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三国时代的名军师,蜀汉的诸葛亮说自己是第二,大概很少有人敢认第一。然而,正因为诸葛亮仿佛太阳一样散发耀眼的光芒,也使得他四周有不少出谋划策的谋士,显得黯然失色。
今天就要来和大家聊一聊,这位在《三国志》当中,没有个人独立列传,在《三国演义》里则被拿来当绿叶使用,衬托诸葛亮才华的流浪军师,徐庶徐元直。
少年剑客不知人
史书上关于徐庶的人生简介,主要放在《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的《魏略》当中,连曝光都要借卧龙先生的版面同框一下。
《魏略》中记载,徐庶本名福,家境清寒,那后来为什么会改名呢?我猜或许是因为他有过一段年少轻狂的岁月吧。
年轻的徐福喜欢舞刀弄剑打抱不平,有一回他帮朋友报仇,史书虽然语焉不详,但从后续的情节推测,恐怕是闹出人命的大事。
虽然徐庶故意披头散发,还用白粉涂改面容,仍然不幸被官兵抓到,但是他宁死不肯透露跟报仇行动有关的细节,连自己的姓名也不说,最后就被官府绑在木棍上游街,准备处以极刑。
就在行刑前的鼓声响起,街上的路人纷纷走避,没有人敢靠近徐庶。刺眼的阳光射进徐庶覆盖眼皮的刘海,那时候他心里在想什么呢?
是不该误入歧途,还是说别人交往的都是良师益友,我交往的偏偏是酒肉朋友?绝望啊!
这个时候,周围传来一阵呼啸声,一群手持钢刀的蒙面客从巷弄间冲了出来,手起刀落,剑走如风,被绑在木柱上的徐庶,只觉得手腕脚踝一凉,捆绑自己的麻绳已经松落。
带头的蒙面人低声对他说:阿福,快走!徐庶知道,是自己的好哥们前来劫囚车了,他就在众人的掩护之下,脚底抹油逃离了法场。
经过这次濒死经验,徐庶整个人都变得不一样,他放下武器,立志向学。他挑了一间学舍拜师,开始钻研各种经史论述。
然而,学舍里的有些同学听说徐庶浪迹江湖的经历,都选择和他保持距离以策安全,徐庶默默承受这些对待,他像是一匹孤狼,黎明即起,独自扫除,独自走在求学的道路上。
幸好徐庶有个同乡名叫石韬,并不在意他的过去,两个人在学校里互相切磋琢磨,成为挚友。无奈天有不测风云,东汉末年兵凶战乱,中原地区也被卷入战其中。
拜访刘备的水镜门生徐庶就和石韬一起逃往南边的荆州避难,也在这里加入水镜书院,遇到了那条擅长午睡的卧龙诸葛亮。
水镜八奇当然是漫画家虚构出来的故事,但这些学生确实有在关心天下大事,他们动不动就会聚在一起,闲聊毕业之后要去哪间公司应征,找什么工作之类。
当时为了躲避战乱逃往荆州的人,不只是只有徐庶、诸葛亮这些读书人而已,还有大家熟悉的刘备。
刘备投奔刘氏宗亲荆州牧刘表,在他根据地的北方屯兵,担任类似雇佣兵团长的角色。而水镜书院中,就有一个学生选择去找刘备面试了。
那天的状况大概是这样的,刘备在官邸举办宴会,宾客散去后,独独有一人留在场中,没错,就是那一名水镜门生。
他和刘备相视不语,刘备也不急着抬头,顺手拿起一根髦牛尾巴把玩编织,大家都知道刘备年轻时卖过草鞋,这种编织技术很拿手,而且很舒压的。
那个学生看了,终于忍不住走向前:玄德大人,我听说你有远大的志向,怎么会沉迷在这种编织小物上面?
刘备心想,年轻人就是年轻人,沉不住气啊。随手把髦牛尾巴抛在一旁,回答道:这什么话,我只是打发时间罢了。说吧,你为何而来。
学生回答:我想请教大人,你觉得现在荆州领袖刘表,比得上曹操吗?刘备摇摇头。
学生又问,那玄德大人你自己呢?刘备苦笑,我在荆州寄人篱下,这里人口又少,当然更比不上曹操了。
学生推了推眼镜,眼中闪过一线金光:大人,荆州的人并不少,只是很多北方来的难民还没有户口,你不妨跟刘表讨论,说要帮他登录那些流浪百姓户籍,未来你的可用之兵就多了。
刘备听完,大声赞好,就采纳了学生的建言,也以上宾之礼接待。这位学生是谁呢?他就是我们鼎鼎有名的徐庶徐元直。
不合理的合理
这则水镜书院学生去拜访刘备的故事,收录在史料《魏略》当中,上面确实记载着学生是诸葛亮。但是聪明的读者一定会想到,不对,刘备和诸葛亮不是在隆中小草屋见面吗?
诸葛亮还在《出师表》里面写道: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怎么会变成诸葛亮,自己跑到刘备官邸毛遂自荐呢?
这个仿佛平行宇宙的情节,有不少前辈讨论过,也提出很多种解释,以下分享两个我觉得有可能的情形。
第一,诸葛亮说谎。他在《出师表》里面写受刘备邀请出山,是为了自抬身价。但这么一来,就与诸葛亮长久以来角色设定不符,而且诸葛亮在荆州也是有一些和他道不同不相为谋的人,说一个这么容易被戳破的谎言,有一点不合常理。
第二,《魏略》记错人。《魏略》也不是第一次出现和正史矛盾的记载,譬如刘备的儿子刘禅,曾经被人口贩子拐卖,就是一个很经典的矛盾案例。
负责注解《三国志》的裴松之,完全知道这一点,他也很喜欢在注释文下面打脸《魏略》。我个人也认为诸葛亮不太可能主动去找刘备,这个故事,未来我们有空再细聊。
弃刘投曹分水岭徐庶原本家境并不显赫,同时也是跟着难民逃难来到荆州,对于当时百姓的生活状况是很了解的。他从这个角度切入,建议刘备政策方向不无可能。
然而,这个政策现在想起来其实并不完美。先不论荆州扛霸子刘表,会不会同意刘备做这种事情,老百姓听到要报户口,第一反应就是,是不是要多缴税了,是不是要多征兵了!
各种反弹是可以想象的,如果徐庶只是单纯跟老板建议这个方向,却没有搭配一些配套细节,就很难让人给他一个名军师的评价。
当然,上面这一段纯属个人猜想,其实《三国志》里并没有记载徐庶真的给过刘备国策建议,他最大的戏份就是帮刘备和同学诸葛亮牵线。
但诸葛亮到岗之后没多久,曹操大军南下,结果抓到了徐庶老母,徐庶就告别刘备,转投曹操阵营,递辞呈的那幕颇为感人。
徐庶指着自己的心口对刘备说:我本来想用心帮老板成就霸业,无奈母亲不在身边,方寸大乱,我留着也无法发挥作用,只好就此告别。
这段辞职感言说的很得体,可以理解成好聚好散的跳槽。不过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稍加转化,变成曹操虏获徐母后,还派手下模仿徐母的笔迹,写信骗徐庶过来,强化了曹操奸雄的形象,从小说创作的角度来看是蛮厉害的。
小说里也提到徐庶一心向着刘备,离开前还发誓终身不替曹操出谋划策。后来,徐庶到了许昌发现,信件原来是假的,徐母看到儿子这么傻,就出于义愤自杀。
徐庶最后选择替母亲守丧,独居许昌城郊外,也不接受曹操的各种赏赐。然而,史书上没有这么狗血的剧情,认真说起来,徐庶到了曹氏企业后过得相当滋润。
一样是在《诸葛亮传》中的记载,徐庶和石韬约好一起北上跳槽,石韬后来升官到典农校尉,徐庶更是当到右中郎将,御史中丞这个位置,是掌管御史台也与中央高层关系良好的爽缺,陈群当过,司马懿也当过,要说不出谋划策就可以当到这个官,除非是董事长的私生子才有机会吧。
诸葛亮后来在蜀汉军政大权一把抓,北伐曹魏的时候,听说了徐庶最近的官场动态,曾感叹地说:魏国的人才真多,徐庶、石韬这两人怎么没有被重用呢。
石韬我们就不计较了,但徐庶这个官怎么说也不能算小。其实这一幕会让我想起以前参加同学会的场景,大家不是常会说,那个诸葛亮以前考第一名,现在不知道在哪里工作了。
“什么,在新创公司当执行董事长?好厉害呀!”
还有还有那个转学生徐庶不知道怎么样。
“噢,上市公司副总经理啊!”
水镜书院的同学会上,就弥漫着一股复杂的情绪,到底谁的发展比较符合当时社会的期待,又有多少人是走在当年学生时期梦想的道路上呢?
诸葛亮的那一番话,差不多就是这种感慨吧。从徐庶后来的官职,还有刚才我们假设拜访刘备的事情,也算在内的话,徐庶的定位其实很不像军师,更像是现在所谓的政务官。
或许徐元直在曹氏企业的工作,就是那么朴实无华且枯燥,偶尔下班后的夜晚,他会倒一杯酒,然后拿出床底下用布包好的长剑,抚摸着剑鞘,回想着那一段埋藏在心灵深处,依旧放荡的少年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