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金融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之后《人民日报》在头版刊发评论员文章《有效防范金融风险》,文中提到: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既防“黑天鹅”,也防“灰犀牛”,对各类风险苗头既不能掉以轻心,也不能置若罔闻。之后,黑天鹅和灰犀牛成为热词,在各个领域流行开来。
黑天鹅和灰犀牛
“黑天鹅”的典故来源于,在17世纪发现澳大利亚的黑天鹅之前,欧洲人认为天鹅都是白色的,因此,“黑天鹅”类似于“太阳从西边出来”,被欧洲人用来指不可能存在的事物。但随着第一只黑天鹅的出现,这个不可动摇的信念瞬间崩溃了。
黑天鹅的存在寓意着不可预测的重大稀有事件,它在意料之外,却又改变着一切。无论是在社会安全领域,在股市等资本市场,还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黑天鹅事件都在一次又一次的上演。
“灰犀牛”典故来源于,在非洲大草原上,灰犀牛体型笨重、反应迟缓,你能看见它在远处,却对行动慢半拍的它毫不在意。但灰犀牛一旦被触怒,向你狂奔而来,危险性破坏性极强,无人能挡。
所以,“灰犀牛”和“黑天鹅”刚好相反,是一种大概率危机。很多危机事件的发生,是一个过程,在爆发前已有迹象显现,但却被人们忽视,最后演变成巨大的灾难。
比较简单地说,黑天鹅是预料不到的事情,“灰犀牛”是你不想预料的事情。
人类的多数麻烦,都和这两类事件有关。但是比较起来,黑天鹅事件不可预测,应对不力还有情可原;灰犀牛本可以避免,却仍然发生,对我们心理的打击更大。
为什么黑天鹅和灰犀牛难以发现人们对黑天鹅事件和灰犀牛事件视而不见,是我们的认知误区在起作用。
证实误区,我们的大脑倾向于用自主的、毫不费力的思路进行思考,而这一思路的运行依赖于过去的经验,因此我们只看到已经发生的事。可实际上,那些我们没有看到的结果通常更有意义。
大哲学家罗素举过一个例子。一只火鸡每天有人喂食,连续喂食了1000天,从火鸡的角度来看,第1001天也应该和往常一样被喂食。然而这第1001天是感恩节,火鸡被宰了!
对火鸡来说,随着喂食次数的增加,它的信心也不断增强,虽然被屠杀的危险越来越近,它却感到越来越安全。但是,前1000天的喂食,对第1001天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以为自己获得的知识经验能帮助自己看清事实,没想到它们却可能是危险的误导。所以不能只依靠过去的经验去判断未来,否则黑天鹅降临,我们就毫无应对的能力。
双曲贴现,当利益离我们越远时,我们的“获取动力”就越小。反过来讲,当灾难离我们越远时,我们的“回避动力”就越少。
经济行为学有个实验,给受试对象一张50欧元,或者一张100欧元。50元这张,可以立马兑换现金。100这张,三个月后才能兑换。如果是你,你要哪一张?结果大多数人选择了50元这张。
人们不愿为明天的奖励,放弃今天的所得;也不愿为明天的惩罚,放弃今天的舒适,这就是双曲贴现。
就像现实中的我们,当体检结果亮红灯了,才想到去锻炼;当面临35岁危机了,才想去多学点东西。
当人们面对远处的灰犀牛时,会自我安慰:还离着远呢,就算跑过来也不见得能撞到我。当灰犀牛真的向你狂奔而来时,你已根本来不及闪躲,你想避免,就要提前换道。
怎样防范黑天鹅和灰犀牛
表面上看,黑天鹅事件概率小,影响大,不可抗,其实,在小概率的大灾难面前,灾难的巨大阴影早就铺天盖地了。
可以说,黑天鹅与灰犀牛本来就是事情的一体两面。既然无法被预知的黑天鹅事件在我们的能力之外,我们更应该关注、化解“灰犀牛”危机,做好足够的风险控制,在充足准备的前提下,预防最坏的“黑天鹅”事件。
怎样防范灰犀牛事件?
首先,要抬头看路,尽早发现“灰犀牛”,并在其尚未靠近时就采取行动。
其次,发现灰犀牛以后,马上思考现阶段能采取的行动。如果能一劳永逸的解决灰犀牛最好,如果不行,也要实现延缓灰犀牛危机事件的终极爆发。
最后,不断根据灰犀牛的距离和强度调整决策,还要坚定不移地执行下去,直到灰犀牛危机彻底解除。
怎样对黑天鹅事件主动出击?
面对不可预测的黑天鹅事件,与其被动承受,不如主动出击,理性试错。
因为处于被动局面的时候,其实是成本最大的时候,而有技巧的犯错能帮我们用最低的成本来找到最合适的方法,提高我们在不确定中获得收益的可能性。
2007年,一位叫斯德姆的船长成功打捞到了一艘价值10亿美金的200年前沉船。为了在茫茫大海中找到这艘沉船,斯德姆船长就用了理性试错的方式。
他先在地图上把可能出现沉船的海域划成一个一个的小方格,然后分析每个小格中沉船出现的概率,按照概率从高到低的顺序对每个小方格进行地毯式搜索,逐渐缩小搜索范围,终于真的发现了这艘价值连城的沉船。
能做到这些,我们就不再畏惧萦绕在我们周围蠢蠢欲动的“黑天鹅”和“灰犀牛”,时刻拥有抗击风险和不确定性的能力,永远主宰自己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