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5版,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京味儿普通话电视剧?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京味儿普通话电视剧
《
上接5版
北京题材永不过时
1985年根据老舍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四世同堂》,被誉为“京派”电视剧的开山之作。
在随后近30年的发展中,京派电视剧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以历史变革为线索,有反映北京宅门文化的《大宅门》;以古玩行业为背景,有充满文化气息的《五月槐花香》。
在当代都市题材中,也随处可见北京的身影。在当代京派电视剧中,有充满文人范儿的《编辑部的故事》,也有充满市井平民气息的《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以及展示大院子弟生活与变迁的《血色浪漫》。
而一说到小年轻“裸婚”,就让人想起《AA制生活》里,演员马苏偷户口本跳窗而逃,到闺蜜家的四合院躲风头;一提到丈母娘嫌女婿条件差,就想起《金太郎的幸福生活》里,宋丹丹扮演的家庭主妇听闻男方在北京皇城根儿还有几套房产就笑逐颜开……
现在,无论是校园青春剧《北京夏天》,还是让年轻人思考爱情和友情的《北京爱情故事》,抑或是户头存了15万元就想着“重走青春路”的《北京青年》,剧名中都喜欢带个“北京”。
现实关照受欢迎
京派电视剧能够长期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用北京语言讲述北京故事也多受到观众好评。可以说,京派电视剧的创作秉承了对北京文化的关注使命。
京派电视剧主要有以下几类:表现帝王世家和名门望族的京城历史故事,表现胡同和四合院里的北京平民生活,表现由外省流入、现居北京的新北京人生活。
实际上,这几个类别都有对应的观众人群。对于精英和贵族阶层,他们可以在诸多京派电视剧中找到人们对独立民主精神的追求,比如以北平解放为题材的作品《战北平》《北平战与和》《狼烟北平》《大宅门》等电视剧。
具有地域特色的电视剧,对于当地观众来说,有很强的代入感,能够在潜移默化的文化消费中增强人们对本地区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随着北京城市化进程的推动,很多四合院不得不搬迁,北京人有喜有悲,百味杂陈。所以,当看到《大宅门》里演出了一种北京味儿——还不是那种南城胡同串子的北京味儿,而是北京“宅门儿”的味道时,怎能不生出一种老泪横流的熟悉感。
与精英文化相对的大众文化,《编辑部的故事》《北京人在纽约》《渴望》《人到中年》《金婚》《怪医文三块》等,都是带有强烈人文思考的京派电视剧精品。此外,还有相当多的现实题材作品,像《双城生活》《夫妻那些事》《媳妇的美好时代》《北京爱情故事》等电视剧,体现了北京人身上的平民精神。这种平民精神有一种宽容性和亲和力,随意自然、淳朴实在。
皇城生活的镜子
对于外地观众来说,独特性和差异性能够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需求,使他们足不出户就能观看和感受到另一地区的风土人情。
人们对于皇城根儿底下的文化总是好奇的,同时对于当今“北漂”的奋斗也抱有一种或不理解,或同情的复杂感情,在认为“不值”之余,或许也能产生一种奋斗的冲动和向往。于是,《蚁族的奋斗》《蜗居》《裸婚时代》曾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或许让外地观众觉得有意思的是,北京人对谁都一团和气,但骨子里又有一种自尊和高傲。像《百年德行》《故都子民》《北京爷》《大马路小胡同》《带后院的四合院》《四世同堂》《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皇城根儿》《风雨丽人》《空镜子》等电视剧,都表现了京城平民百姓的生活景观。
就拿“贫”为例,《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张大民的“贫”。调侃儿不单单是一种表达方式,更表现着他乐天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这也是人们喜欢张大民这个人物的主要原因。
《奋斗》的播出,引发了新一轮的“京味”电视剧热,最让“80后”津津乐道的便是“耍贫嘴”的台词。那种有意为之的京式幽默,具有舞台剧色彩,喜欢把话说得离奇、新潮、有创意,既善意地调侃儿别人,也自嘲地讽刺自己。
当然,京派电视剧表现出来的风土人情是最容易被大众所接受的。比如在《双城生活》中,上海婆婆端出一台体重秤,矫情地说:“宋美龄一辈子都这样,早晚各称一次……”马伊琍扮演的从小在胡同里野大了的“北京大妞”随即掩饰不住惊愕的表情——对于普通观众而言,这才是常态。
京派电视剧正是贴合了大多数人的心理,呈现出了多数人的生活状态,才为多数人所接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