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楼下有一台纯白色的微面,有些年头了,但是保养的不错,漆面还是很干净,不过应该是换过颜色了。整个车看起来还是很精神,车头很简约,车身尺寸也不大。看起来呆萌呆萌的,每天上班下楼就可以看到那对大眼睛盯着我,煞是喜欢。

车头的logo每天都把我拉到好几年前的回忆,那些年,这样的微面,到处都是,只是今天看到的微面都是五菱,那个牌子就是我们曾经很熟悉的,哈飞汽车。但是这样一个品牌,可能会跟我们say byebye了。

赵铁柱微商(当年的微面扛把子)(1)

哈尔滨东安汽车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东安动力”,)11月23日发布公告称,哈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哈飞汽车”)因欠货款2.63亿元被东安动力起诉,黑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哈飞汽车败诉,要求判决生效后10日内偿还,并负担135.5万元的诉讼费用。

这个品牌可能现在路上见到的人不多,但是当年他也是微面的扛把子,哈飞汽车于上世纪80年代初进入汽车产业,曾位列中国十大车企之一,哈飞、松花江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曾经也是红极一时。

哈飞当年多牛?微面界的扛把子

哈飞汽车的前身是一家军工背景的机械制造厂,是造飞机的,于80年代初由军转民开始进入汽车产业,那会没有造车的经验,就在1980年引进日本汽车制造技术至今,研制生产了松花江牌微型系列车,到今天哈飞汽车已经走过了26年的风霜雪雨,从1980年生产的第一部松花江汽车起,已经形成了轿车、微型客车、厢式货车、单排座及双排座微型货车共计六大系列130多个品种。

哈飞松花江

到了2000年的时候,哈飞微型车年销量达到12万,销售收入40多亿元,市场占有率达到22.92%。

哈飞公司在2001年投资建设了新一号工程,建成了年产10万台轿车的生产线,并于2002年5月投入批量生产。

截止到2002年底,公司已累计产销各类汽车80.2万辆。

为什么哈飞后来不行了

然而这样的好日子持续的并不久。随着外资品牌纷纷进入中国,既没有合资合作,又没有更好的乘用车产品的哈飞汽车,逐渐出现了经营管理问题;另一方面,曾经在微车领域排名靠前的哈飞汽车,因为五菱、长安、东风等微车和MPV的出现,产品跟不上时代需求的步伐,逐渐被消费者抛弃。

另外在向轿车业务转型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错误的决策,两年推出三款全新的轿车车型,因为轿车自己不熟悉,技术全是借鉴外国的车型和技术,所以那些年出的轿车各种质量问题层出不穷,这几款轿车卖不好,哈飞又接着出了轿车赛豹Ⅲ、赛豹V。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太过于激进的扩张,最终终于吧自己给搞死了,应该说是快死。

赵铁柱微商(当年的微面扛把子)(2)

哈飞赛豹V

于是

在2009年,长安重组了哈飞。自加入长安集团后,哈飞汽车原本的轿车版块再无新车推出,占据业务大头的微车也鲜有新车推出。从2009年的超过22万辆滑落到2010年的18.44万辆,到了2013年,年销量仅2.14万辆。

长安集团曾试图通过资金输血,让哈飞为长安汽车代工来拯救哈飞。2013年哈飞代工的长安悦翔V3销售7.75万辆。至此,哈飞汽车实际上已经沦为长安汽车的代工厂,但最终效果也并不理想,长安集团旗下上市公司长安汽车2012年的年报显示,哈飞汽车2012年亏损7.6亿元。2015年哈飞轿车产量为15243辆(为长安代工为主),同比下降79.81%;其中,哈飞轿车销量仅为9辆,同比下降98.7%。

即便代工,也无法还债

长安集团兼并哈飞汽车进行整合期间,东安动力欠款问题也未解决。至2012年末,哈飞汽车欠款为4.4亿元。东安动力主要经营汽车发动机及零部件制造业务,与哈飞汽车长安集团旗下控股公司,双方是长期合作关系,东安动力主要向哈飞汽车提供汽车动力总成产品,哈飞汽车曾是其第一大客户。东安动力2015年年报显示, 2015年,哈飞汽车以土地、房屋等资产清偿债务,共偿还1.2亿元,仍低于此前承诺的金额。东安也只能用一纸状文把哈飞告上法庭,如果哈飞败诉,那么可能会宣告破产,这个曾经的中国十大汽车企业或许就彻底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

许多人总是说哈飞被长安重组之后被“利用”沦为代工厂,“温水煮青蛙”所致等等,但是其实当时长安重组哈飞也是由政府“拉郎配”搭配而成,长安也是被动的。其实哈飞倒下更大的因素还是自身面对市场的冲击的应对能力不足以及在转型过程中急于求成步伐迈大了导致,当然了这也跟其所处的体制有关。哈飞的经历值得每个自主品牌引以为鉴,更多的还是让人感到惋惜。。。

更多买车养车问题的文章,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太平洋汽车网】,小编第一时间为大家解答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