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语有云“母以子贵”,特别是在皇宫内院,为皇帝生育子女,保证龙脉的延续,是皇帝最为关心的事情。这件事儿对于咸丰而言,意义更为重大。因为直到24岁时,咸丰膝下尚无子女。那一年,丽贵人的怀孕曾经让咸丰激动不已,立刻将丽贵人进位为丽嫔,可惜丽嫔只生下了一个女孩儿。
兰贵人在进位为懿嫔之后,自然希望给咸丰帝生一个儿子,让自己更进一步。懿嫔于咸丰五年(1855年)六月被确诊怀孕。咸丰六年(1856年)三月,懿嫔分娩,产下咸丰皇帝的长子,就是后来的同治皇帝--载淳。
兴奋不已的咸丰帝非常疼爱这个孩子,将他的出生看作是对大清帝国列祖列宗最好的告慰,御笔亲书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庶慰在天六年望,更钦率土万斯人。”咸丰给予了懿嫔以足够的奖赏和荣宠,不仅数赐懿嫔的娘家人房屋宅院,还立刻将懿嫔进位为妃,第二年又晋升为懿贵妃。此时的后宫,除了高高在上的皇后钮祜禄氏,懿贵妃已经将与她同时入宫的秀女远远地甩在了身后,没有人能够挑战她的权威了。
已经成为懿贵妃的杏贞并不满足于这样的地位,她还梦想着有一天被封为皇后。为此,她需要比别的嫔妃更加熟悉咸丰的好恶,在不动声色中迎合咸丰。与宫中其他嫔妃相比,懿贵妃有一条独一无二的长处,那就是她读书较多,特别是能够读写汉文。与大多数嫔妃闲来无事不同,懿贵妃始终保持着学习的热情。据清人笔记记载,早在她初入宫闱,还是兰贵人的时候,就曾经不惮暑热,用功读书,从而吸引了咸丰帝的注意。此外,她为了消遣,还学习过一段时间的书法绘画,无论是花鸟鱼虫,还是颜柳欧赵,都能略通。
慈禧太后
懿贵妃在这方面的特长引起了咸丰帝的兴趣--这倒不是说咸丰帝像宋徽宗一样是个能书擅画的风雅之君,而是他发现有一定文化的懿贵妃可以帮助生性疏懒的他处理政务。咸丰才学平平,并不是一个有为之君。他登上皇位时,大清帝国正在内忧外患中风雨飘摇,这要求他不得不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处理政务之上,每天都需要批阅大量的奏章和密折。时间一长,咸丰帝受不了了。这个时候,他想起了懿贵妃。既然懿贵妃能书会画,又看得懂汉文,那自然也可以帮助自己批复奏折。
最初的时候,咸丰只是拿出一些请安折子、事务报告等不甚重要或者例行公事的折本,让懿贵妃按惯例批复“知道了”,“转各部知道”等。这样一来,咸丰的处事效率果然提高了不少。尝到了甜头的咸丰进而变本加厉,逐渐开始拿一些军机处送来的重要折子,甚至是机密折子给懿贵妃批阅。这些奏折本应由咸丰亲自批复,但他懒得动笔,只是自己看一遍,再口拟谕旨,由懿贵妃誊写清楚。
按照清朝祖训,后妃与宦官不得干政。为了彻底落实这一禁令,康熙时期还将其制成铁牌竖立在宫门外,以儆效尤。应该说,懿贵妃的举动,早已是赤裸裸的干政之举。可是,从咸丰看来,这并没有什么不妥之处。懿贵妃只是作为一名誊写员,帮助他减轻负担,而军国大事最后的决策权还是在他的手里,只要他心中有数,调度有方,就不会出现后宫干政、牝鸡司晨的状况。
对于懿贵妃来讲,
咸丰皇帝
情况却有所不同,原本她只是个深居宫中的妇道人家,虽然粗通文墨,却对政务军务一无所知。通过批复奏折文书,又有咸丰的讲解和示范,她“时时披览各省章奏,通晓大事”,逐渐明白了一些为君之道。
也许,一开始她只是以此来表示对咸丰的关心,利用其自身得天独厚的条件为丈夫分忧解难,从而巩固在宫中的地位。但是,尝过了“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的滋味以后,她的野心逐渐膨胀起来。天长日久,连咸丰都没有发觉,懿贵妃早已非当日吴下阿蒙,渐渐从一个弱女子变成了对权力怀有热切渴望的野心家。
到咸丰朝后期,懿贵妃已经成为咸丰须臾也离不得的人。此时已经不是因为懿贵妃的美貌或是才艺,而是她已经能够时时为咸丰出谋划策,分担他对政务的忧愁和苦恼。在太平天国步步紧逼,清廷一筹莫展之时,她曾经劝说咸丰帝在此非常时刻应抛开满汉分际,重用曾国藩、胡林翼等一班汉臣,赋予他们更大的权力。咸丰帝听从了她的建议,日后这一班人不负咸丰的期待,在覆灭太平天国的战争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紧要关口,她的冷静与魄力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根据清人的记载,当英法联军连战连捷,攻占天津时,咸丰帝正在圆明园内与一众妃嫔饮酒作乐。闻听这个噩耗,咸丰竟然手足无措,当着妃嫔的面痛哭流涕,丑态百出。见到皇帝如此,几乎所有的妃嫔也顿时哭作一团,一时后宫内哭声震天,乌烟瘴气。只有懿贵妃面色如常,款款走近咸丰皇帝,冷静地建议咸丰皇帝:事已至此,痛哭又有何用?当今之策,应该速想应对之策才是。恭亲王奕诉聪明决断,又熟悉外情,陛下可以宣他进殿讨论该如何是好。
之后,当咸丰在肃顺的怂恿下决定“北狩”逃离北京的时候,她又公开提出反对意见。她认为,如果咸丰在京,众位大臣就有主心骨,办事会更加尽心尽力,而洋人也不敢肆意妄为;如果落荒而逃,不仅对士气是个严重的打击,更会让洋人乃至天下老百姓对朝廷生出轻视之心,后患无穷。
不能不说,在此生死攸关的时刻,懿贵妃的沉着机智都让她做出了在事后看来是正确的选择。饶是如此,懿贵妃的举动也已经让朝中重臣颇为不满,以肃顺、载垣、端华为首的守旧派大臣,绝对不能容忍朝堂之上出现和自己意见相左的声音,更何况这声音还是一个年轻女人所发出的。大臣们的戒惧也引起了咸丰的警惕,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似乎也意识到了如果没有自己的压制和管束,将来靠着儿子登上皇太后之位的懿贵妃将会一发而不可收,于是他把压制懿贵妃的重担交给了皇后。
根据野史记载,咸丰在病危时,曾有密诏授予皇后,告诉皇后如果懿贵妃后来肆意妄为,横行不法,可以出示此诏,以祖宗家法治之。咸丰帝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可惜他却选错了对象--自幼生长在富贵之家、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皇后怎么能是野心勃勃的懿贵妃的对手?咸丰一驾崩,毫无宫廷斗争经验的皇后就把这封遗诏给懿贵妃过目。虽然这使得懿贵妃暂时安静了一段时间,但也因此对咸丰乃至皇后生出的恨意,终于让皇后付出了代价。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咸丰在热河驾崩,皇后顺理成章晋升为慈安皇太后,而懿贵妃则因为儿子载淳即位,凭借皇帝生母的身份晋升为慈禧皇太后。这一年,她 27 岁。大清帝国的权力,马上就要掌握在她的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