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部和两办哪个好考(为何有的县级两办)(1)

碧翰烽/文

据红网《警惕“中枢部门”无人报考“蔚然成风”》文章评论:在目前各类选调考试中,很多县级的两办、组织部、纪委等部门选调工作人员出现无人报考的情形,反而像人大、政协、工会等部门成了竞相追逐的“香饽饽”,着实让人大跌眼镜。

文章认为:两办、组织部、纪委等部门,是地方党政机关的“中枢部门”,可谓“前途光明”,是年轻干部成长成才的“跑马场”和“炼丹炉”,但是,在数次考试报考中,竟出现无一人报名的现象,对这种不良风向需提高警惕。

文章对此现象分析了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怕吃苦,不愿去。两办、组织部、纪委等部门经常加班加点,常年无休,缺少休息和陪伴家人的时间。二是能力弱,不能去。这些高强度部门门槛高,需要政治素质较高,文字功底过硬,愿意吃苦的干部。三是与一线相比提拔慢。近年来很多乡镇年轻干部基本上满了年限就能提拔,但是两办、组织部、纪委这些部门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得到提拔,而且只能去其他单位提拔。

关于这个现象,碧翰烽有几点看法:第一,这些“中枢部门”是不是真的到了无人报考的尴尬境地?需要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应该说,这样的现象是存在的,比如有一次省级公务员考试,某些县委办、政府办、政法委、检察院、法院等职位就是无人报考,只得取消招考计划。

但从现实来看,这些“中枢部门”的晋升提拔应该还是很好的,或许有的慢一些,质量却是很好的。

组织部和两办哪个好考(为何有的县级两办)(2)

其次,无人报考不只是代表“不愿去、不能去”,还有担心竞争激烈的理性选择。实际上,这些部门仍然是不少年轻干部向往的单位,因为事业有前途、有希望,只是这些部门的竞争会更加激烈,所以导致一些年轻人在选择职位时,更多选择那些冷门的单位,以便尽早上岸。

而且一旦上岸之后,又会多出其他的路径,只要有机会,就可能进行调动,重换单位、职位。

再次,写材料是个苦差事,的确需要点真本事。在机关里写材料,不只是文字功夫那么简单:一要吃得苦,经常加班是常事,不加班是例外;二要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方方面面的情况都要进行积累、掌握、分析;三要有一定的思考与认识,而不是人云亦云,这就要求不仅具备理论学习素养,还得强化调研、实践意识;四要任劳任怨,沉得住气、静得下心,有海纳百川之胸怀,能吸收、能容纳、能判断各种各样的资讯、信息与意见建议。

从这些方面来看,体现的是一种综合素质,那么怎么考试、怎么选调,也就值得研究,是按照公务员考试的一般性套路,还是设计一套专门适合于“写材料”专业的选调思路,并且逐步探索专业类岗位的考试路径,都是值得研究的。

但是,辛苦也好,要求高也好,关键在于赏罚分明,在于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与科学机制,做到让老实人不吃亏、让干事者不吃亏,就不用担心没有人才,更不用忧虑无人报考。如果只想让人当老黄牛,或者只让老实人吃亏,可能人家老黄牛、老实人没有多大想法,但在他人看来,可能就会掂量掂量,究竟会如何选择?

最后,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特点,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想法。有的人擅长到机关,喜欢坐办公、规范化、程序性的工作;有的擅长到一线,喜欢从事具体建设、解决具体问题,各有各的能力,各有各的本事。尤其是到了县里及以下的基层,可能更要注重一线的实战,真正做好群众工作,解决更多的具体问题。那么,这些“中枢部门”的人员,也大可从一线岗位进行更多选拔、晋升与提拔。所以,各尽其能、各展所才、各尽其用,应是选人用人的努力方向。

组织部和两办哪个好考(为何有的县级两办)(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