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疫情,被动居家观察3天,没能继续写双三角模型但也是机缘,让我重新读了一遍《如何阅读一本书》,并且用书中的方法读了《中国与美国》,在此做为书签,也作为自己工具箱的第9篇,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电子书入门知识?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电子书入门知识(如何阅读一本书学习与应用)

电子书入门知识

因为疫情,被动居家观察3天,没能继续写双三角模型。但也是机缘,让我重新读了一遍《如何阅读一本书》,并且用书中的方法读了《中国与美国》,在此做为书签,也作为自己工具箱的第9篇。

一、关于《如何阅读一本书》

(一)这本书讲了什么?

《如何阅读一本书》是一本实用性的书,是美国人莫提默写的,1940年出了第一版,我读的应该是1972年的版本。

这本书讲阅读分为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等四个层次,并且详细介绍了四种阅读的方法、步骤、原则,对希望通过主动阅读来提升自己的人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指导。书中尤其详细介绍了分析阅读的方法,可以帮助读者很好的掌握一本书的内容,或者说从一本书中汲取自己需要的营养。

(二)介绍了哪些方法?

1.基础阅读。

这一层次的阅读是最简单的阅读,基本是从头读到尾,是小学生的阅读方法。

2.检视阅读。

检视阅读分为两个层次:

一是我们常说的略读。

二是粗浅略读。

作者给出了检视阅读的四个基本规则

一是整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

二是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三是书中的观点是否正确?

四是这本书跟我有什么关系,或者说我的启发是什么,该如何应用?

检视阅读的方法包括

一是从整体去把握,要先读书名、序、目录、后记、索引、出版者在书皮的介绍等等;

二是通过目录找到全书的关键词,快速阅读重点章节;

三是粗浅翻阅全书,遇到不理解的也不要停。

检视阅读的目的是判断一本书是否需要进一步的分析阅读,以及为分析阅读打好基础。按照作者在书中的判断,大部分的书都是检视阅读就可以了,只有一些好书才值得分析阅读。

3.分析阅读

分析阅读是检视阅读后,带着你的问题,对一本书进行深入剖析的方法。主要包括三个阶段和15个原则。

第一阶段:从总体上找出这本书在谈什么?

原则一:对书进行分类:实用性、理论性等

原则二:概述:用自己的话,简短的描述出这本书在讲什么。

原则三:架构:将书中的大纲和各个部分的大纲列出来,把握好各个部分的顺序和关系。

原则四:找出作者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阶段:分析书的内容

原则五:找出书中的关键词

原则六:找出书中的关键句:如何解释、阐述关键词,是否赋予了关键词新的含义等等。

原则七:找出作者是如何论证自己的主张或者观点的。

原则八:找出作者的解答,他回答了哪些问题?没有回答哪些问题。

第三阶段:评价这本书

原则九:在理解了书本的内容后再进行评价。

原则十:不同意作者观点时,要有理有据的进行反驳,不要情绪化。

原则十一:在评论时,要区别出哪些是真正的知识,哪些只是个人的观点。

下面四个原则主要应用于如何论证作者的错误或不足(与辩论类似)。

原则十二:证明作者知识的不足。

原则十三:证明作者知识的错误。

原则十四:证明作者推论逻辑的错误。

原则十五:证明作者的分析和理由是不完整的。

4.主题阅读

作者在书中,将主题阅读分为两个步骤:一是准备,二是阅读。

准备阶段主要有两项工作

一是列出与主题有关的书单,可以来源于图书馆目录、专家建议等等。

二是对书单所有书进行检视阅读。

阅读阶段主要有五项工作:

一是找出主题相关书中与主题最相关的章节。

二是带领作者与你达成一致,通过创造新的词汇来让书本的内容为你的主题服务。

三是厘清问题,建立主旨,列出这些书中对这些问题的解答。

四是界定议题:判断第三步骤中主要和次要的议题。

五是分析讨论这些问题。

(三)评价

读完全书后,很难用对或错来评价这本书。我只能说这是一本有用的书,但是会让阅读的过程变的很无趣。因为这本书在开头的时候就界定了适用的范围:主动学习、自我指导的学习提升。

相信很多人有跟我一样的感受:就是实际上读了很多书,但是很多都忘了。我以前会用“好读书,不求甚解”来安慰自己,有时候觉得读书就是一种消遣,不要带着这么强的目的性。但是有时候有觉得有些惭愧,觉得是因为自己光输入,但是没有输出,导致自己的知识吸收效率不高。后来发现,即使输出过,也会遗忘,需要时常回顾。但是,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发现可能是自己阅读的方法不当。

如何在阅读专业书籍或者考试的时候,我觉得这本书中的方法是非常适合的,而且会非常有效,很后悔没有在大学阶段读到这本书。以前怀疑俞敏洪在大学期间看了800本书,阅读这本书才发现,如果有正确的方法,这是完成有可能的。

(四)我如何应用?

1.分清楚阅读的目的。如果是纯娱乐型的阅读,不需要想那么多,开心最好。就好像奇葩说里讲的一句话,如果你希望自己阅读的每一本书都有效,就好像你希望自己的每一刻生命都有巨大的价值或意义一样可笑。我们是凡人,一张一弛谓之道。

2.检视阅读的方法可以常用,帮助我们日常阅读足以。

3.主题阅读的过程就是写论文的过程,是在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后,对相关历史专业文献的综述过程。

下面,让我用检视阅读的方法,来读一下《中国与美国》。

二、应用新方法阅读《中国与美国》

(一)这本书讲了什么?

这本书用一个美国人(费正清)的视角对中国的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和中国与西方(包括美国)的关系史进行了回顾分析,对美国的对华关系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与其说这是一本关于历史的书,不如说这是一篇关于政治的书。因为这本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美关系的进程,对尼克松访华也有一定促进作用。

(二)主要观点有哪些?

书本中分为四篇:引篇介绍了中国的地理情况,第一篇介绍了中国的古代史,第二篇介绍了中国的近代史,第三篇介绍了美国的对华关系和新中国建立后的一些情况。

综合来看,通读本书,我觉得书中的观点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关于中国,书中的主要观点有:

1.虽然是新中国,但是中国无论是从地理环境、经济社会结构、政府组织形式、文化等各个方面,还是处于历史周期的循环中。

2.新中国建立后,出现了一系列变化,中国的发展面临挑战。比如说人口的增加(本书是第四版写于1982年)带来的粮食问题、科技、经济发展问题,作者对这种发展的前景变现出一定的担忧。

第二部分是关于美国的对华政策,作者认为无论中国的未来如何发展,中国与美国的关系都将对美国或者全球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美国应该加强对中国的现状以及历史的研究,通过这种研究来加强相互的理解,尤其是对同一时间,由于文化的不同,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通过相互理解来减少冲突就显得更为重要。

(三)是否正确?

从知识面上讲,这本书是一本知识密度很高的书,个人认为值得分析阅读,而且很难用观点是否正确来判断,因为《全球通史》里有一句话很有道理:“人类经常重写历史,不是因为原来的历史写的不好,而是每个时代都需要自己的历史,因为我们在新的时代会遇到新的问题、新的挑战、新的危机,而我们需要从历史中去寻找解决这些问题、挑战、危机的方法”。这句话隐含的意思就是:历史是基于价值观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看待同一个历史,会有不同的认识。

所以,在这本书中,很多从美国人角度看,是错误的甚至是荒谬的事情,在我们的生活中确是常见的。书中的很多观点,我并不认同,比如作者担心的中国粮食问题,我们靠自己的能力解决了。书中认为汉字会影响中国科技的发展,实际上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所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非常有道理的。但是总体来讲,书中大部分观点还是基本客观的。

(四)启发与思考

1.学会从第三只眼看自己。在哈佛中国史的序文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说我们中国人研究自己的历史,就好像在房间内部研究一所房子,而从外国人写的中国史中,我们看到的是站在房子外面看到的景象。很多时候,我们都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或许会看到与自己完成不一样的景象。虽然站在房子外面不一定了解的那么详细,但那毕竟也是一种角度。就好像历史类、哲学类的书,关于同一主题,最好多读两本,了解不一样的观点。

2.遇到与自己观点不一样的意见,不要急着反驳。这条与第一点相似,这两天在看奇葩说,发现同一辩题,完全相反的双方其实都能讲出自己的道理,美国人看我们不一定对,但一定有他的道理。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总会遇见与自己观点不一样的人或事,不要急着反驳,听听他的道理,或许对自己也有帮助。就好像达尔文的后半生,都在寻找能够推翻进化论的证据,但是却不断证明了进化论的正确。

3.学会结构化的分析技巧。中国与美国,这个本书是典型的西方结构性分析方法,从地理环境、社会阶层、文化传统、政权更迭、政体与宗教等5个方面对中国的历史做了分析,与哈佛中国史的方法基本一致。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我们也应尽量采用结构化的方法来做问题的分析或对象的研究,梳理全局观和整体观。

以上。

2022年3月1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