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四个字(源自于粤剧的歇后语)(1)

二花面颈——当堂火爆

指脾气、 性格急躁暴烈的人。二花面,多演此类人物,如张飞、李逵等。颈,在广州话中指脾气。

二皮老倌——唔做得主

指二线演员做不了主角。二皮老倌,即二线演员。 引申为生活中当不了家,没有决定权的人。

通台老倌——样样来得

指有多种技艺的人。 从前草台班演戏、 奏乐只有几个人, 工夫随时可以互调, 名为“六场通透”, 即“多面手”。

七姐翻宫装——花样诸多

指某人很多花招。《仙姬送子》 戏中,众仙姬穿的戏服能当场翻转变成另一种颜色。

八仙贺寿——老排场

《八仙贺寿》 是往时戏班日场献演的一折例戏。比喻循例故事老是搬演, 没有新意。又指表演简单、重复。

大开门——一团和气

指彼此态度,和蔼可亲。大开门,粤剧吹奏牌子曲,用于欢欣、热闹的场面。

大板凳——位位坐得

指能演多种行当,但通常指没有特别精通一门技艺的演员。

大拉扯——专门打杂

指专门负责杂务的忙人。杂,表演行当之一,专演戏中闲角。大拉扯属十大行当中的杂行。

大花面抹眼泪——离行离列

花面行当化妆,脸上涂抹很多油彩,不敷粉,容易揩混,因此在表演抹眼泪时手,脸必须保持距离。 泛指生活中人、 事差距甚大。 列,行列的意思。

花旦叫小生——夫呀(苦呀)

众所周知,花旦和小生都是传统粤剧的表演行当。花旦扮演少女,小生则饰演年轻男子。在戏中,小生和花旦扮演的角色多是夫妻。演出时,妻子(花旦)称丈夫(小生),自然要运用当时的戏棚官话,以传统的念白节奏叫“夫呀”。戏棚官话的“夫”字发音和广府白话“苦”字的字音相似,所有就有歇后语“花旦叫小生——夫呀(苦呀)”。戏班以此谐音来调侃生活之艰辛。

小生叫正旦——冇钱

冇钱谐“母亲”。 戏棚官话“母亲”二字念来音近广州话“冇钱”。冇(广州话), 没的意思。

开场锣鼓——热闹一番

早期戏班演戏为招徕观众,在开场前先打一番锣鼓,又叫“闹台”,也起到静场的作用。

上白米——无糠

比喻唱功拙劣,腔口不佳。 广州话“糠”谐“腔”。

石 屎 楼——无叮无板

比喻演唱没有节拍。“叮” 谐“钉”,石屎楼(广州话),指钢筋水泥结构的楼房,没有铁钉,木板。

白鼻哥考试——听丢架

原指不学无术、 考试落第之人。听丢架,即等着出丑的意思。古装戏中白鼻丑生演科场落第时,口中道白:“今科不中,下科再来。” 表现其不知羞耻之态。

六国大封相——尽地出齐

比喻应有尽有,和盘托出的意思。《六国大封相》 是展示全班阵容、展现行当艺术的例戏。

包天光——挨时候

过去乡间演戏,一天要演三场:日戏叫“正本”,上半晚的夜戏叫“出头”,从凌晨两点演至雄鸡报晓的叫“天光戏”。

此举是为了照顾远道而来的观众看完“出头”后不用赶夜路回家,留在戏棚里,睡觉、看戏都可以。戏班也循例敷衍,挨到天亮散场。

天光戏通常由三四线演员主演,这也是难得的实践机会,很多名角都是从演“天光戏”过来的。

合嗮合尺——对板对线

原指演唱者的演唱与乐曲音调和谐、节奏合拍。 后借喻生活中人事两相契合。合嗮(广州话),完全符合之意。合尺,广州话读“何车”,为工尺谱的音阶。

红须军师——一肚屎计

古装戏中专出馊主意的外族军师, 多挂红须,故称红须军师。 后借指生活中专出鬼主意, 鼓动他人出头干坏事的小人。

戏棚官话—— 唔咸唔淡

早期粤剧唱念皆用戏棚官话,它既不是普通话,又不是广州话,很难界定是哪一种方言。后借指生活中不伦不类、不标准的事物。

火烧戏棚——死得人多

戏棚多用竹、木搭建,属易燃、火旺之物。发生火灾,观众走避不及,伤亡惨重。

戏棚道白——赊住

赊住, 即赊账、 赊购。 赊住谐“且住”。“且住” 是古装戏中常有的道白。 戏棚官话“且住”念来音近广州话“赊住”。

跛脚画眉——唱得唔打得

指应付不了武功戏的生角。 画眉,属斗鸟,也擅唱,跛了脚就不能斗,只会唱。借喻生活中那些说得好听, 但实际本领不高的人。

榕树须——落地生根

榕树须从树枝上垂下,落地即生根,称为气根。 借指昔日江湖艺人,到处搭班演戏,以求有立足之地。

老虎田鸡——恶蛤

广州话称青蛙为“田鸡”、“蛤乸”。老虎性凶恶,把它们合起来就叫“恶蛤”。 恶蛤谐“恶夹”,借指唱功差的演员,乐队难以拍和。又指演唱精巧高迈的演员,水平低的乐手难以伴奏。后比喻难以合作共事之人。

冇牙婆穿针——唔咬线

指演唱者不合调。旧时人们缝纫穿针时,习惯用牙齿咬断线头,而老太婆牙齿脱落便咬不到线。冇、 唔(广州话),分别是没有和不的意思。

胭脂马——难骑

胭脂马即《六国大封相》中最后出场的马,表演时左颠右扑,桀骜不驯。后借喻生活中刁蛮、任性、难以驾驭的女子。

班主赞好戏——信不信由你

戏班班主赞本班的戏,有实事求是,有夸大其词,听者心中有数。借指评判事物要有主见。

残灯尾戏——草草收场

过去一个台期是五天或七天,昼夜演戏,临到结束,因要赶着收拾行头物资, 演出不免松懈。 借指对事情的最后阶段不够重视,马虎了结。

唔识收下句——下不了场

传统戏的戏文结构按音韵有上下句之分, 戏中人物一般以唱下句作结束, 然后下场。“唔识收下句” 即没有唱好下句,难以收场。借喻生活中人事无法处理妥当。唔识(广州话),这里是不会的意思。

搭棚唱大戏——人神共乐

过去乡间演戏,多为酬神,亦以娱人,故曰“一为神功,二为弟子”。

蜡头公仔——面口唔生

蜡头公仔,即用蜡泥捏造的小人儿,只有一种表情。 后借指面部表情呆滞的演员。唔(广州话),不的意思。

床底下破柴——包撞板

指演员的演唱节奏不准,以致与乐队的节拍不吻合,相碰撞。后借指生活中办事老是出错的人。破柴(广州话), 即劈柴。包(广州话),这里是一定的意思。(文/聂巨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