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学领域有这样一个人,长衫,枯瘦,手不离烟是对他外在特征的描述。
他本是救死扶伤的医生,却弃医从文,用文笔去解救国人的思想,用文字去讨伐腐朽的社会。
他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毛主席曾这样去评价,他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但正是这样一个人,却嗜烟如命,他一生最离不开两样东西,一样是书,另一样就是香烟,他就是一代文豪鲁迅先生。
鲁迅
鲁迅先生爱烟如同爱书一样,但最后生命也止于烟。
嗜烟却独爱廉价牌香烟在文学领域,无人不知,鲁迅先生看待香烟,就如同读书写字一样重要。而友人们对于鲁迅先生的印象也总停留在,烟不离手,周身烟雾缭绕的模样。
是以,香烟,便是鲁迅先生最具有标志性的东西。
而鲁迅先生因何、又何时、开始吸烟的并无人知晓,但是他对于香烟的热爱,却众所周知。
鲁迅先生
事实上,作为曾经学医的鲁迅先生,又怎能不知晓吸烟有害身体健康,但他总是不能克制自己不去吸烟,因为吸烟不仅是他生活中的调剂品,还是他创作时灵感的来源。
鲁迅文字的表达是他一生的事业,香烟则是必不可少的灵感来源。
鲁迅先生对于香烟已经达到了狂热的地步,他曾经说过自己每天必做的三件事:“仰卧、抽烟、写文章。”
香烟和写文章并列,可见香烟对于鲁迅先生的重要性。
鲁迅先生曾经还在《秋夜偶成》中写到:“夜鸡鸣风雨集,起然烟卷觉新凉。”在风雨交加中写作,点起一支烟去思索,这便是他对自己生活的写照。
事实上,除了写文章烟不离手,对于鲁迅先生来说,不论什么时间,无论在什么地方,遇见什么人,他的手中都总会夹着一只香烟。
好友许寿裳也曾回忆过他抽烟时的场景:“周先生每日醒来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躺在床上抽烟,所以床上的白色围帐都被他常年抽的烟给熏烤成黄色的”。
许广平
鲁迅先生的妻子许广平夫人也曾经这样说过:“他和熟悉的客人交谈时,手中一定夹着一支香烟,整个屋子都是烟雾缭绕的,只要看看地上烟头的数量,就知道他这一天是在家还是外出了,他的房间总是充满烟味的,让进去的人受不了。”
这就足以看出鲁迅先生对于香烟的热爱了,以至于后世之作中每每关于鲁迅先生的照片,画作,甚至是鲁迅先生的人身雕塑都总有一个标志性的东西出现,那便是香烟。
说鲁迅先生嗜烟如命一点也不为过,但如此喜爱抽烟的鲁迅先生对于香烟的品牌,却没有什么讲究,他抽的总是廉价牌的香烟。
他的好友夏丐尊曾经回忆说:“周先生的吸卷烟,是那时已有名的。据我所知,他平日吸的都是廉价卷烟。”
他的妻子许广平夫人也会给他买烟,总会给他买一些好看的,贵一些的烟。但鲁迅先生总会说:“我吸香烟是不管好丑都可以的,因为虽然吸得多,却是并不吞到肚子里。”
那么他为何总是抽廉价烟呢?
也许会有人说可能当时的环境下鲁迅先生的收入微薄,可能无法满足他日常抽高档烟的开销,所以他才会只抽廉价的香烟。
这便是大错特错了,鲁迅先生的每月的收入,在当时的年代也是非常可观的。
除了任教的收入外,还有日常写作的稿酬,每月便有高达700块大洋的收入,又怎会抽不起好的烟。
事实上,在鲁迅家中也并非只有廉价牌的香烟,也会准备一些比较贵的香烟。只不过廉价的香烟他是留给自己的享用的,而高档的香烟是用来招待朋友一同享用的。
所谓是抽价格昂贵的烟,还是廉价的烟,也只是每个人的选择不同罢了。
而对于鲁迅先生来说,也许他抽烟抽的不是香烟的本身,而是享受抽烟的那个过程,所带来的慰籍和创作的灵感。
另一方面,鲁迅先生不仅喜爱抽烟,而且烟量也是大得惊人。
他的好友章廷谦曾经也说过,他每天抽烟的数量能高达三四十只,而他的医疗档案里也曾记载过,鲁迅先生的烟量达到了每日五十只的量,如此高的吸烟数量,即便是如今也很少有人能达到。
也许正是因为烟量比较大,鲁迅先生抽烟总会购买比较便宜的品牌来抽。比如彩凤牌香烟、强盗牌香烟、哈德门香烟等等。
鲁迅先生抽烟,除了廉价以外,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
鲁迅先生有自己的一套抽烟习惯,他抽烟时总是会将手放进衣服口袋里,在衣服里拿出一只香烟放进嘴里,从不将烟盒拿出来让别人看到,这是民国的大作家郁达夫回忆时所描述的场景。
至于这个小癖好,其实到现在仍是一个未解之谜,也许是因为不好意思让别人看到自己抽烟的牌子,也或许只是个人的小习惯而已。
但吸烟总归会损害身体,鲁迅先生也许是因为抽烟,身体素质每况愈下,大不如前。
他的妻子和好友总会劝他戒烟,珍重身体,这些话在以前鲁迅先生也许并不会在意,但自己也可能意识到了身体的状况,这便才有了要戒烟的想法。
戒烟之路的艰难总能听到抽烟容易,戒烟难这样的话,更何况是对于烟瘾如此之大的鲁迅先生,那就是难上加难。
为何会这样说,因为鲁迅先生也有一段奇妙的戒烟历程,几经波折,但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了。
在1925年,鲁迅先生的身体便开始慢慢出现了问题,经常会有感到不适的情况。这让鲁迅先生有了人生中第一次戒烟的念头。
但有想法很容易,真正开始做起来就会很艰难,戒烟初期的鲁迅先生,总会因为无法抽烟而与他人发生不愉快的事情,所以他的第一次戒烟就以失败告终。
直到1925年9月份,鲁迅先生肺病复发,还伴有咳疾,本就有胃病的的他,更是浑身疼痛难忍。
他的好友都劝告他去医院看医生,也帮他寻找专家医生给他诊治,这才有了他第二次的戒烟之旅。
鲁迅先生的身体不如从前,也并非都是吸烟一方面造成的,还有他饮食的合理和作息的不规律,所以医生总会告诫他要少烟、少酒、少些写作,注意休息。
但是对于鲁迅先生又是如何的困难,他曾经还以轻松的语态,跟好友胡风信调侃说:“消化不良,人总在瘦下去,医生要我不看书、不写字、不吸烟——三不主义,如何办得到呢?”
由此可见,戒烟对于鲁迅先生来说是如此的艰难。
但他也并非完全不听从医生的话,他学着循序渐进的戒烟,将每天五十只量,逐渐减少至三四十只的量,但这总归是无法达到戒烟的效果。
这个时候的鲁迅先生也深知身体已非从前,也有要下定决心戒烟的想法,而这一次的戒烟也为他成就了一段美满的爱情。
为了帮助自己戒烟,他曾经给许广平写过一封信,描述着自己因为戒烟的困难,因为戒烟总是感到不安,变得脾气暴躁,对于这件事,他总是不知怎么自己的自制力如此之差。
他总希望能有一个人可以约束他,而他自己也非常心甘情愿地被约束,这样就不会再有情绪,再耍小脾气了。
就这样他在信中表达出了,他想要戒烟的真诚,和他对许广平的爱慕之心。
于是在1927年年初许广平看到信件后,便动身去了广州,来到了鲁迅先生的身边,后来又辗转到上海,照顾他饮食起居、帮他戒烟,也由此开启了他们,人生十几年的幸福美满的生活。
来到鲁迅先生身边的许广平,总是竭力地帮助他戒烟。
而有了许广平的帮助,戒烟也是初见成效的,鲁迅先生的身体也在慢慢好转,但多年的烟瘾总不是一朝一夕便能戒掉的。
正如鲁迅先生自己说的,我可以戒了酒,但戒烟却如此的困难。
身体初见好转的鲁迅先生,始终无法放下香烟,又放心大胆地抽起了香烟。
虽然减少了每日抽烟的数量,但长久的吸烟总归会给身体留下巨大的隐患,再一次的抽烟,让他原本好转的病情更加严重了,第二次的戒烟最后也终究没有成功。
也许会有人说戒烟真就如此的困难吗?为何鲁迅先生戒了一次又一次,都是以失败告终的,这也许是与他的生活习惯和写作有关。
灵感来源于烟,生命也止于烟当一个人在创作过程中缺失灵感时,总会想要有一样东西可以帮助自己找寻到灵感。而对于鲁迅先生来说香烟就是他写作过程中寻找灵感的介质。
鲁迅先生的夫人许广平,曾根据家中烟头的数量,就能猜测出他一天的行程。
如果家中的烟头数量有三四十只,就说明他一整天都在家中,而地上的烟头越多,说明他写的文章就越多。
所以由此能看出来,香烟对于鲁迅先生写文章时的重要性。
鲁迅先生总是习惯在晚间写作,白天休息,因为晚间可以使他静下心来好好创作,而香烟便成为了他晚间写作时很好的调剂品,也是他创作时灵感的突破口。
他抽烟也许一部分是为了创作寻找灵感,另一部分也可能是为了缓解内心的苦闷。
当看到那些被腐朽思想禁锢的人们,看到社会的不堪,鲁迅先生的内心总是无可奈何的,只能寄希望于一根又一根的香烟和创作,来缓解内心的苦闷与无奈。
他想要奋笔疾书,想要用文字来唤醒国人,走上救亡图存的道路。所以在鲁迅先生的创作中,总能或多或少地找寻到香烟的痕迹。
总之对于鲁迅先生来说总是烟不离手,工作越多越忙,他抽烟的数量就越多。
正是不加节制地抽烟,和一次又一次戒烟的失败,最后导致他原本好转的病情,变得更加严重,直到1935年,因为病情加重的鲁迅先生住进了医院。
住进医院的鲁迅先生总是时刻被管制着,医生也禁止他再抽烟,还曾经说过如果不加控制烟,只吃药是没有效果的,照顾他的护士也总是时刻盯着,防止他再抽烟。
身体一日比一日差的鲁迅先生,对于医嘱大部分都是准守的,饮食休息什么的也都是配合医生的,但唯独戒烟怎么也是做不到的,他能做到的也只是减少抽烟的数量。
正如他自己所说:“改造自己,总比禁止他人来得难。”
所以直到鲁迅先生去世的前一天他也仍旧没有放下自己吸了一辈子的香烟。
1936年10月19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巨人鲁迅先生,在上海的公寓与世长辞,享年55周岁。
原本肺部就不好的鲁迅先生,最后也因肺部疾病去世,而这与他长期大量的抽烟,总归是脱不了关系的。
鲁迅先生的离世在上海引起了很大轰动,也震惊了整个文学界。许多文人雅士前来吊唁。宋庆龄夫人在接到许广平的电话后,也是推掉了所有的行程,第一时间前往家中吊念。
在1936年10月22日下午时分,鲁迅先生的遗体从万国殡仪馆出发,被送往万国公墓,而这一路上,为鲁迅先生送行的各界人士,足足排了十几公里,这样的追悼盛况在直到现在也是很难出现的。
人们都悲痛万分,中国痛惜失去了一位精神上的引领人,文学上的巨匠。
在当时为鲁迅先生抬棺的巴金、胡风、陈白尘、周文、肖乾、曹白等十六人,也都是当时各界鼎鼎有名的人物。
为他扶灵的,更是当时的,中华民国的教育总长蔡元培先生,和宋庆龄女士,还有著名的文学家茅盾先生。
这足以见得鲁迅先生对于当时社会的影响力,还有在国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他本应是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这也是他最初的理想和追求。
却又因为国人,他选择放下了手术刀,弃医从文,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也许这是他以前从未想过的道路。
当他看到腐朽的社会,麻木的看客,丢失灵魂的国人,他就义无反顾地走上救国救民的道路,用文字抒发自己对于现实的不满,他想用文字去医治国人丢失的灵魂。
而他也做到了,他用最有力的文字,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也成为了二十世纪的世界文化巨人之一。
曾经苏联著名的作家法捷耶夫,曾评价鲁迅先生为中国的高尔基,可见他的影响力有多深远。
然而正是这样一位文学巨人,在那个战乱的年代,没有被敌人的炮火夺去生命,却在一根又一根的香烟中逐渐消逝。但他的精神却永远长存,并且永远影响着许多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