尴尬从何而来(反差从何而来)(1)

明天就正式开学,儿子央求着我俩陪他再去玩一趟卡丁车,想起来上次去他开心的那个样子,我也不忍心拒绝半分。去了车场,人还真不少,儿子喜欢热闹的一面蹦了出来,可高兴地选了一辆大孩子的卡丁车,迅速进入了场地。第一个10分钟一溜烟就没了,儿子发现自己的车速提不上去,赶紧叫老板给更换了电瓶;我又发现他的那辆车长度较短,整个双腿都是蜷着的,赶紧又叫老板给更换了另一辆车;心想:这下该卯足了劲风驰电掣吧!第二个10分钟随着儿子在车场里的各种加速、漂移也很快过去了......

今天全程总共玩了40分钟,后面的20分钟,我发现儿子越来越不开心,最后一趟10分钟刚开始他就说“不想玩了!”我还纳闷呢,仔细一看,今天全场大概十个孩子,除了他12岁,其他几乎都是3-6岁的小童,而且小女生还占了一半。他基本都是在尽量不吓着那些小孩子,等于整个车场只有他的车速是提上去了,其他的感觉还没有碰碰车快。比起上一次的一个小时,今天这40分钟显得那么煎熬,那么无趣,等到我们撤退离开车场,儿子撅着小嘴在感概:哎呀,可惜今天这么宝贵的时间哦,真的好没意思!

儿子自己表述感受:全程感觉一个对手都没有,到了第三趟就发现很没有意思了!

从这点来看,儿子的职业兴趣和个性特征还是趋向于“E”、"S"(需要和人进行链接)简单说,就是“与人乐乐,独乐乐,孰乐?”从中可以看出事件的规律特征:

1、孩子和同龄的朋友玩耍,更愉快更满足;

2、孩子在青春期到来的关键点,开始喜欢挑战;

3、设置一定难度和障碍后的突破,会更有成就感。

老公顺势告诉他:因为今天他的局面,相对上上周,属于降低了好几个维度。所谓降低维度,是指三维变两维,两维变一维。用这个念头看今天你的卡丁车,场上你的其他同伴,也算对手,全部的级别都比你低,那在这样的不同维度下进行开车PK,完全体现不出任何可比性(体能、技巧、灵活度、速度、反应、应急、耐力等)这样,你的驾驶过程就无法感受到快乐,受到了降维打击。

我就不想说大道理了,接着把《楚留香》里的剧情给他做了隐喻和分享:

楚留香和一点红正面对战,一点红口出狂言“我一点红还没有遇到能跟我过上招的人”...一转眼,他俩就过了三十招,最后一点红把剑指向楚留香喉咙,得意洋洋地说:

“楚留香,江湖传言名不虚传,你今天能跟我过上30招,确实相当不错了!”只见此时楚留香,气定神闲地用自己的剑指着一点红,很诚挚地告诉对方:如果刚才不是为了把你右肩的毒蜘蛛刺死,谁胜谁负还没定数呢!“这个场景真是体现了”棋逢高手,惺惺相惜!否则只能孤独一生,没有进步!

回归到今天这个有趣的场景,为什么儿子两次玩卡丁车出现这样的反差?正是因为两次玩耍,他面对的对手场景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带给了他截然不同的体验感。当我们处于职场中不同的竞争环境下:

1、靠近牛人,成为厉害的人,反而会少走弯路;

2、不断实现破圈,就能够提升自己的人脉级别;

3、感谢强大的对手,因为一定会在迎战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战斗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