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正常的叙述顺序,我们本应该接着批评贾宝玉,可是,这样做未免太压抑了一点,我们又不是贾宝玉的父亲,不如先轻松轻松,看看贾宝玉的某些长处。
与孔子相比,贾宝玉的长处也很突出。
比如,在对待女人的态度上,两者判若云泥。
孔子,包括儒家的学说,在对待女人的问题上有着巨大的先天缺陷。
孔子最著名的话叫做:“为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这句话的表面意义,是孔子对女人毫无办法。
内里的意思是,在孔子学说的深处,小人和女人有着同样的价值观,由此把女人作为儒家的对立面,也是社会重点的防范对象与教育对象。
贾宝玉就不同了,在他看来,那些未出嫁的女孩子简直是世界上最好的东西,虽然在实际状况里,林黛玉的不逊与怨,也让他毫无办法。在两个人死去活来的情形下,周围的人也没什么主意,但贾宝玉并不会因为这些觉得林黛玉是小人,反过来,《红楼梦》本身就是为女儿树碑立传的,他觉得这些女孩子远比那些男人优秀得多!
再深一步,那些可爱的女孩子随着婚姻而变成死鱼眼睛,倒是孔子那些儒家的道理功不可没,看着自己认为最好的东西被儒家毁灭,他能对儒家学说有好印象吗?能不排斥吗?
正因为出发点不同,贾宝玉很善于和女孩子相处,孔子则……
实际上,孔子如果有贾宝玉与女孩子相处的本事,不仅中国历史会改写,就是他自己的命运也会完全不同。
比如说,那个著名的孔子见南子的段子。
在电影《孔子》中,著名影星周迅扮演的南子用女色把孔子狠狠地考验了一番。
不只是电影,这个段子历史上也不断被文人拿出来咀嚼,香艳无比。
其实,这是个很悲惨的故事,或者说很悲情的故事,很悲催的故事。
故事的基本情节,是卫国的国君夫人南子,慕孔子之名,三番五次邀请,要见孔子。
这件事的好处,是南子在卫国有话语权,如果她认可了孔子,孔子就可以在卫国施展他的政治抱负。不好的地方,是南子本身有“淫荡”之名,孔子去见她,有名誉的风险。
孔子思考来思考去,还是决定赴约,去见南子。
那么,南子面对孔子,施展所谓“淫荡”的一面了吗?
历史记载没有明说,所以,很多文人借着这个隐隐约约的空间极尽想象,仿佛孔子演了儿童不宜的成人片一样。
实际上,司马迁在记载此事时,强调了一个细节,他说南子见孔子时,南子盛装前往,穿了带有很多玉佩的服装,环佩叮当,这当然不是说南子为了见孔子把自己打扮得如何漂亮,而是穿着非常正式、庄重,甚至是繁琐的礼服。
礼服本身就是出于庄重的设计。
由此看,南子对孔子有敬而无淫荡之意。
另一个细节,不仅说明孔子与南子之间无事,而且体现出孔子见南子这件事的悲催属性。
那就是,孔子见过南子之后,南子对于孔子失去了兴趣。
在见过孔子之后,南子与卫国国君约孔子出游,但是对孔子比较怠慢,也就是自己和国君同车,而不是让孔子与国君同车。孔子由此恨恨说出了另一句名言:“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就此离开卫国,彻底断绝了在卫国施政的念头。
这说明南子与孔子的相见,双方对彼此都没有更好的印象,双方互相看着不对眼,不是一路人——
在南子看来,孔子不是可以提升卫国的合适人选,并不值得与国君同车;而在孔子看来,尽管南子以礼相待,但内在没什么东西,十分浅薄,也就是绣花枕头一个——“色”字而已,卫国这样的男女主人所经营的小夫妻店,因此成不了什么气候,也不值得自己停留。
我们设想,如果孔子有贾宝玉那点对女性的理解和周旋能力,以南子对孔子的最初好印象,两者一定相谈甚欢。实际上,一个女人的约谈,是完全感性的,她需要的是一种感觉,包括感觉的认可,可惜她偏偏面对的是最不会和女性相处、最不懂女性诉求、最不理解女性心理要求合理性的孔子。
孔子冒着名誉的风险,他失败了。
在卫国施政的理想失败了,同时背上了与淫荡女子约会的段子,被自己的弟子数落,急得对天发誓。
我们不知道贾宝玉会如何评价孔子这件事,他大概觉得可惜吧,那个在南子对面的,可能更应该是贾宝玉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