但现在其含义已大大延伸之各种场合下,包括消极情况,比如不合理的要求。”
期望得到别人的回应在依赖心理中起着重要作用。贝伦斯说:“前提是你的依赖心理会被接受,但有时,接受者并不开心。”正如土居健郎和那位患者之间的故事一样。贝伦斯注意到,不是所有的日本人都欢迎或者容忍依赖心理,或是理会它,也不是每次试图激发依赖心理都能百分百成功。她表示:“学会观察别人,知道依赖心理的限度,谁能回应依赖心理,这些是日本人成长中的重要经历。”
依赖心理是两个人之间的事:女性会对另一半撒娇求得好感,同事间相互抱怨工作上的不顺心从而建立起革命友谊。贝伦斯说:“互相接受的依赖心理,即行动者和接受者都愿意迈出规则或社会规范之外一小步,会变得很有趣,并产生一种新的亲密关系,即便是大人也会对年迈的父母做出依赖举动,如向他们请求帮助,从而让他们感觉良好,感觉到被需要。”
消极影响
但当依赖行为出现问题,往往就会导致仇恨,甚至更糟。
爱丁堡大学亚洲史高级讲师、《日本故事》(Japan Story)的作者克里斯托弗·哈丁(Christopher Harding)指出:这(依赖心理)是“一种软性力量,是关系中弱势一方(如孩子或员工)向强势一方寻求关心或帮助的手段”。
© SoraNews24
但如果使用不当,“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在工作中,最终会偏离民主轨道”。完全遵从于依赖心理会加强等级关系和权利的不平等。贝伦斯在“MeToo”运动中看到了依赖心理的存在,她表示,在日本企业中,以依赖心理为幌子而提出的极端要求可能被严重低估了。
成年时过分诉诸于依赖心理可能源于童年时期曾遭到拒绝。土居健郎猜测,若孩子的依赖心理没有得到回复,他们会滋生渴求和焦虑的情绪。现代依恋理论(Attachment Theory)和行为研究证实了这一点。贝伦斯说:“(孩子哭泣时)你每次都会去安慰他,他就会变得更加有安全感,自主和独立。”这些孩子会增强探索世界的信心,因为他们知道,在需要的时候会得到帮助。
“但如果忽视他们,让他们一直哭到睡着,他们就不知道自己的需求什么时候会被满足,所以他们就会更加不自信,会渴求更多。”
比如,土居健郎的患者完全有能力决定要不要回家过节,但他希望把这个责任交给医生。贝伦斯强调说,“依赖心理就是你本可以自己做的事情却设想或希望由别人来’为你’完成,在自己的接受范围内创造出‘强制性要求’。”
尽管如此,依靠,不成熟和幼稚仍然影响了依赖心理。在日本这样一个注重和谐的社会,这些方面已经演变成一种适应性行为,允许人们寻求帮助,增强人际关系,甚至做出不合适的请求,却不会给他人带来负担。
“在日本,被当成孩子一样来对待是正常的,并非无礼。依赖心理是暂时逃离成年人身份的一种方法。它可以提供压力出口,因为即便是成年人,有时也需要被照顾或被关注。” 研究亲子关系的神经科学和精神病学研究员木村黑田(Kumi Kuroda)说。
© nekketsunikki.com
依赖心理(amae)有时带有一种甜腻的感觉,让人联想到它在词汇上的近亲“甜味”(amai,あまい),进而联想到另一个有趣的日本造词“鲜味”(umami,うま味,即“甜”“酸”“咸”“苦”之外的第五种味道)。
虽然这是一个日本词,但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尝过鲜味。
同样地,研究人员发现,日本人和美国人对依赖心理有相似的理解和反应,“依赖心理在日本更为突出,更为常见,但也存在于没有专门词汇来形容它的文化中。”就像“鲜味”一词,依赖心理之所以是以日语来命名的,只不过是因为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更常接触到它。
“日本人重视依赖心理,当自己或者别人表现出依赖心理时,他们都会有察觉。”木村黑田说。贝伦斯也表示赞同:“依赖心理不是土居健郎创造的,他只是认为这是日本人所独有的。”
“依赖行为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它的内涵越来越广,包含了土居健郎未曾想到的新现象,比如无生命的卡哇伊卡通形象。就像最喜欢的食物一样,这种甜蜜的依赖最终会让我们回想起童年,回想起妈妈温暖的怀抱。”
木村黑田说:“积极的依赖行为是孩子气的一种展现,这是没有问题的。”
“每个人曾经都是个孩子,有时我们的内心仍然是个孩子。”
文/Amanda Alvarez
译/Rachel
校对/Sue
原文/www.bbc.com/future/article/20191212-japans-deep-connection-to-childish-relationship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