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杰伦出道21年了。
在昨天的TMEA腾讯音乐娱乐盛典中,周杰伦弹着钢琴,一连演唱了从《给我一首歌的时间》到《轨迹》的数首经典曲目,似乎比上次登台亮相要瘦一些。
看着舞台上被专属粉色灯光笼罩的中年人,一位35岁的杰迷忍不住感慨说:“现在他成了大叔,我也成了大叔,他成了父亲,我也成了父亲。”
第一批迷上他的粉丝们,都已经进入而立之年,有人陷在婚姻家庭里,有人为事业前程奔忙。耳熟能详的旋律,再听一次,似乎有了新的理解。
那些都是为青春唱的啊。
胡不胡 喜欢周杰伦21年
周杰伦席卷了整个校园
我读初中那会儿,学校门口开着一家专门卖磁带的音像店。那时候我们的生活里没有互联网、电台,没事到学校周围的商店闲逛、到那家音像店买些磁带听歌,是为数不多的放松方式。
初三那年,有一天我在音像店里闲逛,偶然听到店里的音响在放一首以前从没听到过的歌。曲调温柔,我却听不清歌词,问了才知道是一个叫周杰伦的歌手,歌名是《龙卷风》。
我很喜欢曲子的旋律,听不清他在唱什么,反而觉得特别朦胧。我很好奇:这种腔调是故意唱出来的吗?后来听他每一首歌都是这样唱的,听过他平日说话的语气,能感受到他不是故意凹腔调,这就是他的风格。
他的出现是一阵龙卷风,风靡了我们整个校园。那个秋天,我的随身听里放的、校园广播里听到的点播,都是周杰伦的歌。
由于他前期唱腔模糊,学周杰伦的歌,专门去记歌词变成了重要的一部分。那时候,周杰伦的歌有一种发行方式是磁带,每一盒磁带里,都会附带歌词小本。我们班的同学会传阅磁带里的歌词小本,各自抄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为专门的“歌词本”。包括我在内的一部分人,还会把他的身高、星座、血型都记得清清楚楚。
那时候,男生很喜欢模仿他酷酷拽拽的气质,学他讲话的腔调,学他唱歌吐字不清,也学他穿的衣服。我也一样。《范特西》封面上的那件连帽红色卫衣,我一直想买到一件,但找了很久也找不到一样的。听到《双截棍》后,我立刻和同学买了根双节棍,学他MV里耍帅的镜头。上下上下,左晃右摆,学得很认真,但一直打到自己。
到了2002年, QQ开始流行了,同学们在QQ聊天室聊天。点开好友列表,网名基本都与他有关,洋气一点的叫“Jay Chou”,传统一点的直接带“杰伦”二字。在我们同辈之间,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了。
和我同龄的人,即使不是他的歌迷,肯定也知道他的经历和歌曲,我嘴笨,和陌生人第一次见面找不到话题,就会和对方聊周杰伦,很难落空。大学毕业之后,家里人帮忙介绍对象,见面那天,我们俩都很紧张。到最后,我只能问对方:你喜欢周杰伦吗?她回答:喜欢。我如释重负,话题沿着周杰伦音乐打开了,我知道了她喜欢听哪首歌,最喜欢的周杰伦专辑是哪张……后来,她成了我的妻子。
以前成袋买的磁带、CD如今已经被我们收拾好,放在地下室里。但我们只是换了听歌的心事。我每天还是会听杰伦的音乐,尤其在开车的时候,这是我的心理慰藉。从16岁到现在,从上学,到工作,再到结婚生子,20年间发生的点滴都伴着他的歌。现在他成了大叔,我也成了大叔,他成了父亲,我也成了父亲。
没有刻意经营这种喜欢,却也持续了20年。像周杰伦一样喜欢了20年的歌手,我想这辈子不会再有第二个人了。
图 | 《叶惠美》CD碟片
汤圆鬼 喜欢周杰伦18年
年近而立,我才确认自己喜欢周杰伦
我读小学一年级的时候知道周杰伦。那时候谈何阅历,只知道在同龄人的风潮里,喜欢他是一件很酷的事,所以我觉得我也喜欢周杰伦,而且,我现在怀疑当时的我标榜喜欢周杰伦,一个有口皆碑的流行创作天王,是因为那让我觉得自己拥有一种青春、个性、反叛传统的音乐鉴赏能力。
回想起来,那时候很幼稚。我宣称我“不喜欢周杰伦了”,是因为当年传闻周杰伦和蔡依林恋爱后分手,我和表姐都喜欢这两位,在表姐义愤填膺地指责下,我不明就里地与周杰伦“割席”,实际上并不清楚他们的世界发生了什么,事后却背地里一首不落地听他新发的歌。
小时候就是懵懂,对什么都好奇,但又对什么都不懂。听周杰伦的歌也是。那时候喜欢的爱情大概是《夜曲》、《黑色毛衣》两首歌里描绘的,在他华丽旋律衬托下,极其暗黑凄美,爱到恋人死去也要为她静默守着坟墓、献上白玫瑰的爱情。
那时候我想象着,我早恋的男友和自己是歌曲里的男女主角,深情决绝,现实生活中却是每天身着校服的初中生,连在操场约着散步牵手都胆小谨慎得如同准备过街的老鼠般的小孩。回想起这种反差,更觉得当时幼稚得可爱。
有段时间,我意识到周杰伦那些打动我的歌词,并非出自他之手,许多其实是方文山和其他作词者所写,暗地里还纠结过:我喜欢的到底是周杰伦,还是方文山和别的作词者。如果二选其一,我应该奉谁为偶像?后来我释然了,开始觉得这些旋律和歌词本身就二位一体。华丽的曲子配超脱现实的故事,和缓的旋律填的多是真实心绪或者经历。加之我发现,在我听歌时脑子里联想起的种种故事情节,无论词或曲,缺其一都无法显现。之后我就不纠结了。
如今年近而立,我依然感慨于他歌词中那种绮丽的曲调和意境,但不得不说,更听到我心里去的,其实是一些年幼时不会入我中二眼的细腻情绪。
“赤道的边境万里无云天很清/爱你的事情说了千遍有回音。”曲调轻快,与绵长等待匹配的并不是哀怨的情绪。在机场等待出差返程的飞机时,我被这种绵长等待后等来回音的爱情想象击中。我坦诚我经历过那种中二的年纪,因为人生还没展开,莫名其妙地会被最绮丽的氛围吸引。年近而立,我重新听他的歌被触动,唱的却是平凡生活里一定会出现、却难以被普通人察觉的心绪。
像这样的时刻,近3年频繁发生。我还重新爱上了《爱在西元前》——“你在橱窗前/凝视碑文的字眼/我却在旁静静欣赏你那张我深爱的脸”;在领会历史上两岸形势背景、知道更多在台国民党老兵和他们家人的人生后,听《上海一九四三》 “泛黄的春联还残留在墙上/依稀可见几个字岁岁平安/在我没回去过的老家米缸/爷爷用楷书写一个满/……/我对着黑白照片开始想象/爸和妈当年的模样”,这类的歌,意义才在我脑中显现。
听他的歌已经快20年了。只有生活有了更多阅历,才能欣赏这些藏在平缓曲调和朴实语句里的绮思和深情。我没有标榜自己是他的歌迷,但作为一个艺术寿命极长的歌手(虽然他不发新歌很久了),想来应该是陪伴了许多像我一样的人一点点从幼稚到成熟,在不同阅历和人生阶段读懂了许多平常世事吧。
球球 喜欢周杰伦17年
听他的歌,为我撑开更广阔世界
知道周杰伦的时候我还是个小学生。2004年,上小学5年级,虽然只是小孩,但在那个年纪,听歌已经有了自己的喜好取舍。那一年,我看电视机里何炅主持的《音乐风云榜》,推荐各种新发行的歌曲。就这么听到了周杰伦的《七里香》。
相信很多喜欢这首歌的人,都对歌曲的第一个音印象深刻。“咻”一下,不知道是什么乐器的声音,特别空灵,随后音乐跟着它流淌出来,谁也无法拒绝把接下去的旋律听完吧。
“秋刀鱼的滋味/猫和你都想了解……”说起周杰伦,我经常和别人谈起这句歌词。秋刀鱼的滋味,我也想要了解。我的家乡在北方一个不靠海的城市,平时接触不到什么海鲜。秋刀鱼是什么滋味呢,很多年我时常对此好奇但无法触碰。
现在我已年近而立,想吃秋刀鱼很容易,但说实话我也没有去尝试过。不过是否把这个好奇心翻出来、满足它,对于长大成人的我已经不甚重要了,更重要的是,对秋刀鱼的好奇,代表着周杰伦之于我的意义:成长过程中,我跟着他,一点点打开了对外部世界的好奇。因为进入了他歌里的世界,我的青春不再囿于这座北方内陆的城市,看到了外部世界更广阔的东西。《半岛铁盒》、《爱在西元前》、《半兽人》……对于还在上小学的我而言,这些抽象的名词都令我感到好奇。
时光向前,我对他歌曲里的“爱情”也产生了向往。2005年秋天,他发行了《夜曲》。最开始,我以为是寻常的爱情故事。但进入副歌后,才发觉他是在祭奠与女主角的曾经,在我当时的年纪,领会的大都是甜美、皆大欢喜的童话爱情。那时候我想:或许现实中爱情都是这样凄美的吧,我看到了另一种爱情的结局。
到了现在,我最经常回顾的歌还是《夜曲》,但心境已经完全不同。年纪小的时候,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歌曲里,周杰伦穿着黑色大衣,拿着白色花束站在风中,怀念女友的样子。我只知道画面唯美,同时像不知道周杰伦写的“肖邦”是什么一样,也一样不明白爱情是什么。长大的过程中,我对爱情有过期待,有过好奇。如今我已经结婚,过着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日子,平淡自然。听《夜曲》听的更多是另一种我可以理解,但人生不会经历的爱情。
如今我对于秋刀鱼的疑问已经慢慢放下,对爱情也不再有凄美的想象。但每次播放他的歌曲时,我却可以脱离日常的琐碎,再次感受到年少时,对周围世界的无限好奇。
图 | 在朋友圈“围观”周杰伦的爱情
八尺 喜欢周杰伦17年
《以父之名》映衬了我与父亲的情感
一堂高二的英语课上,老师问大家最崇拜的偶像是谁,我第一个脱口而出的名字就是“周杰伦”。当时我坐在教室最后排,全班同学都回过头来看我,我的脸一下子就红了起来。
我喜欢周杰伦的旋律,更喜欢研究他演唱的那些歌的歌词。或许也是因为这样,引发了我对写作的兴趣。高一时,我开始写日记、随手记下一些灵感。快到年底的时候,周杰伦发行了《青花瓷》,我和班上的几个同学就在发布的当天晚上,赶去网吧听他的歌。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当我听到这句歌词时,被词作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触动到了。
天青色等烟雨,和我在等你,乍一看是没有关联的两件事。仔细琢磨,又能感受其中微妙的关联。这种对于情感细腻的联想力让我感受到了作词的魅力,自己也开始模仿创作起来。
后来我逐渐从歌词创作,过渡到了文章写作,但周杰伦的歌对我的影响一直延续着,比如那首《以父之名》。我和父亲的关系比较复杂。对我而言,父亲像是一座不可撼动的高山,是权威,也是一种抑制,他对我的管教和影响是深远的。不过随着我的成长,也开始叛逆他的管教,最近两年关系才逐渐缓和。
于是我想写一篇关于父子关系的文章,试着反思。那段时间,我带上耳机就是在听《以父之名》,歌词里唱到“天空是蒙蒙的雾/父亲牵着我的双手/轻轻走过/清晨那安安静静的石板路”,塑造出的朦胧意境让我感到熟悉,就回忆起自己小时候,与父亲相处的点滴。
我想,这或许就是文学与流行乐曲相结合的力量吧。
图 | 大学时期创作的歌词
周猜猜 喜欢周杰伦19年
失意时他告诉我:换个梦不就得了
到三十岁了,每当我迷茫的时候,听杰伦的歌依旧能帮自己找到方向。
2020年,我从工作了7年的国企离职。这不是一个容易的决定,毕竟我是在在将近三十岁时,离开从一毕业就工作的岗位。
我所在的公司,是一个所有人都普普通通的环境,而我懵懂、不避讳显现个性。有次我染了蓝发,到其他部门办事时被领导指点了。兴许是这些小事的积攒不被领导认可,到我下定决心离职之前,我发现自己总是被派去接手别人遗留的问题,而这些工作的结局往往是背锅。工作的成就感消失,我渐渐萌发了离职的念头。
母亲知道了我的想法,劝我不要冲动。她以为我是偶不顺心。在长辈们的眼里,女孩子最适合公务员、老师之类安安稳稳的工作。那个冬天,我偶然点开了周杰伦的《分裂》。钢琴琴键缓缓,他的声音低沉,歌曲的最后一句是“没人绑着你走/才快乐”听进了我心里。经历过职场种种,在当时的心境下,我忽然间懂得了这句话的含义。
为什么要在这里消耗我的活力和热情,为什么不能去做真正喜欢的事情?思及此,我终于决定离职。母亲见我下定决心后不再阻拦,对我说:“大不了妈妈来养你。”她也只是想要我快乐。
离职之后,我休息了一段时间,专心在家带孩子。今年3月,我看着平时因为兴趣买来的花卉,忽然想到,或许我可以做一个花艺师,就像我很喜欢周杰伦的《稻香》里唱:追不到的梦想,换个梦不就得了。
现在我的花艺工作室已经开业。为了花束成品更好看,花艺师需要保持自己的心情舒畅。这个时候我会听歌,拿出CD机,接上周杰伦14张专辑的碟片,这样认认真真从A面听到B面。
从11岁开始,我已经喜欢他19年的时间。现在对我而言,他已经不是那个遥不可及的偶像,而是成为了一位网友,成为了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图 | 周杰伦演唱会的珍藏周边
Ching 喜欢周杰伦20年
成年后,在他的歌里从现实逃脱
对我而言,听周杰伦的歌是一种“出逃”。
我工作的地方在漠河,中国的最北端。有次暴雪突袭小城,我和同事兵分两路,冒着风雪,连夜采访坚守一线的清雪工人和上山巡线的电力工人,一直忙到半夜。第二天一早紧跟报道,发布视频。然而,有其他同事向领导提意见,觉得这则报道不够深入。我接到领导电话时还在拍摄路上,在冰天雪地里,两天没休息,一阵委屈涌上心头。
晚上回到办公室后,我关上门,默默戴上耳机单曲循环《屋顶》。前奏一响起,我看着窗外雪花仍然飘落,跟着哼唱温馨的旋律,神游到浪漫的屋顶,被他的音乐治愈。舒缓的旋律下,我开始安慰自己:既然在过程中已经尽力了,也就没必要在意结局,不要因他人干扰自己的情绪。置身在静谧的夜里,我好像跳出屋内繁杂的事务,坐在屋顶上透透气,看看天。
这种治愈从最开始听他的歌时就有。2001年我读初二,第一次远离父母到外地读书。当时我在伯伯家借宿,一天下晚自习回家,我偶然发现一盒没有封面的磁带。将它放进录音机里,我开始反复听着里面的旋律。“戒指在哭泣/静静躺在抽屉/它所拥有的只剩下回忆。”后来我知道这是周杰伦的《对不起》,歌词的奇幻与温柔的唱腔,带我逃离了夜晚的孤独。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不知道周杰伦长什么样子,只知道他的声音和这一盘磁带。他的声音就像一个大哥哥,在我独自在外时,陪在身边。
读高中的时候,他代言了某品牌可乐,广告上说“开瓶有机会获周杰伦演唱会门票”,我决定试一试。一连几个月,我每天买一瓶可乐,之后喝不下了,就拿了瓶盖后把饮料给同桌。到了演唱会开演,我也没抽中门票。后来我想,这也是一种仪式感,每次回忆起打开瓶盖时投入的情感,和高中时候单纯的日子,都令我感到幸福。
现在我的工作特别忙,也有许多有压力的时候,但当我一听周杰伦的歌,就回到了那个纯真的年代,变得轻松许多。
图 | 2014年,终于看了周杰伦的演唱会
王凱凱 喜欢周杰伦18年
因周杰伦,结识了天南地北的朋友
现在我的生活里,身边的朋友百分之60都是杰迷。
我生活在山东济宁,是个小地方。2004年时,身边没有伙伴听杰伦的歌,只有我自己在听。那时上了初中,进入青春期情绪敏感,偶尔会感觉自己被“孤立”了,下课放学后,就自顾自戴上耳机,听周杰伦的卡带。
2005年《十一月的萧邦》之后,我身边知道他的人越来越多,我也开始将杰伦的歌推荐给还不认识他的朋友。同一年秋天,我听到了周杰伦中文网的主题曲《将来的歌》。“无与伦比,为杰沉伦”,主唱的声音和杰伦很像,我才知道原来有这么多人喜欢周杰伦。那时的互联网还不像现在这样发达,我每天就在放学后去网吧,关注网站里杰伦的资讯。后来上了高中,我开始在网页的论坛里和其他杰迷一起聊天,分享对歌曲的感受。杰迷们的陪伴,消解了我青春期那种独自一人的感觉。
出于共同的喜爱和崇拜,我认识了许多天南地北的杰迷。大家逐渐从聊歌曲到聊生活,开始习惯与彼此分享近况,见证了彼此的成长。
2009年五一节,我成立了山东济宁歌迷会。最初只有6个成员,都是十几、二十岁的男生。为了庆祝成立,我们打算拍照留念。去打印店打印横幅时,店主特别惊讶,说:“原来周杰伦真的有这么多歌迷。”
当时,很多长辈无法理解我们的追星行为。拿着打印好的横幅,我们来到户外的花坛边合影,这时一个背着双肩包的女孩跑过来。她和我们说,她是来这边旅游的,也喜欢周杰伦,看到了我们的横幅,一定要一起合影。那一刻我被触动到了,觉得歌迷间的情感和凝聚力十分纯粹。
如今,我们歌迷会的成员有30多位,大家都迈入了而立之年,逐渐专注在自己的生活,群里聊得少了。但每次周杰伦发了新歌,群里朋友们又开始热火朝天的调侃他“不要再喝奶茶啦”、“再不出专辑我们就转行啦”,和十年前的热情别无二致。
我有时也忙着工作和应酬,偶尔喝酒的次数多了些,就会收到杰迷朋友的信息说,少喝点,我们日后还要继续去看周杰伦的演唱会呢。这是我们和他之间的约定,他说自己会唱到60岁,就算到了那时,也能在台上表演《双截棍》。
图 | 演唱会内场的粉海
- END -
本期策划 | 宋春光
编辑 | 林森菜
(摘自微信公众号真实故事计划,宋春光/文)
,