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讯(全媒体记者/王聪 通讯员/岳青)近几个月来,一项名为“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谈治国理政》知识抢答赛”的网络活动在广东青年群体中受到热捧,仅在开展的第一个月,就吸引了156万青年实名在线答题,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共青团改革要增强三性是什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共青团改革要增强三性是什么(解码共青团改革广东路径)

共青团改革要增强三性是什么

南方网讯(全媒体记者/王聪 通讯员/岳青)近几个月来,一项名为“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谈治国理政》知识抢答赛”的网络活动在广东青年群体中受到热捧,仅在开展的第一个月,就吸引了156万青年实名在线答题。

开辟青年工作的网络阵地,这是团省委近年来深化改革的着力点之一。根据对群团改革及青年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党中央的部署要求,在广东省委、省政府和团中央的领导下,2016年12月,省委办公厅印发《广东共青团改革方案》,我省全面启动共青团改革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扎实推进共青团改革,把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贯穿改革全过程,组织动员广大青年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为广东奋力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强大的青春力量。

直面“团青不分”、基层薄弱、对青年带动作用不够、先进性体现不明显等一系列问题,一年多以来,广东共青团循序破题、梯次推进,经过探索实践,一条围绕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的改革路径已经清晰可辨。

全面推进从严治团 强化共青团政治性底色

如今,在广东,上团课正在成为中学师生课余时间热议的话题之一。

在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团员发展对象名单需要经过层层把关,确认后还必须经过严格的团校教育。“课程包括团的基础知识、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势与政策、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教育等,共不少于20课时。”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团委书记王文然说,学业结束后要进行结业考试,合格者才能入团。

由于严把入口关,去年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初中生入团的数量较往年减少了一半。“如此一来,学生们的入团积极性反而更高了。”王文然说,“他们对自己的要求提高了,团课也听得更加认真”。

中学成立团校、学生不上团课不能入团、团员发展实行“一人一号”,叠加推出的改革举措使得原来宽口径入团甚至全校团员的现象大大减少。据统计,改革以来,我省中学毕业班团学比例合理降低,初、高中毕业班团学比例分别降至29.5%、60.6%,团员队伍的纯洁性、先进性得到更强有力保证。

除了提高门槛、保证增量之外,针对基层团组织软、弱、散的短板,团省委着手摸清家底,自主研发的“智慧团建”系统成为一把优化提升存量的金钥匙。2017年广东在全国率先全面推进的“智慧团建”建设,就是从根子上撬动解决“头脑在活动,躯干已麻痹”的问题。

“夯实基层团组织基础面临的一个难题是,学校以外的团员越来越难聚合起来,有的甚至‘失联’。”广东共青团负责“智慧团建”的工作人员说,“智慧团建”的作用之一便是找到每个支部每名团员,理清全省基层团组织基本盘。

依托“智慧团建”系统,从团省委起,每一级团组织在系统建立自己的直接下一级团组织、录入团干部,直至组织的最末端团支部,在系统形成较为完整、可视化的组织树。随后,对照历年的传统线下统计数据,逐一开展调研督导,对已在系统建立的组织树进行查缺补漏。最后组织团员通过系统自主在线报到,找到每一名团员,摸清每一名团员的基本情况。

“在这个过程中,理顺了部分长期以来含混不清的组织隶属关系,消除了‘有团委无支部、有支部无团员’的现象,也摸清了全省团组织及团干部的家底。”

与此同时,大力推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规范化体系化,并将其作为推优入党的必经环节。针对农村、社区、非公企业等团的基层薄弱环节启动“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团组织三年行动计划”,提高团干部素质、加强对基层流动团员的教育和管理、健全基层志愿服务体系、积极承接政府青少年事务,夯实共青团的工作基础。

广东共青团推出的这一项项从严治团的真招实招,让基层团组织的毛细血管开始通畅,末梢细胞一步步被激活,共青团的工作也开始渐渐不一样,这些新变化让广东共青团能真正及时有效地将党的声音传递给普通青年,带领广大青年听党话、跟党走。

既“顶天”也“立地” 要做身边青年的带头人

年仅36岁的哈佛大学博士后田丰,如今已是珠海一家高新技术企业的CEO,手中握有世界首创的核心专利技术。仅仅3年,他与三名剑桥博士创立的公司便在结构色纳米光学超材料的应用领域成为领跑者。

2016年9月26日是让田丰难忘的一天。在那一天,他的柔性技术、智能纳米光学膜项目获得第三届“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初创组金奖,引起风投的注意,获得了宝贵的发展资金。“多亏了团省委搭建平台,帮助我们在创新创业的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田丰说。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广州迈普再生医学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袁玉宇因为当面向汇报工作而备受关注。10年前,产业报国的情怀促使28岁的袁玉宇回到故乡广州创业。在各级团组织的扶持下,如今,他创立的公司成长为一家全球领先的3D生物打印企业,成功研发出我国首个进入全球高端市场的再生型植入类医疗器械产品,开发产品完成全球近60个国家和地区的注册,申请国内外专利180多项。

作为团省委一名兼职副书记,袁玉宇负责联系海外青年人才、协管青年创新创业,他在业余时间成为了一名海归人才热线电话的“接线员”。“我希望把更多的经验分享给青年人才,帮助解决他们的困惑。”

为吸引、帮扶更多海内外青年来粤创新创业,广东共青团不仅发起组建2亿元的广东青创投资基金,还推动成立粤港澳大湾区青年行动联盟,联合55家创业园区提供粤港澳青年创业服务。2015年,在当地团委的帮助下,香港青年张龙华将自己的分公司成功落户深圳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刚入驻时,写字楼租金免费,并且填一张表格就可以完成注册,不需要排长队。”张龙华说,“这里的创业氛围浓厚,在梦工厂的咖啡厅里坐一坐,和旁边的人聊一聊,你会发现邻座可能就是投资人”。

与上述三名青年创业者不同,1988年出生的邹子龙选择了另外一条实现人生价值的道路——回到农村、扎根农村。当年韶关高考状元的邹子龙不顾家人反对,毅然选择了冷门的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硕士毕业后,他又干了一件让旁人难以理解的事——到珠海的农村发展有机农场。

如何筹集起第一笔起始资金?困难之际,团省委发起的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领头雁”培养计划向他伸出了援手,在这个专为农村创业青年提供金融扶持的平台上,邹子龙从珠海的一个山头起步,开始不遗余力地推广有机农业。如今,珠海至少有500户家庭放心地把餐桌交给邹子龙的农场。“我希望未来社会上可以形成支持青年回乡创业的良好氛围,鼓励更多青年投身农业、建设乡村。”邹子龙说。

同样活跃在新农村建设一线的,还有一支青年志愿者队伍。谈起当初下村的想法,“希望乡村教师计划”志愿者麦梓钧感言:“一直对‘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很认同,我也想在乡村教育这个百年工程中做一名‘泥瓦匠’。”2016年从大学毕业之后,佛山姑娘麦梓钧被分派到河源市连平县油溪镇中心小学,开始为期3年的支教生活。

一批如麦梓钧一样的“希望乡村教师计划”志愿者,大大提升了当地学校的教学水平。迄今为止,“希望乡村教师计划”已选派了542名志愿者,到全省37个贫困县、132所偏远乡村中小学开展支教服务,惠及11万名山区孩子。

这些青年,或是瞄准高精尖、瞄准创新驱动,成为国家科技发展最需要的顶尖专业人才,或是引领青年沉到乡土、投身乡村振兴,推动国家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团员就是应该比普通青年更优秀更先进,入了团、当了团员不是为了被服务,而是要服务他人,做身边青年的带头人,要‘顶天立地’。”团省委有关负责人说,增强先进性不只应该靠加强团员意识教育,除了着力解决从源头上激活团课和深化青马工程以外,团员的先进性更应体现在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上。

线上联系青年线下服务青年 增强群众性从未止步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青年习惯在互联网上学习、交流、娱乐。一项权威调查显示,90后平均每日接触网络的时间长达4小时。

“新时代想更贴近青年,必须要往‘网’上走。”团省委有关负责人如是解释青年工作“触网”的初衷。

“亲,有事您吱声。”打开广东“青年之声”首页,类似亲切的设计随处可见。这个面向青年的网络平台不仅在首页突出位置开设“我要吐槽”通道,鼓励青年用户“拍砖”,还开通了评论、举报功能,设立了求助信息和线下服务的网友监督机制,青年用户可以对参与的活动、接受的救助进行评分,甚至可以举报。

“网络服务平台这么多,这个有什么不一样?”这是“青年之声”被问到最多的问题。广东青少年大数据及新媒体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说,与大众化综合性网络服务平台相比,“青年之声”被定位为是“青年服务提供者、青年困难帮助者、青年疑惑解答者”。

如今,广东“青年之声”实现了“找活动、找帮助、找咨询、发现线下”等功能融为一体。通过“广东青年大数据交互系统”,“青年之声”逐步打通公益志愿、就业实习、创新创业、社会教育、婚恋交友等广东省各青少年服务互联网平台底层数据,破解了青年信息来源多头、分散隔离的“孤岛”困局。依靠数据联通,“青年之声”至今已为50万名学生提供了实习就业岗位,吸引903万人实名注册志愿者,并首创发行110万张“注册志愿者证”。

“平台建设推广倒逼各级团组织将服务青年的资源、项目和活动集中投放在平台,在线接受青年报名活动、实名求助、指定问答,全程公开化、透明化。”平台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各级团组织服务青年工作的真实水平、在青年群体中的实质影响,也照出了团组织和团干部的工作作风。

据统计,截至目前,该平台共有实名注册个人用户超过480万,月活跃用户最高达80万人,活动发布数3.6万个,共接通线下服务站1992个,成为紧密联系青年、服务青年的重要抓手。

线上联系到青年仅仅是第一步,广东共青团的“野心”远远不止于此,如何更好地服务青年,才是广东共青团一直在思考的命题。基于此,“圆梦计划”“展翅计划”等针对不同青年群体的项目应运而生,这些项目都有一个共同点:都切准了青年人最关注最需要帮助的热点和痛点,但目前市场上鲜有关注。广东共青团瞄准了这一点,将青年人的刚需和共青团优势资源相结合,找到真正能够帮助到青年人的发力点。

“当接过北大学士学位证书时,我的大学梦真的圆满了。”今年36岁的唐小华说,作为一名广东新生代青年产业工人,广东共青团发起的产业工人“一天一元上大学”的“圆梦计划”活动改变了他的人生。目前,“圆梦计划”帮扶了7万名新生代产业工人上大学,并被列入2018年广东省十件民生实事。

此外,由广东共青团发起的“展翅计划”为超过50万名大学生提供实习就业岗位;“粤团聚”项目则开展800多场交友活动,为10万青年牵线搭桥。还开通了全国首个全省统一的青少年服务“12355”热线,半年接听青少年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特困救助来电10.3万通。这些广东共青团“自主研发”的项目,努力为青年排忧解难,开展切实有效的服务,让青年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数说广东共青团改革

200多场

党的十九大召开后,团省委率先在全团组建青年宣讲团,开展200多场宣讲并网络直播,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传达到基层青年。

380万名

常态化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380万名团员、4.7万个团支部开展“学书记讲话 做合格共青团员”教育实践,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

3145所

推动全省120所高校、2081所中学出台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122所高校实现团委单独设置,109所高校团委书记落实中层正职待遇,3313所中学实现团委书记岗位专设,3145所中学成立团校。

363.7万名

目前通过“智慧团建”系统管理后台录入的组织数共21.3万个(其中支部数20.3万个)、团干部数26.7万名,在团干部移动端(广东共青团微信企业号)报到的团干部数13万名,在线报到的团员数近400万名。

1716万元

联合省委组织部、省编办出台意见,推动13个地市、18个县(区)增设志愿者专门机构,52个县级团委专职团干部配备,新增粤东西北县级团委经费1716万元,保障镇街团委每年经费不少于2万元,新建各类工作阵地1725个。

13万人次

实施“青年同心圆计划”,开展“中国心·粤澳情”“情义两地行”“同根同心”等交流项目637个,推动超过13万人次粤港澳青年加深交流交往。

5000多家

各级共青团直接联系的青年社会组织共有5000多家,并创建“亲青家园”1222家,培训青年社工4.1万人。

3.5万名

精准脱贫攻坚是重中之重,对此共青团实施了三年行动计划,选派驻村团干部290名,培养“领头雁”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3.5万名,募集扶贫资金1.2亿元。

878万

截至2018年4月8日,广东共青团相关微信公众号粉丝总数878万(其中广东共青团470万、广东青年之声272万、“i志愿”136万),官方微博粉丝81万。其中,“广东共青团”篇均阅读量20万+,在全网2500万个微信公众号中影响力排名稳居前20位,在全国政务类微信公众号排名前3位,全省全领域微信公众号排名第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