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整理资料,发现8年前胡乱写的这个小东西,当时因为工作需要,听企业管理课,在那个著名专家李强的课里面听到了六尺巷的故事,李强讲的有不少讹误,就翻了翻资料。然后发现里面有不少需要思索的东西,就索性顺着史料瞎演义了一下。本身我对历史上的张廷玉父子、六尺巷充满敬佩,但是每个人都逃不脱大时代的局限,所以跳出历史看,六尺巷还是有这个社会比较坚硬的一些东西。这篇文章当时在qq空间挂出后,被很多人排队来诟骂,实非我所愿,历史可以严肃的学习也可以反过来理解吧。


六尺巷的具体故事(历史的另一种演义)(1)

前几天听李强的培训课《员工精神》(李强,前几年颇时髦的培训专家之一,观点大都哗众取宠),讲到员工关系管理的时候,顺手提到了一个例子,说到了安徽桐城的六尺巷,引用了这个故事。

示意图,源自网络,如侵删

原来,吴家看着这块地闲着也是闲着,就想圈进来把花园扩建下,于是偷偷摸摸的施工,请人进行了规划选址,板砖石灰水泥都拉来了,铲车吊车推土车开来了,施工队也进来了,拉开阵势,房地产开发就要上马了,当地政府也派来了观察人员。不巧的是,正在进行施工前人员安全教育的时候,张家老太太颤巍巍的带着记者来了。

吴家老太一看心里咯噔了一下,心想坏了,什么环节都做好了,把媒体给忘记了,政府虽然说两家都是大家族不予参与,但是自己也得把事情做好啊,记者来了怎么办呢……

还没等吴家老太思考完,张家老太就开始发飙了:这是谁家这么大胆,敢动我们家的土,不知道这是礼部尚书的宅子吗?张记者,赶紧拍,看看什么叫无法无天,地是死的,人是活的,别冻土就不当有人在。说罢,气得拐杖狠劲戳地,看意思要把这土地神给叫出来对质。

吴家老太一时语塞,旋即说到:地是谁家的,说了不算,地契文书都没有说什么说啊,我还说是我家的,不培训了,张经理,开工。手指一点包工头,这边立刻马达轰隆了。

张家老太看情况不好,拐杖一撇,一横身,躺在了推土机前面,说你们要是感动就从我身上压过去,我就看看尚书他妈你们都敢动,眼里还有没有万岁爷?!

吴家老太冷笑,也一横身,躺在张家老太和推土机中间,喊到:张经理,你就开吧,先压死我,再压死另外一个,压完了就在这挖个坑,埋喽!

推土机戛然而止,得亏了司机参加过CCTV的状元360,那是铲车上运雪花啤酒瓶的技术啊,还差四分之一柱香的距离,就停住了。

两个老太,一群工人,几个记者,无数路人,这个画面,很有几分群体事件的味道。

记者们不敢动,因为都是大户,不敢惹,这种稿子写出来也是要被枪毙的,今天来只不过是看关系来凑热闹。

施工人员不敢动,他们只挣几个血汗钱,犯不着为这事卷入冲突,官官相护啊,赶紧闪吧。

路人们不敢动,走路这么无聊,难得碰上热闹,还是大户人家闹纠纷,时间有的是,看呗!

不知道谁打了知府热线,一壶茶的功夫,知府领着公安局检察院纪委和正在这检查工作的省里的官员们来了。先鸣枪示警,驱散了路人,然后派人把包工头张经理带走,然后人少了。满脸哀求的,趴在地上给两位老太做工作,好说歹说,总算起来了。

但是,同一时刻,两位老太大喊:人走了,事儿没完!

知府擦了擦汗,说难办!

两家老太回去后,迅速召集家族老少,开会研究对策。动作进行的差不多,开始大点当地士绅,联络京城人手。

吴家势力虽然小,也竭尽所能的联系到了京中望族和江宁织造府,他们都表示关切。(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江宁织造府倒霉,曹雪芹写出红楼梦和这六尺巷还是有关系的,虽然那个是几十年以后的事情。)

张家有尚书在京,一想到朝里有人,底气就比较足,打点稍微慢了点,但是不少名人也表示慰问,为啥?张家的尚书还是帝师,皇帝学东西都得跟他学,学前还要拜一拜,说是拜孔子,其实拜的还不是他,这玩意谁不掂量下。

事情到这个份儿上,已经不是这么几尺地的问题了,是颜面问题啊。

知府静静的看着,观察着,喝茶。下属问他怎么办,他喷了口茶水说怎么办,你他妈说怎么办,都是大人物,我这花翎子大不了不要了!等着吧。

吴家一直没动静,这次要等着张家先出手,因为按照市场营销策略来看,势力较弱的一方应该短时间内动手,这样跟进者策略比较有后发优势。正好吴家有人在联通上班,在分析了和移动的竞争后,说咱们也采用后发制人策略吧,吴老太表示赞许。

等啊,等啊,等的地上面的杂草都枯黄了,还是没动静。吴家老太倒有点坐立不安了,这段时间朝中局势不稳,吴家老太开始动摇了。

一个大清早,吴老太听到家人报告说张家开始施工了,锣鼓喧天,红旗招展,鞭炮齐鸣,连圣上御赐的咸鱼宝剑都拿来了,在那摆开场子了。

六尺巷的具体故事(历史的另一种演义)(2)

吴老太心里又咯噔了一下,裹脚布都没缠好就跑出去了。这一瞧,哎哟喂。

张老太红光满面,一面发糖,一面说大家都辛苦了,今天我们家施工,谢谢你们了,施工注意安全啊。

吴老太气冲冲的跑过去,大喊:地是我们的,不准你们盖房子。

张老太说:是你们的,但是我们不要。你来看。

手里一抖,从袖子里出来一张纸,上面写了一首诗的样子。

吴老太拿过来一看,写着:

一纸书来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落款是张英。

啊,尚书啊。虽说女子无才便是德,但吴老太也粗通文墨,能看懂这是啥意思:

人家,让地了~~~

不愧是大户人家的老太,笑脸立马过来,说:原来如此,原来如此,吴不正啊,咱们也让,让出三尺三,和张家一起建个小巷子,造福乡里。

众人哈哈大笑,正是:

工地之上施工忙,

送水送饭生产忙,

乡里传说六尺巷,

和谐社会建设忙!

后记:知府又通过热线赶到了工地,送来了水送来了面,送来的还有锦旗一面面,六尺巷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社区共建和谐社会典范被媒体纷纷报道,记者们来了一拨又一波,桐城添了新景色。

后来,吴老太起初请来的施工队张经理被知府以扰乱社会治安为名,罚款纹银500两,在建筑领域除名,永久不得入行,他因此也成为大清帝国第一个被禁令不得进入建筑行业的包工头。吴张两家和睦如初,更胜以前。

其实,张英的信还有第二页,据小皮长史考证,原文如下:区区一堵破墙,争个球用,最近皇上的几位阿哥争皇储争的不可开交,别给我添乱了,这段时间形势不稳,从泰西诸国爆发的动乱波及过来了,皇上前段时间昭告天下做什么事情都要不折腾,你们还折腾啥?让出三尺,以后还有三丈来拿,眼光要长远点,切忌切忌!

叹曰:一切的历史都有被神化的迹象存在,或高高的神话,或无尽的丑化。六尺巷故事中隐藏的争夺地产而不顾家族形象,写信寻求支持而依靠官员势力,最后和解美化为标本,来教育别人,无一不是传统社会的组合,没有美丑的评判标准,也没有产权的概念,最后还是落实到修身养性上,这才是传统中国的强大和诡异。

故事落到现在,有教育意义,但是不能单纯的去看到那些,还要深思。我惯于恶搞,但是这么着把现代因素糅合进去还是第一次,勉强看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