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鲁迅是饱含深情的鲁迅(读懂了鲁迅这一生)(1)

鲁迅的先生那略带文言文的文字,再加上他那深刻的思想,没什么经历的人,是很难理解的。

但我觉得,成年人应该多读读鲁迅,因为鲁迅,能助我们看到灵魂的疾病,而一切问题,只有看到才可能得到治疗。

鲁迅少年的时候,父亲就重病在床,为了给父亲治病,他经常出入当铺和药铺,但父亲终究没有好起来。

出国后,他打算学医,救治跟他父亲一样的病人,可是他发现,一个灵魂麻木的人,在世上活得再久也是没意思的,只能充当热闹的看客,于是他放弃了学医,改成学文,拿起了笔,开始研究人性,解剖人性,成了灵魂的医生。

身体有病了得治,灵魂有病了,也得治啊,鲁迅这灵魂医生,专治各种灵魂麻木。

为什么说鲁迅是饱含深情的鲁迅(读懂了鲁迅这一生)(2)

01

一百多年前,鲁迅出生的时候,读书人的出路还是科举考试,大多数人十年寒窗,都是为了金榜题名。

那时候,新旧交替,旧中国弥漫着一股腐朽的气息,传统的压迫、统治者的压迫,让人透不过气,最重要的是,国民还未醒来,他们在等,等一个足以唤醒灵魂的声音。

这时候,鲁迅来了。

1881年9月25日,绍兴城周家的大宅子里,鲁迅出生了。

彼时的周家,门上挂着一块“钦点”“翰林”的牌匾,家里有在朝的官,还有四五十亩水田,有几大箱子圣贤书,是真正的名门望族。

小时候,鲁迅躺在大桂树下,祖母摇着芭蕉扇给鲁迅讲白蛇传奇,当其他的孩子只能念“四书五经”时,祖父却会给鲁迅讲《西游记》。

书香门第,培养了鲁迅的阅读兴趣,有一次,家人给他一本《二十四孝图》,鲁迅非常喜欢,可是读到“郭巨埋儿”的故事,他着实为那孩子捏了一把汗。

郭巨家贫,生了儿子,他打算埋掉,就为了不让儿子和母亲争食,挖坑的时候,挖出了一坛金子,孩子才得以幸免。

所以一听到父母为柴米油盐发愁,鲁迅就开始担心,倘若父亲要学郭巨,该埋的不正是自己吗?

稍大一点,在大名鼎鼎的三味书屋就读,他成绩很好,尤其是对对子尤其出色,有一回,先生的题目是“独角兽”,有同学悄悄问鲁迅该对什么,鲁迅说“四眼狗”,同学照做了,结果那个戴着眼镜的先生,将同学狠狠教训了一顿,鲁迅在一旁偷着乐。

鲁迅的童年是幸运的,没什么苦难,因此,他也就缺乏看到人性的机会。

一个人过得很幸福的时候,他身边的人性大多都是好的,只有当他遭遇一些变故,他才会看到不一样的东西。

为什么说鲁迅是饱含深情的鲁迅(读懂了鲁迅这一生)(3)

02

鲁迅十二岁那年,祖父因为一场科考舞弊案,锒铛入狱,为了帮助祖父减刑,家人变卖水田打点关系,导致周家迅速没落。

第二年,父亲又突然吐血,病倒了。

给父亲看病,请的都是城里的名医,开的药都奇奇怪怪,要冬天的芦根,经霜三年的甘蔗,蟋蟀要原对的,结子的平地木,多是不容易找到的东西,出诊费一次还要一块多。

为了看病,让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鲁迅不得不拿着东西去当铺换钱,再到药店给父亲买药。

可即便这样,父亲也只熬了三年。

家境没落后,周围的人都变了脸色,有亲戚甚至称他为乞食者,那些昔日赶前赶后、恭恭敬敬的人,现在都侧目而视;往昔笑脸相向、亲亲热热的人,现在都冷鼻子冷眼;路旁的人,也开始指指点点。

那时候,鲁迅十六岁,面对这样的情况,唯有痛苦。

后来他说:

有谁从小康人家坠入困顿的吗?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鲁迅开始感受到人心的冷酷了,怎么办呢?他要离开这讨厌的人群,离开这讨厌的地方。

“但那时太年青,一遇流言,便连自己也仿佛觉得是真的,怕遇见人们的眼睛,怕受到母亲的爱抚,那么,走罢!”

“那里去呢?绍兴的人的脸早已经看熟,如此而已,连心肝似乎也了然,总得寻别一类人们去,去寻找绍兴人们所诟病的人们,无论其为畜生或魔鬼。”

就这样,鲁迅不打算继续参加科考了,也不打算去经商,或者去做官府的幕僚,他要去学习洋务。

那时候学洋务的人,被当成是把灵魂出卖给洋鬼子的人,但鲁迅依然顶着家族的压力,选择学习洋务。

很多年后,有人问鲁迅,为什么这么憎恶现实社会,鲁迅说:

我小的时候,因为家境好,人们看我像王子一样,但是,一旦我家庭发生变故后,人们就把我看成叫花子都不如了,我感到这不是一个人住的社会,从那时起,我就恨这个社会。

你坏的时候,才知道你身边的,是人是鬼。

为什么说鲁迅是饱含深情的鲁迅(读懂了鲁迅这一生)(4)

03

离开家后,鲁迅去了江南水师学堂。

在家里看来,这是一件丢脸的事情,为了不丢祖宗的脸,鲁迅按照家中一个长辈的吩咐,将名字改成周树人。

可是水师学堂校风陈腐,充满着封建规矩,学生的处罚规定中甚至有死刑,处处充满迷信,教员架子十足,却都很“无知”,有教员甚至说地球有两个,一个叫东半球,一个西半球。

半年后,鲁迅就离开水师学堂,进了矿务铁路学堂,那时候,他还留着长头发,还去参加了科举考试,但只考了一场,就不愿意考了。

学堂里课堂上的知识满足不了他,他就买书报来看,或者去骑马,开始读西洋的小说,为此还被长辈训诫,觉得那书不伦不类,不是圣贤书。

他一有空,就吃侉饼,花生米,辣椒,看《天演论》。

书让他开了眼界,长了知识。临到毕业,他又开始想,以后怎么办?

他想出国留学,家里没办法为他提供太多的帮助,他只能争取官费出国的名额,最终远渡重洋,到了日本。

到日本后,他看到的很多留学生都很不争气,日本人鄙视他们,可是他们不仅没有知耻后勇,反而行为乖戾,有人整天把地板踏得咚咚作响,尘土飞扬地学跳舞,有人不遵守先来后到的规矩,插队洗澡,还把水弄得到处都是。

鲁迅说:

一个人乏到了自己打自己嘴巴,也难免别人打你嘴巴。

一面是日本人的轻蔑,另一面是同胞的不成器,鲁迅只觉得难受,只想避开,于是就找机会去了仙台。

去仙台学什么呢?

学医,他想,学了医,出来就可以救治像父亲那样的病人,本来学得挺好,藤野先生对他也挺好,学习之余,老师会播放一些时事影片,可鲁迅看到什么呢?日本战胜俄国,有中国人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人捕获,要枪毙了,一大群中国人在看热闹。

这群人不仅不悲哀,还高呼万岁,令人悲哀,鲁迅觉得,这样一群人,即便让他们肉体健康了也没用,还不是去给别人喊万岁,还不是只能做看热闹的材料。

学医只能救治人的身体,却医不到这些人的灵魂,灵魂如此麻木,活着意义也不大,再健康也没用,不如早点死亡,早点腐朽。

为什么说鲁迅是饱含深情的鲁迅(读懂了鲁迅这一生)(5)

04

当鲁迅感到学医救不了人的灵魂之后,他就想去学文,想用思想去唤醒那些沉睡的麻木的灵魂。

从那时起,鲁迅就在思考这三个问题:

第一,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

第二,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

第三,它的病根何在?

最后,他得到一个答案,奴性,他们被奴役得太久了,不仅仅是身体被奴役了,他们的心灵也被奴役了。

怎么办呢?唯一的救治方法是革命。

他剪了自己的辫子,算是摆脱了某种观念的“奴役”,除去了奴隶身份的可耻的标志。

此时的鲁迅,毫不掩饰地以救国者自居,宣扬自由。

他利用课余时间去修习武术,给自己备了一把刀,声称要回国复仇。

1904年11月,鲁迅参加了蔡元培领导的光复会,让他回国刺杀清政府的某位高官,他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可是,临行前,他又去找给他任务的人,很认真地问:“如果我被抓住,被砍头,剩下我的母亲,谁负责赡养她呢?”

那人收回了命令,因为一个刺客是不能如此儿女情长的。

他对人对事,始终是充满疑问的,可是他在日本,家里来信说母亲病重,他不曾怀疑地赶紧回国,看到的却是母亲骗他回来,让他娶朱安为妻,他不喜欢,却还是服从了。

之所以服从,一是对母亲妥协,二是不忍心朱安受辱,三是他决心做革命家,那时的革命者,都是把脑袋拴在裤腰带上的,说不定啥时候就丢了,他觉得自己活不了多久。

后来他说:

我一生的失计,即在向来不为自己的生活打算,一切听人安排,因为那时预料是活不久的。

为什么说鲁迅是饱含深情的鲁迅(读懂了鲁迅这一生)(6)

05

1909年,鲁迅回国,在杭州教书,做了一个化学老师。

有一次上化学课,在教室里实验氢气的燃烧,他发现自己忘了带火柴,于是就将氢气瓶放在讲桌上,对同学说:

我去取火柴,你们别碰这个瓶子,一旦空气进去了,再点火就要爆炸的。

他把火柴拿回来,一点火,瓶子爆炸了,他满手是血,这时候他才发现,原先坐在前两排的学生,都早已移到后排去了。

那些学生知道氢气瓶会爆炸,他们动过了瓶子。

鲁迅本来对人性就没抱什么希望,这一下,更失望了,要知道,那些学生已经不是小孩子,有些人年纪甚至比鲁迅还大,他们不是不懂事,他们就是愚昧、麻木。

这一次爆炸,把鲁迅心中关于人性阴暗的记忆全都炸出来了,他不愿再教书了,做了一年的教员,就离开了。

可是生活又需要钱,就做了教育部的佥事,他原本是想做点实事的,可是一看周围的人,就是在混日子,新上任的总长还到处抓他的小辫子,鲁迅只好也有样学样,他不喜欢嫖,也不喜欢赌,于是就去抄古碑。

这一抄,抄了好几年。

他给自己一方石章,上刻“竢堂”,又给自己选了一个号,曰“俟堂”,意思一样,就是“待死堂。”

1915年,陈独秀大搞新文化运动,住在绍兴会馆的鲁迅,也听说了,还特地去买来看看,看完之后,还是没兴趣,就丢在一边,继续抄古碑。

那时候蔡元培对北大进行了大改革,鲁迅也没抱什么希望,“大学学生二千,大抵暮气甚深,蔡先生来,略与改革,似亦无大效。”

他那时,很悲观,对一切都悲观。

后来他这样描述自己的生活:

客中少有人来,古碑中也遇不到什么问题和主义,而我的生命却居然暗暗地消去了。

生命的流逝,鲁迅并非一无所获,他对人对社会,都有了深刻的理解,没有这种了解,就不会有后来的“医治”。

为什么说鲁迅是饱含深情的鲁迅(读懂了鲁迅这一生)(7)

06

1917年,张勋发动兵变,率领辫子军宣布清朝复兴,举国上下,但凡有识之士,纷纷反对。

鲁迅也从教育部辞职,表示他也抗议“复辟”,为躲避兵变,他搬到城中一家旅馆,直到兵变被镇压,鲁迅才返回绍兴会馆,并到教育部复职。

也就是这一年,《新青年》的钱玄同开始频繁拜访鲁迅,想拉他入伙。

钱玄同经常傍晚来访,与鲁迅一块儿吃饭,聊到深夜才离开。

钱玄同翻看鲁迅的古碑钞本,问鲁迅:“你钞了这些有什么用?”

鲁迅说:“没有什么用。”

“那么,你钞他是什么意思呢?”

“没有什么意思。”

“我想,你可以做点文章。”

鲁迅知道钱玄同的意思,他问钱玄同: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钱玄同说:“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绝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就鲁迅而言,他自己是不抱什么希望的,但是希望是个好东西,他也不能说什么,写就写吧,假如真的打破了铁笼子,那最好,打不破也不过是保持原样,不能更坏了。

当时《新青年》的东西,大多都是拉开嗓子嚎,那些能这么嚎的人,都是内心很有希望的人,他们觉得这些嚎叫可以唤醒国民。

鲁迅没有那种信心,他看见的,反而是最没有希望的一面。但他觉得声音虽然很大,但不够深入灵魂,不够深刻,触及不到人民内心最痛的点。

他决心要呐喊了。

随后,中国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了,引起轩然大波,无数人都知道了“鲁迅”这个名字。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到底还有没有不吃人的人?或许还有那么几个孩子,所以他说“救救孩子”。

此时,鲁迅渐渐成了我们知道的鲁迅,他用手中的笔,无情地解剖着人性,看了他写的东西,就难免会想到“救救灵魂”,不要再麻木了。

为什么说鲁迅是饱含深情的鲁迅(读懂了鲁迅这一生)(8)

07

只有当人意识到自身的疾病,他才会想到治疗。

只有当人看到自己灵魂的疾病,他才会想到拯救。

在《狂人日记》里,他质问:从来如此,便对吗?

从来如此的东西,不一定对,但其背后的力量,却少有人敢反抗,因为反抗的人,必然会被当成异类。

就像鲁迅,他反封建,反传统,可是当母亲让他和朱安成婚,他推辞不得,又乖乖成婚了,所以,从来如此的,都很强大。

他写吃人的人,他讨厌吃人的人,可是突然一反思,又觉得自己可能也难免吃了人。

连自己都如此,这东西真能改变吗?

鲁迅一直不太相信。

从《狂人日记》开始,四年之间,鲁迅写了十多篇小说。

《狂人日记》揭发的是中国历史的吃人本质,而《孔乙己》表现的是另一种吃人的真实。

《阿Q正传》是对国民病态性的揭发,《药》虽然名为药,却凸显了人民深入骨髓的愚昧。

这些小说,是他对国民性的思考,也是他的呐喊,呐喊不一定有用,但不喊一喊,就绝对没有希望。

他把希望撒下,愿意看到的人看,不愿意看的人,也可以不看,他还是这么矛盾。

假如有人偏向别处走,再劝一番,固无不可,但若仍旧不信,便不必拼命去拉,各走各的路。

他去北京一所女子师范演讲,本来想鼓励年轻人争取自己的幸福,可是讲着讲着,连他自己都不太确信了。

”人生最痛苦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做梦的人是最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去警醒他。“

不愿意争取自由和幸福,愿意被束缚的,大概也不至于不幸福吧?

他不知道,我们也不知道。

他写了那么多,但是他说:

我虽然已经试做,但终于自己还不能很有把握,我是否能够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中国人的魂灵来。

造化生人,已经非常巧妙,使一个人不会感到别人肉体上的痛苦,我们的圣人和圣人之徒又补了造化的缺,并且使人们不再会感到别人精神上的痛苦。

在将来,围在高墙里的一切人,该会自己醒来,走出,都来开口的罢,而现在还少见,所以我也只能依了自己的觉察,孤寂地将这些写出,作为在我的眼里所经过的中国人的人生。

为什么说鲁迅是饱含深情的鲁迅(读懂了鲁迅这一生)(9)

08

1925年,对于鲁迅来说是特别的一年。

这一年,他写作高产,写了很多文章。

最重要的是,在这一年,他遇见了许广平,那时候的鲁迅,是一个名作家,是青年的人生导师,而许广平还是一个学生。

那个夏天,他和许广平相爱了,文字一向严肃的鲁迅,在给许广平写信时一改常态,开始有点腻歪了,他会称呼许广平“乖姑”、“小刺猬”、“小莲蓬”等。

而许广平也称鲁迅为“风子”、“小白象”。

他在厦门教书,很幽默地告诉许广平,来听课的女生一共有五位,因此讲课都是目不斜视,而且在离开厦门以前,都会这样。

他去寄信,数了步数,就说,这刚刚好的八十步每一步都走向心上人的身边。

有时候白天忙于教学,晚上写信,写完信摸着黑翻栅栏进邮局送信。

他迷茫的时候,他会向许广平征求意见,他有三个选择,问许广平该选哪个?

第一个:死了心,积几文钱,将来什么事都不做,顾自己苦苦过活。

第二个:再不顾自己,为人们做些事,将来饿肚也无妨,也任别人唾骂。

第三个:再做一些事,倘连所谓“同人”也都从背后枪击我了,为生存和报复起见,我便什么事都敢做。

许广平则回应鲁迅说:

我们也是人,谁也没有逼我们独来吃苦的权利,我们也没有必须受苦的义务,得一日尽人事,求生活,即努力做去就是了。

两人的书信,就是《两地书》。

后来两人在一起了,许广平对鲁迅也很照顾,鲁迅经常忙着写文章,一写就到深夜,许广平就给他煮一壶茶。

冬天冷,鲁迅写完,茶都冷得没法喝了,许广平就亲手给鲁迅缝了一个“茶壶帽子”。

鲁迅的笔很冷,可是在面对许广平的时候,他开始温暖起来。

他解剖人性时是深刻的,可是他在许广平面前,却变得“可爱”起来。

为什么说鲁迅是饱含深情的鲁迅(读懂了鲁迅这一生)(10)

09

名声越大,敬仰他的人越来越多,可是谩骂和敌视也随之而来,鲁迅又开始“打笔仗”,很多他看不惯的人,看不惯的现象,他都要怼几句。

可是说到底,骂人并不是一件好玩的事儿,还会惹来一堆麻烦。

“三一八惨案”之后,他不断被通缉,四处流亡,从北京到广州,又到上海,漂泊不定。

1928年大病一场之后,他的身体,一直很弱,肺结核与肋膜炎一直纠缠着他,经常发烧、咳嗽,到1936年春天,鲁迅竟瘦得不到八十斤。

可是,遇到看不惯的,还是照样批评,而且用词极端,神色决绝。

《死》这篇文章发表之后,他去拜访一个朋友,进门的第一句话就是:“你看了我写的《死》吗?”

一个上午,他们都在讨论死。

有朋友读了他的《死》后,对他说:“你写得太悲哀了。”

他说:没有法子想的,我就只能这样写。

他在文章里说“让他们怨恨去,我一个也不原谅。”又在里面写了几条类似遗嘱的东西:

一、不得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人的一文钱。——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

二、赶快收敛,埋掉,拉倒。

三、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

四、忘记我,管自己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

五、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六、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

七、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鲁迅一生,对这人世,似乎都没抱大多的希望,他只是一直在努力,也想要唤醒一些东西。

他想让人看到自身的“病”,然后希望人们去治疗,去痊愈。

可直到今天,那些病还是病,有人压根就看不到,有人看到了却治不好。

为什么说鲁迅是饱含深情的鲁迅(读懂了鲁迅这一生)(11)

10

1936年10月,鲁迅去世。

鲁迅走了,可是他的文字却影响着无数人,我想,但凡看过他文字的人,对于人性的麻木和灵魂的麻木,都不至于无动于衷。

毕竟,他创造的那些文字,无时无刻不再提醒着我们,不要去做任何“传统”的“奴隶”,也不要创造任何“奴隶”的“传统”。

他处在那样特殊的时代,他呐喊,但他的呐喊不限于那个时代,至今我们读来,依旧令人震撼,因为他写的是“人”,是人,就会有共同的地方。

余华说:“我在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十分天真地认为:全世界只有一个作家,名叫鲁迅。”

诺贝尔奖作家莫言说:“倘若我能写出《阿Q正传》,我宁愿我所有的作品都不要了”。

同是诺奖得主的大江健三郎说:“在我有生之年,我希望向鲁迅先生靠近,哪怕只能靠近一点点”。

巴金说:“他的作品伟大,他的人格比作品还要伟大。”

但我最喜欢陈丹青说的,“鲁迅是我经常想念的作家”,感觉灵魂麻木的时候,不妨去找找鲁迅医生,他专治灵魂麻木。

文|不有趣灵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