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蜘蛛列阵”、“老鼠演戏”,这事儿听起来可真新鲜,列位还别不信,天底下的蹊跷事儿海了去了,您没亲眼见过,不见得这事儿就不存在。您还别抬杠,一抬杠显得您孤陋寡闻了不是?

犹记得十几年前,“大狮”就曾在天津市北辰区的王庄见到过一位跑江湖的老把式现场表演“蚂蚁列兵”、“金蟾斗法”、“双龙戏珠”(实际是蛇)。

若非亲眼所见,我也不信这个邪。可一等亲眼见到了,除了一饱眼福之外,铁定是心服口服外加佩服。

土拨鼠最强摆阵(老年间多有高人)(1)

闲言少叙,书归正文。我那些亲眼所见,早已发表过,不再赘述。今日里,接着过大年的喜兴气儿,借古人笔墨,说两个好玩的段子,权当是给列位助兴之用。

话说唐贞八年,北周太师于谨七世孙、时任苏州刺史的于頔(读dí)奉旨前往襄州体察民风之时,曾有个名叫王固的隐士登门拜访他。

于頔为人傲慢,见王固伏拜时动作迟缓,登时心中不悦。于是,态度冷漠地将王固打发走。隔日设宴时,唯独不请王固。

王固为此十分恼火,但又不敢直接去找于頔理论,思来想去,便去拜访襄州判官曾叔政,请曾叔政帮他解心宽。

曾叔政对王固十分热情,摆下酒菜,对坐对饮。酒过三巡,菜过五味,王固愤然道:“本以为于頔是个爱才之人,遂不远而来,不曾想,此人目中无人,实在让我失望。不瞒明公,我有一手绝艺,世间鲜有人会,承蒙明公厚遇之恩,我愿在明公面前显露一番。”

土拨鼠最强摆阵(老年间多有高人)(2)

有免费的表演,试问有几人不爱看?曾叔政请他立即献艺。王固从背囊之中取出一节竹筒,一面小鼓,精巧玲珑,直径刚够一寸。只见,王固将竹筒放倒在一块平整的石板上,拔去竹塞,弯腰连敲小鼓,须臾,就见从竹筒里面爬出来黑灰两色几十只蜘蛛。

曾叔政屏息凝神,两眼不眨地看着。就见那些蜘蛛,随着小鼓时急时缓的敲击声,快速分成两队,黑色为一队,灰色为一队,整齐有序,像极了两军对垒的阵势。

好戏正式上演。随着王固的鼓声,蜘蛛快速变阵,天衡地轴,鱼丽鹤列,什么一字长蛇阵、二龙出水阵……九字连环阵、十面埋伏阵,无不具备。黑灰两色蜘蛛,犹如沙场雄兵,先发者勇,后发者狠,快速变阵,相互攻杀,进退离附,人所不及。此等手段,生平难见,曾叔政大开眼界,禁不住拍手叫绝。

土拨鼠最强摆阵(老年间多有高人)(3)

小小的蜘蛛在这石板之上,先后变化了几十个阵型,随着王固的鼓声一停,同时一声吆喝,立即“领命”爬回竹筒之中。王固将竹筒和小鼓收好,拜别而去。曾叔政虽竭力挽留,但王固去意已决,曾叔政也只能目送高士远去。

过了一天,曾叔政派人将王固所展示的绝艺告知于頔。于頔听罢,懊悔不已,立即派人去追王先生。奈何天地之大,始终没能找到,不禁成为于頔心头的一桩憾事。

又有记载说,康熙十年,京城有一杂耍艺人在长安街头卖艺,此人有个绝活,见者无不称奇。

土拨鼠最强摆阵(老年间多有高人)(4)

开始表演这个绝活之前,他先用木条搭一个架子,固定在肩头,俨然是一个戏楼。

随后,一边绕着场子转圈儿,一边敲着两块板儿又说又唱。所说所唱都是些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民间故事,随着他的说唱,时不时有小老鼠从他挂在胸前的口袋里爬出来。这些小家伙儿,蒙着假面具,穿着花花绿绿的小衣服,直立着,在“戏楼”上有模有样地穿插表演。男女悲欢,嬉笑怒骂,皆合剧中情节。如此奇观,试问所见者,又怎会不叫绝?

土拨鼠最强摆阵(老年间多有高人)(5)

抽闲写两个小段儿,权当送给各位看官解闷儿。只说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老祖宗的绝活数不胜数,可惜今人浮躁,鲜有人愿意下苦功,乃至许多绝活只存在于记载之中,成为一段段奇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