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继续品读《论语》第十五篇“ 卫灵公篇”,本篇记述的内容比较广泛,且重点论述了君子的人格要求。

论语述义(论语辞达而已矣)(1)

在上文品读了“《论语》:道不同,不相为谋”,文中先是提到孔子提出工作的建议。

“敬其事而后其食”——孔子告诉人们,先不要去考虑俸禄有多少,而要先想到能不能把事做好。

空中可以感悟到,不是每一件事都能用钱来衡量,如果斤斤计较,那么路只会越走越窄。

让路越走越宽的办法是努力地让自己变得更值钱,让自己有能力去贡献更大的价值。

后文提到孔子的核心教育理念“有教无类”。

孔子认为,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都可以接受教育,平民的智力也可以开发,平民也可以开阔自己的视野。

而且也不分国界,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这就是孔子的伟大之处。

文后提到很多人都熟悉的一句话“道不同,不相为谋”。

这句被很多人用成了一句气话,甚至可以说是逃避的话。

这句话是不能轻易说出口的,一旦冲动,可能就很难挽回。

因为很多时候,并不是方向不同,可能是理解不同,沟通方式不同。每个人出身不同、习惯不同、个人经历不同。

凡事要多反思,冷静思考,很多问题可能需要慢慢沟通和磨合,才能够达成一致呀。

继续下章:

子曰:“辞达而已矣。”

原文解析:

孔子说:“言辞只要把意思表达清楚了就行。”

有感解读:

这句话是我现在写文章的核心主张。

这句的意思就是强调言辞以表达意思为目的,反对雕琢浮夸的花言巧语。

把问题简单表述明白了就好,不要过度的添油加醋,修饰得特别华丽,这是我特别不喜欢的方式。

孔子认为,言辞能够精准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思就可以了。

孔子多处提到不喜欢巧言令色、花言巧语的人。

一个人说话、写文章,能够做到文辞达意而止,不以富丽工整为目的,不需要花里胡哨。

这就是孔子的行文标准。

继续下章: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

及席,子曰:“席也。”

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

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

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注译:

师冕:乐师,这位乐师的名字是冕。

相:帮助。

原文解析:

乐师冕来见孔子,走到台阶边。孔子说:“这儿是台阶。”

走到坐席旁,孔子说:“这是坐席。”

等大家都坐下来,孔子告诉他:“某某在这里,某某在这里。”

师冕走了以后,子张就问孔子:“这就是与乐师谈话的道吗?”

孔子说:“这就是帮助乐师的道。”

有感解读:

这一节描述的是孔子的待人接物。

师冕是一个乐师,而春秋时候的乐师大部分是盲人。

师冕去见孔子时,孔子迎出来。到了台阶前,孔子提醒他这个地方是台阶。

就座时,孔子告诉他,现在要入座了。

所有人都就座以后,孔子给师冕逐一介绍大家的方位,比如“谁谁坐在这儿,谁谁坐在那儿,对面坐的是谁”。

师冕离开后,子张跟出来问孔子:“您刚刚展现的就是与盲人乐师交往的道吗?跟他们接触就是要这样吗?”

孔子说:“对,这就是帮助乐师们的方法。”

孔子接待盲乐师,礼节细致周到,反映了他“君子以诚相待”的态度,同时也通过言传身教给弟子们上了一堂礼仪之课。

他待人接物很适度,既尊重对方,又让对方感觉很自然孔子不仅在说话时表现得轻松自在,在行为上也表现得非常妥帖周全。

虽然他不是盲人,但是能够体会到盲人的种种需求,这展现了他发自内心的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